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data.title%>

專題Features <%:data.title%>

<%:~nl2br(data.summary)%>

<%:data.subtitle%>

<%:data.subtitle%>

#<%:prop.issu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prop.title%>
<%props prop.kols%>
<%:prop.realname%>
<%/props%>
<%if prop.column_id != 0 %> <%/if%> <%if prop.topic_id != 0 %> <%/if%>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episode24

podcastIcon 大國競逐下台灣新方向?優先培育發展 AI 人才庫

podcast59:29

ISSUE #024

大國競逐下台灣新方向?優先培育發展 AI 人才庫

Dec 16, 2021

AIA 人工智慧學校創辦人陳昇瑋曾說:「AIA 最成功的那一天,是我們再也不需要這個學校的那一天。」當 AI 成為企業和社會各部門組織的常態性職能時,就是台灣成功跨入 AI 時代的時刻。

#大 AI 時代的起點 #大國競逐下的 AI 新方向 #AI for good #AI for Business

stopwatch時間標記

00:00 Intro

03:06 AIA 今年的課程方向

07:15 AI 時代之下,「人才培育」是重點?

17:10 盼 AI 深入生活,AIA 的終極目標是將學校收起來

21:34 AIA 和產業界將持續推動哪些合作?

35:50 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有何不同?

37:59 跨產業交流成長精神 微軟跟 AIA的攜手合作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 AIA人工智慧學校

questionquestion

AIA 人工智慧學校創辦人陳昇瑋曾說:「AIA 最成功的那一天,是我們再也不需要這個學校的那一天。」當 AI 成為企業和社會各部門組織的常態性職能時,就是台灣成功跨入 AI 時代的時刻。

此次與談人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Cathy Yeh

Cathy Yeh

Principal Group PM Manager at Customer Innovation, Industrial Solutions, Microsoft Corp.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發生什麼事?

AI 人工智慧科技驅動世界轉變的速度,超乎眾人想像。過去 10 年最受矚目的幾個科技趨勢,包含大數據和 IOT 物聯網,都因為人工智慧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也跟著從未來式變成現在式,新一波國家與企業間的科技競賽也因此開始。


為什麼重要?

人才稀缺是最大的問題:AI 人工智慧科技應用領域無所不包,要同時懂得傳統業內知識和全新的 AI 技術,只能從頭培養。

  • 以有產業 Domain 的主管和技術工程師為入學申請基本門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以「快速系統化培育產業 AI 人才」為設計初衷,以半導體、ICT 和醫療產業為核心,培養超過 7,000 個校友。
  • 然而,進入第四年的人工智慧學校,面臨一個新的挑戰:AI 應用變化快速而且範圍愈來愈廣,培育人才的速度不只要更快、也要能做到可以收斂實作。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台灣競爭力如何提升?《旭沙龍》邀請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與微軟智能工業雲亞太總經理葉怡君一起對談,從業界觀點看人工智慧學校的培訓戰略,如何推動台灣產業 AI 化的下一個里程碑。

深度對談

question
AI 時代下的工業化競爭 「人才培育」將是各國轉型關鍵?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可能有些朋友有聽到或看到一些新聞在談,台灣現在是全球增強軟硬整合的人才庫很劇烈的地方,當很多大公司來台增強人才的時候,其實對本土公司來說也會造成一些壓力,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國安問題,所以「人才」會是一個大家接下來滿關注的焦點。

先請人工智慧學校教務長 Richie 跟我們分享一下,AIA 這一年也做了滿多的轉型,目前學校的課程在設計上有沒有哪些重要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針對今天節目主題在談的製造業供應鏈部分?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人工智慧學校從 2018 年開始設校,進行產業人才的培訓,到今年 2021 年是第四年了。那今天主軸是聚焦在智慧製造,我想從三個層面來談一下。

question
跟著市場不斷調整課程 AIA 的終極目標竟是將學校收起來?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延續剛剛 Cathy 講的,我想要回來請 RIchie 跟我們分享。剛剛 Cathy 有提到,我們從前線來看,從市場端來看,需要的人才在 Domain 上,可能要有很深的扎根基礎,可是同時又要面對市場快速變遷,這個需求會不會也是您們從過去的單純經理人班到技術人員班,用更大幅度地針對產業需求的專班來改變的其中一個原因呢?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事實上,不管在轉型過程裡面,「管理者」與「技術人」其實這兩者都是必須要同時存在的。假設這兩個你要二擇一,而且是非得要決定誰比較重要,我想我們答案可能是管理人 51  %,技術人 49 %,比例上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技術的成熟會有所不同。也許未來的技術趨近成熟,那技術上面的比重也許會再降低一點。但管理,因為東西成熟帶來流程上的重組、公司組織文化,還有關於職能的重新定義,那你就會越來越多。 那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在推導過程裡面,很快會從所謂的單點應用或 POC 進入到剛剛講到的需要落地實證,而且被證明有商業價值,那麼管理上的比重就會重要。

我就來回應這個問題本身,如果說我們要談管理者與技術人才,其實外面報章雜誌也都談很多,包含需要跨域啊,需要有多幾個技能,而且需要具備  Domain Know-how 等等的都有。從我們課程設計的角度會有一點點的變化,我就用三句話先做一個起頭結論。

question
大國競逐下盼找到新藍海 台灣的企業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因為微軟是一個跨國企業,您們看到整個全球在 AI 應用上的一些變遷和能力上面的佈局。 Cathy 您認為,台灣接下來如果要做到剛剛 Richie 所提到的人工智慧學校這樣一個目標,在產業界這邊,人工智慧學校跟業界之間的合作,除了訓練人才之外,您覺得還有什麼樣子的方向是可以持續去推動的?

Cathy Yeh

Cathy Yeh

Principal Group PM Manager at Customer Innovation, Industrial Solutions, Microsoft Corp.

其實育寧跟 Richie ,我覺得你們點出一個點很重要。我剛才也在思索說,其實 AI 結合產業這個東西,他可不可以變成是一個外銷的項目?因為這個其實是軟實力,當然我覺得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說,台灣這些製造業把 AI 當作是提升生產力跟競爭力的一個武器,那這個的確就很重要了。

因為我們在講說,其實全世界各個國家,大家數位化的能力跟積極的程度其實不太一致啦。比如說,像歐洲的一些工業大國,他們的工業化很強,可是他們其實在數位化來講的話,有時候進展是比較慢的,大家在這幾年下會覺得說,他們的競爭力好像不像是過去幾十年那麼的好。美國則正好相反,美國數位化能力很強,這些軟體的雲端大廠都在美國,但是他們的製造業,事實上長久以來可能都是靠歐洲國家,或者是製造重鎮移到了亞洲這邊來,但是這幾年又常在講製造業要回流,那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話,當然不可能回去再去用過去這種傳統、大量的人力密集方式去做,當然他們現在就運用很多的這些 AI、IoT 的能力去提升他們的產能。

question
從傳統經營走向數位轉型 大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分別這樣做!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不過 Richie 您剛剛講這段,我覺得蠻好玩的是,您剛剛用板塊挪移和物種的演化的比喻來談這件事情。我覺得您剛剛在提這個整個觀點裡面,其實有蠻多的元素混雜這裡面,但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一個比較大的格局去拆解現在企業的 AI 數位轉型的架構,看起來其實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類型的公司,其實所有人都在想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競爭的環境裡面怎麼樣好好的活下來?

當然 Cathy 剛剛所提到的五百大公司,他們當然自己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去思考的是自己未來在整個發展跟成長上面的量能,一個也許是品質的增長,那另外一個可能是管理上的質化和量化。就是說人變少,但是他的生產能量變高,這可能是透過人工智慧的技術來轉成的。但還有另外一段,您剛剛也有提到,也許是大中小型公司都同時在嘗試去做,只是做法不同。大家都在尋找一個新的突變的方向,或是先為自己未來的物種突變先準備好一個培養皿,所以也許是用投資新創公司,也許是用這個新的 Business 發展的思考方向來嘗試的,但是不管怎麼樣,其實都是為了未來長期的發展跟存活而努力。

這也回應到我們剛剛前面在講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如果他有可能會變成是大國競逐之下,各國的這樣子的一個能力競爭、技術競爭的其中要項的話。事實上,我們這樣聽下來,台灣的企業其實還蠻努力的,透過民間的力量,其實已經在推動事情的發展。

我接下來想請兩位也都一起跟我們聊一聊,事實上,我們在看,不管是生物的歷史來看,或是說企業歷史來看,在演化的過程當中,其實真正能夠創造良好突變的,通常是原來不同的細胞,或是不同的物種相遇。那我們在企業裡面的比喻就是說,他有跨頁上面的突變,從原本熟悉的市場跨到不熟悉的市場,在這個過程裡面他比較有能夠機會,能夠去激發一個突變的變化。

所以我想請兩位跟我們聊一聊,您們看到了企業透過人工智慧的技術,或是廣泛的數位轉型技術,讓他有機會做到這樣突破的發展,也許是從他原本既有的產業裡面的困境,突破出去找個新的市場,又或者是他在既有的領域裡面已經發展的很好了,可是也透過這樣的突破方式,他擴展可能的領域跟未來在競爭上的一個優勢。我想先請 Cathy 跟我們分享看看,不管是國內外的例子都好,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況?

Cathy Yeh

Cathy Yeh

Principal Group PM Manager at Customer Innovation, Industrial Solutions, Microsoft Corp.

我先講國內的 Case 好了。現在其實在運用 AI 上 ,有一些半導體的產業我滿熟悉的,我覺得看到比較好的 Case 是,現在他們開始去思考怎麼樣擴展出去,也就是說,他已經開始在收斂。

我講收斂並不只是做一個或兩個 Use case,現在在思考的是說,怎麼樣把它變成是一個 General 的 Service,可以讓這些過去發展出來的這些 AI 的 Use Case 和 Best Practice 可以運用在台灣更多的產線上面。

question
從精神出發而非技術 微軟攜手 AIA 分享業界經驗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就我的了解。其實微軟跟 AIA 有一個計畫的合作,其中一個是技術人員 Skilling 的培育,另外,好像有比較偏企業高層的 AI 商學院的一個推動,那我先請教 Richie ,像這樣的 AI 商學院,他某個程度是不是也是在做您剛剛談到的這種老闆的策略思維,協助他們一起去共同思考下一步可以怎麼走的其中一環?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微軟因為在全世界都有案例,也有完整的故事,微軟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但是微軟的東西能不能複製到台灣的企業來,我估計是沒辦法,所以都說我們要有 Global thinking,但是要有 Local Way,勢必就是要去結合在地的一些社群力量來做。那 「AI for good, AI for Business 」其實是從前兩年就開始,到現在為止,全世界的頂尖商學院也都在開設 AI for Business  的相關課程。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數據洞察驅動在地旅遊聚落數位轉型,疫情下創新生機

數據洞察驅動在地旅遊聚落數位轉型,疫情下創新生機

疫情海嘯席捲而來,旅行業者苦思生存之際,以國外旅遊為主力的雄獅旅遊集團早在 17 年前布局數位平台欣傳媒,利用平台數據洞察的行銷力即刻轉型、發展國內精緻旅遊,帶動在地文化聚落數位化,創出生機。

2021-11-05 10:38:00

AI 智慧韌性時代:從 Cost-down 到 Scale-up

AI 智慧韌性時代:從 Cost-down 到 Scale-up

復甦之後更難滿足的全球供應鏈,緯穎科技以 ODM-direct 原廠直銷模式提供智慧製造與銷售服務 ,是打造韌性供應鏈的典範案例。

2021-10-08 12:35: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