發生什麼事?
公投在 12 月 18 日上場,訴求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俗稱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中選會)
- 中油看上大潭電廠附近的海岸,預計 2017 興建三接。其覆蓋大範圍藻礁,衝擊生態。
- 藻礁可謂「減碳功臣」,生長過程中可以固碳,也能維持周遭海洋生物多樣性。(BBC)
- 即便 2018 環評通過,環團也不斷聲請停止計畫,並發起「搶救藻礁連署」破 50 萬份,盼以公投,讓三接遷離海岸。(環境資訊中心)
- 政府表示,若三接延期上線,北台灣會缺電,且需先增設此站,才能「非核減煤」改善空污。兩派爭議至今。(中央社)
環團在不滿什麼?
嚴格來看,中油接收站不是「直接」蓋在保護區上,但施工、營運期間的沖刷、淤沙,會衝擊藻礁,甚至導致其消失。
- 藻類造礁十分緩慢,平均 20 年長 1 公分。要長到桃園海域這麼大,需耗 7 千年。隨著觀塘沿海工業區的開發,藻礁已從 27 公里萎縮剩 5 公里。 (聯合報)
- 中油與政府提出「外推」的修正方案:將原先的 232 公頃目標,縮減到 23 公頃,並承諾避開保護區。但環團認為「縮減面積」只是文字遊戲,外推接收站,還是會危害藻礁生態。(詳見文末公投發起人訪談)
為什麼天然氣扯上經濟發展?
攤開經濟部 2025 能源轉型計劃,天然氣將成主要發電來源。
- 能源局預估,2025 預計需求量為 2350 萬噸,加上同年將啟用的基隆、台中接收站,全台天然氣接收量可達 3270 萬噸。所以即使少了三接的 600 萬噸,天然氣供給算綽綽有餘。(經濟部能源局)
- 但政府依舊認為興建有必要三接,因為面對美中貿易戰回流的投資,未來用電需求將上漲 2.5%。三接不僅為供電,也為回應國際減碳趨勢。(中央社)
未來將如何?
藻礁保育迫在眉睫,若公投未通過,三接將在 2025 上線。而若公投的同意票過關,後續還有遷址台北港、環評、施工、填海造地等問題待解。
- 藻礁公投看似是「環保對戰經濟」,但或許這不該「二選一」,而是如何在對永續持不同看法下,找出一條共好的路。
- 響應 2050 零碳排,全球企業也開始實施環保策略,如 ESG 政策、停止生產塑膠…等。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時,若結合企業的能源管理,將能達到綠色經濟效益。(UNEP)
一方是希望保育棲地,另一方則希望快速減碳,本次《旭時報》把兩種觀點都談過一遍,請到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與知名作家-汪浩,一起走入兩種思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