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ESG 只是一場行銷軍備戰嗎?

ESG 只是一場行銷軍備戰嗎?

Feb 08, 2022

在疫情狂潮下,ESG 相關領域的市場資金,飆破 35 兆美元,但究竟拿到 ESG 資源的企業,真的有「拿去做永續」嗎?還是會以「買一片森林、種一千棵樹」等買廣告的手段來做?

# 不只是全民種樹比賽 # ESG 該怎麼從本質做起 # 從此企業賺錢外還要會做影響力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許梅君

許梅君

勤業眾信 風險諮詢服務副總經理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唐鳳

唐鳳

行政院政務委員

蘇巧慧

蘇巧慧

立法委員/立法院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首席副會長

發生什麼事?

在上一篇〈為什麼 ESG 評分百百種?〉的專欄裡,我們提到疫情促使 ESG 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但這股美好的潮流,卻引起國際媒體質疑——會不會其中有企業只是將 ESG 當成 「行銷標籤」?彭博社

  • 攤開世界前十大 ESG 基金,可以發現裡頭有許多「因 ESG 標籤被投資的科技大廠」如 Google、阿里巴巴等,而它們 ESG 做得好,首要條件是「有財力、人力做出碳排揭露報告」。(經濟學人
  • 擁有超過 50 兆資金的國際投資聯盟「氣候行動 100+」要求大企業在 ESG 議題上革新,但《經濟學人》指,連他們也沒辦法為「企業 ESG 數據披露」帶來太大改變,遑論後續的 ESG 績效改進。


為什麼做 ESG 遇到困難?

或許企業不是不願為地球盡心力。國際環團 Stand.earth 氣候運動主任 Gary Cook 指,其實大企業如微軟、Google 等設定了相當激進的目標,也正在為此苦惱。(紐約時報

  • 所謂「企業」的運作模式,已經長年被設計成「獲利導向、照顧股東權益」的機構,突然要大、小公司開始顧及「整個世界」,恐怕商業模式不能繼續生存。(金融時報
  • 中小企業想執行時,尤其會遇上許多難題。以做「環境」領域舉例,一家成衣廠需要從鈕扣、拉鍊、布料、包裝袋、貨運車...等去計算,所有材料產多少碳(詳見文末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訪談)
  • 在當前 ESG 指標依舊混亂的時代,需法治監管,讓產業有統一度量衡。台灣社會在此領域,也需花更多時間,擁抱公民參與,做立法程序討論。(詳見文末 立法委員,蘇巧慧訪談)


那可以怎麼做 ESG?

若要不只是「喊口號」,除了企業可以立下具體目標,也可多運用科學方法、數據協助、以及更公開透明的方式執行。(詳見文末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施立成訪談)

  • 有獲利的企業不可能一夕放棄既有商業模式,建議可配置如 10 %資源,用試驗計畫「測試新的商業模式」,找到機會再慢慢轉型,將更穩健。(詳見文末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訪談)
  • 以食品業來說,豆類食品會產生許多豆渣,而非洲豬瘟時廚餘不能餵豬,但豆渣經處理可成飼料添加劑,等同把問題變商機。
  • 以金融業來說,企業現在找銀行貸款會被看 ESG 表現,這從股東價值、員工或客戶體驗等角度看,都使產業更永續。(詳見文末 勤業風險諮詢副總,許梅君訪談)
  • 當民眾每個行動都可以被量化、認可時,就可以看到更多人加入。以環保署一個「奉茶行動」 APP 來說,讓民眾知道哪裡可裝水後,能看到自己的行動等於種了多少樹、減輕多少碳排。(詳見文末 台灣數位政委,唐鳳訪談)


未來會如何?

國際組織 CDP(碳揭露計畫)影響力長 Nicolette Bartlett 指,企業越來越難「漂綠」,因法規會跟進、投資者意識越進步,也將要求企業揭露越多。英、美、瑞士、紐西蘭等當局也針對 ESG 領域,準備立法等監管動作。(經濟學人

  • 就碳排領域來說,台灣狀況算需「緊急跟上」的程度,眼下因國際供應鏈要求才不得不做。接下來「碳」在全球更會成為另一種貨幣,排碳變像是種「負債」。
  • 利用 ESG 革新,企業可藉此做數位轉型。以中衛環保舉例,本來只做廢棄物運送,現在也納入「雲端資料治理」,可做到分類、監控、存放等完整流程管控。

對於新興的 ESG 潮流,到底是有做就該嘉獎?還是哪裡盤根錯節,該打掉重練?中、小企業可以怎麼做?民眾又能怎麼參與?來看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施立成、唐鳳政委、蘇巧慧立委、勤業風險諮詢副理許梅君、和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從產、官、學面向,一起討論時代可能走向。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會不會企業們想做 ESG,但最後淪為一種「行銷軍備戰」?要怎麼做才不會變成「全民種樹比賽」? 5 則對談comments 2y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2021 年 ESG 大爆發,這背後可能和疫情帶來的省思相關。人類體認到生活無法脫離自然;同時也有更多的明確證據,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過去曾有經濟學家認為,企業的責任就是獲利能力極大化,然而企業營運造成的社會及環境問題卻從來未被合理反應,因此從政府、投資人到社會大眾都開始認為應該扭轉這樣「外部成本公有化」的積習。

有位企業家曾分享一句很震撼的話:「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以做」。ESG 的本質,其實是希望地球及社會永續的前提下,企業才有機會永續發展。因此與其疲於奔命滿足各式標準,我們建議企業回到本質來思考,怎麼建構「永續」的商業模式?只有把思考的尺度拉長,企業才有可能建構更永續、更有韌性的商業模式...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蘇巧慧

蘇巧慧

立法委員/立法院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首席副會長

我認為,要真正創造 ESG 影響力,台灣的中、小企業必須先自問:自己為什麼要做 ESG?只是單純要應付供應鏈的需求,還是說為了公司的形象?我想,關鍵點在於真正認知到,ESG 不僅只是量化分數,而是希望企業能夠轉變它長期以來,消耗性的發展模式;正因為各種環境議題的發展、社會情勢的轉變,企業要繼續發展,就需要有永續的理念作為支撐。

比如在氣候變遷下的減碳浪潮,就是企業也開始體認到,如果不做減碳,企業的競爭力會下降,甚至會有氣候風險,更影響到投資人的意向。所以,對環境友善與企業的發展,其實是一回事;這個基本概念抓住,才能夠把 ESG 做的長遠,有實質意義,而非是行銷手段。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其實要做 ESG,除了我們的一些數位工具可以輔助外,企業內部文化也非常重要,可以分成三點來解釋。 

第一,是要有 growth mindset(成長性思維),也就是中、小企業可以不受限於傳統營運的方式,作為和思維都需要與時俱進;第二,是可以擁抱雲端的創新,趁機做到數位轉型,不用再花費大量資源人力設立機房...等;第三,是理解開放與協作的辦法,也就是說,這個議題不是任何一間單一企業、顧問公司、或一個政府就可以推行、解決的事,面對這麼大的議題,怎麼樣能在減少碳排時,增加彼此合作,就會很重要。這樣不只能達到 ESG 目標、促成技術、數位轉型,也是在大幅降低企業成本。可以舉一個,和我們合作的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範例…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可寧衛公司。他們的子公司中衛環保,本來只專注在廢棄物清理的部分,但現在跟我們合作後,也納入資料治理,用 Azure 去做上雲等管控,等於本來只有做廢棄物運送,但現在還可以做到分類、監控、存放等 end to end 的完整流程,這就是一種他們利用科技平台,落地應用的典範。

其實他們在數位轉型這塊的想法,本來就滿先進的,微軟在其中算是提供平台的角色。同時,微軟也即將推出「永續雲」,來幫助產業落實 ESG 中的碳、水、廢棄物的管理。永續的核心,不外乎數據為導向的治理模式,而微軟正在運用我們長期自身 ESG 管理的經驗,與服務全球產業的豐富經驗,去為這全球最大的課題,打造一個基於雲端平台的數據管理平台,幫助全球產業做資料整合管理,並進一步透過數據洞察,發展具體永續行動目標。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從永續檢視企業的營運,企業要真的減緩氣候變遷,做到「淨零排放」,需要將自己及供應鏈的排碳減到近乎零,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會不會是「有本錢玩 ESG」的企業才能做?台灣企業要跟上這場 ESG 競賽會不會很吃力? 3 則對談comments 2y
許梅君

許梅君

勤業眾信 風險諮詢服務副總經理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話語權還是有限制,還是需要花心力經營這塊。很多公司是在「蘋果電腦」這樣的國際供應鏈下,那他們接下來就會被要求做到「碳中和」,不這樣做時,就不能成為供應商,那就變成真的要去投資好幾千萬,去提升廠房的設備,但要是購入的,是一套可持續的系統,讓一間台灣公司可以持續去接到訂單,那也是現在前期「不得不做」的投資了。

這對中、小企業而言,的確會是比較大的負擔。但其實公司治理(governance)這一塊,是有個先決條件是說,公司要連續獲利數年,財務先穩定下來才行,所以當然是公司有正營收,才能去到做這些。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蘇巧慧

蘇巧慧

立法委員/立法院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首席副會長

首先我們必須要回頭去看,為什麼在這幾年裡面,大家對企業 ESG 的成績越來越注重?就是因為對於過去的線性經濟、環境消耗式發展思維有了反省,認為企業在獲利的同時,也要對所身處的社會、環境負起責任,尤其不能把內部成本外部化。

所以,儘管大企業的確有較強的資本、影響力,但是我想包含 ESG 這種全球規模的企業規則轉變,可能也不是大企業能夠完全掌控的,也必須要受到其他關係人與全球公民社會的檢視。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以微軟為例,在 2025、2030、2050 都設下願景,最終要消除掉所有自 1975 年公司成立以來的碳足跡。我們也是第一家國際型大企業裡,積極在做這種像登月計劃的人,目標裡的細項,包括碳排、水資源、廢棄物、生態系...等角度,依據每個年度,都有具體目標,不只是講口號而已,會用很多科學的方法、數據的方法、公開透明的方式去執行。

雖然在台灣,很多供應鏈都是中小企業,在組織、人員、資源上都有限,但這絕對不是有錢人、大公司才能玩的遊戲。就我的觀察,從過去在講 CSR 時,是覺得當業務拓展到一定程度,才要盡到一定的企業責任;但到現在的 ESG,更多是在談一份社會責任,而不是只有把企業做大後,才有這份責任,是不論大小公司,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在整個大環境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相關的碳稅、碳排放檢核等,都會漸漸被納進整體制度上而必須了解並遵守。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果企業要從頭開始做 ESG,第一步可以是什麼? 1 則對談comments 2y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企業如果真心要做 ESG,絕對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集結企業內集體的智慧非常重要。企業需要廣泛地讓員工了解 ESG、永續、淨零排放及循環經濟的議題,透過從上而下的決心,從下而上的對話,才有機會產生創新的計畫。

企業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開誠佈公的討論目前的營運是否造成「外部成本」,氣候變遷、資源耗用、廢棄物及污染等問題?第二件事是,可以把外部成本化為「風險管理」。因應動盪的世界,目前的營運是否脆弱,例如供應鏈斷鏈或利害關係人的不同意見?第三件事,是可以更主動的思考,未來 10 到 20 年企業將面臨什麼「趨勢」?未來世代重視的價值跟使用習慣將會有什麼不同?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有什麼企業真實在做 ESG 的範例呢? 6 則對談comments 2y
許梅君

許梅君

勤業眾信 風險諮詢服務副總經理

以金融業來舉例的話,有一個詞叫「永續金融」,比如最近新聞上就有提到,今年(2022)三月,國發會就有要達到「淨零碳排」的藍圖,那這其實是一個國際趨勢,像花旗銀行就承諾 2030 年要達到自己營運上的淨零碳排,另外 2050 要達到所有資產組合的淨零碳排,包括所有他們要授信的企業。這就有可能會牽扯到各家公司現在去貸款,銀行會去看大家的 ESG 揭露、表現。不管是從股東價值的角度、員工、或客戶體驗的角度來看,這都是這個產業能繼續發展的面向。

他們在做的,已經不是一般的數位轉型,而是「責任數位轉型」,概念就是因為金融業可以做貸款、融資等,觸及很多產業、對象的事,那所以金融業所謂的「責任數位轉型」就不單單是看這間公司的企業價值,而是要看它所有接觸到的利害關係人。

那另外,其實企業也有發現,自己的 data center 佔了碳排滿大的比重,那就會開始思考,是否該把哪些東西上雲,甚至發展出全綠電的資料中心。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製造業,在推動「燈塔工廠」計畫...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紡織業來說,台灣的強項是機能紡織品,通常需要使用石化原料製成。循環經濟的機會,可以先思考,要怎麼在這些原料變成產品後,產品還可以繼續回收利用,就不需要無止盡的開採石油。除此之外,紡織業也會耗費非常多水、化學品等資源。如果每一件衣服都可以回收再生,變成下一個產品的資源,就是回到營運本質上來思考 ESG。

再分享食品業的例子,台灣人很愛吃的豆類食品,舉凡豆漿、豆花、到豆腐都會產生很多豆渣。當遇到非洲豬瘟疫情時,豆渣等廚餘不能餵豬。但豆渣經處理後,是可以變成飼料添加劑、或萃取出大豆異黃酮等資源。

我們接觸許多在「線性經濟」模式下獲利不錯的大企業,要在一夕之間放棄既有模式,馬上轉變循環經濟。就像一艘龐大的船突然要急轉彎,也有其困難度。我們的建議是企業可以立即配置一些資源,10 到 15 %都好,透過試驗計畫去測試新的商業模式。從中找到機會後,再一步步轉過去,是穩健、循序漸進的作法...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台灣氣候聯盟」就是我們微軟在台灣的一個努力。其中包含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宏碁、華碩等八個創始會員都在裡面,我們是唯一的跨國數位平台提供者,扮演一個提供平台、分享資料治理經驗的角色,今年也會有這個聯盟正式的成立大會。我們是持續的在跟各合作夥伴、政府單位等,做多角的溝通,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台灣在做的努力分享給全世界看。

 除此之外,我們跟台積電也有在辦 Careerhack 的活動,鼓勵年輕學子多了解綠色製造、資源循環、綠色運算等面向,也連帶促進環境跟企業永續;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跟美國在台協會(AIT),延續了一份好幾年的合作,就是每年在 AIT 的 NASA 黑客松活動上,我們都希望創造一個環境,是能討論很多永續發展的相關主題,這個活動就是透過 NASA 提供的 open data,鼓勵台灣年輕學子組隊,把創意及想法帶到世界去,去思考怎麼解決全球面對的環境難題。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許梅君

許梅君

勤業眾信 風險諮詢服務副總經理

包括 BMW、西門子、富士康、友達都有參加,它裡面都有提供一些指標,這些指標除了增加生產效能,就還會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台灣在 ESG 領域還算體質穩健嗎?有最需要哪塊的補足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y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我覺得現在 ESG 議題的能見度、awareness(意識感)從去年開始,在台灣就滿高的,幾乎變成顯學,在 2020 之前,大家都還覺得只是一個「nice to have」的概念,但現在已經不只是這樣,而是大家都開始正視,也開始把 ESG 納入公司治理環節了,awareness 其實越來越高,我們也很開心看到這樣的正面發展。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雖然大家「都知道」ESG 這個議題,也認知它會影響到公司治理,但「怎麼做」還有點不清楚的感覺,而且似乎還存在一點誤解,會以為只有大公司才有資源辦得到。那接下來,怎麼透過雲端技術、資料治理的方式,來鼓勵台灣中、小企業一起做,甚至能藉此機會做到數位轉型,就是我們很希望能看到的下一步。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成員,不須依照國際規範時程,提出淨零排放的承諾和做法,讓我們在淨零減碳處於需要「緊急跟上」的落後階段。 一直在近期因為國際供應鏈要求,以及歐盟即將徵收碳關稅,才動了起來。在未來外部成本內部化的世界裡,碳會成為另一種「貨幣」,排碳就是變相是一種負債。企業需要趕緊做盤查瞭解現況,我們稱為「健康檢查」(circular diagnosis)。仔細瞭解企業使用各式資源、能源、水的狀況,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才能做部署。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有什麼數位的方式,可以幫助台灣企業跟上國際 ESG 潮流呢? 4 則對談comments 2y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有個例子是,現在我們的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就有「三個 R 的數位治理流程」—— Record 紀錄、Report 報告、Reduce 減碳排和廢棄物。那更積極的話,甚至還能達到「另外兩個 R」—— Remove 消除碳足跡、Replace 把原本營運產生的碳足跡,用科技的方式取代。

首先,Record 跟 Report 是兩個首要的關鍵,也是現在企業比較會忽略的兩點。現在大部分的公司,都是用線性化的方式,把某個生產線、某支產品做碳排資料記錄,雖然這樣做沒有錯,但沒有數位化的紀錄,會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且片段的資訊。我們所謂的全部紀錄數位化,除了可以省下公司裡一組專門做 ESG 紀錄的人力、或接洽外包顧問公司的成本,還可以即時看到數據和分析,不用額外花時間把資料做成報告,這不僅是省錢、省時間、省人力,更不會讓做出來的報告,發生過時是少 3 個月等情形。 

過去如果沒有在 ESG 的 data governance 這塊,把數位治理納進來,在沒有數位化之下,都是線性的在處理這些資料、營運、管理,那整個運作上,都會是非常複雜的課題。現在把數位轉型的概念納進來,去做 end to end 考量後,從產品研發、設計、製造、市場行銷、前線銷售、到售後服務...等,整個流程用循環的方式做統籌處理,才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真正價值,更重要的是,也能化繁為簡。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唐鳳

唐鳳

行政院政務委員

我們台灣的企業其實並沒有在 ESG 領域裡缺席。從過往的 CSR 到現在 ESG 一路的對外溝通、利益相關單位的串連等,其實都做得滿不錯的,所以不需要覺得我們沒有跟上,我們其實是在這股潮流裡,扮演著重要角色。

那在 ESG 轉型裡,最重要的就是「mutural accountability」(相互問責),確保每個人做的每個行動,都可以跟任何人,包括不是顧客、不是上下游關係企業的人,去講說有達到環境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等。舉個例子,像之前環保署...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惠琳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 執行長

台灣中、小企業,計算碳排遇到困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需要很多參數資料。譬如一家成衣廠,需要從鈕扣、拉鍊、裡布...等,都去了解這些材料製造的碳排是多少。現在台灣很多項目,都使用歐美或日本的資料,缺乏在地數據,然而台灣的氣候、產業狀況可能差異很大。歐美有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的雲端系統,同時也有免費的公開資料庫(open data),就像維基百科一樣,透過社群共同豐富、維護資料庫。這些都是台灣可以參考的做法。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唐鳳

唐鳳

行政院政務委員

就拿我的照片去推廣一個名叫「奉茶行動」的 APP,簡單來說,那就是用一張唐「鳳」跟「茶」壺合在一起的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國際輿論總怕最後是「華爾街人士」在定義 ESG 該怎麼做,那有什麼方式,是能讓大眾都能參與 ESG 議題的嗎? 3 則對談comments 2y
施立成

施立成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微軟其實今年接下來就有一個比較大的服務——「永續雲」推出。它將幫助全球產業透過數據的追蹤與管理,發展出具體永續目標,永續雲去年底已提供全球企業公開預覽試用,今年將正式推出,這將是全球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讓 ESG 與永續,從概念具體轉化為可執行的行動,且所有企業都可使用。在公開預覽階段,我們很歡迎台灣所有企業來我們平台上做測試,並藉此開始探索企業永續策略中的數據管理策略,永續雲第一階段上市將先針對碳排的部分,幫助大家做數位化管理,未來則將有水、廢棄物管理等功能持續延伸。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蘇巧慧

蘇巧慧

立法委員/立法院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首席副會長

正因為目前在 ESG 評量、評鑑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指標,所以當然也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形塑者。而對國內企業來說,當然他們基於國際競爭的要求、趨勢,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去做各種 ESG 評量;但在國內法制的層面上,任何強制性的評量要求,就是必須要透過民主選出的民意代表,所進行的立法程序。

比如說我們國內企業的財務報告要求、公司治理要求,甚至未來的碳盤查,都是要依據法律的授權,而在立法過程中,民眾、社會團體、利益團體,都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透過各種方式來和政府、立法機關對話、參與;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審議民主,才能夠更落實民眾的民主參與。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許梅君

許梅君

勤業眾信 風險諮詢服務副總經理

就企業來說,生態圈不只是在講供應商,客戶也是一環,所以今天有一個企業在發展產品服務時,就一併考量客戶的意見、回饋,這是其中一種面向,尤其現在很多國外企業,已經會這樣去進行。那除了在產品發展上之外,另外的大眾參與,可能會像一些政府推動的平台、社群等,這就是比較跟公部門有關的參與。

人才發展為產業 ESG 重點、並強調勞工權益與員工照顧,此外公司治理 3.0 要求企業強化資訊接露透明度,以能使投資人更容易了解企業的 ESG 表現,作出準確的投資決策;政府則發展公民參與提案、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等,以推動施政建設之透明治理與公眾參與。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做 ESG」到底是在做什麼?評分為什麼百百種?

「做 ESG」到底是在做什麼?評分為什麼百百種?

ESG 議題從年初開始,就在台灣快速延燒,不只跨國公司在做,中小企業為了接訂單,也在加緊腳步。《經濟學人》指,2021 平均一天就有兩支 ESG 基金誕生,儼如 ESG 戰國時代。但「做 ESG」到底是什麼意思?

December 01 2021

什麼是 ESG 基金?為什麼它備受審查?

什麼是 ESG 基金?為什麼它備受審查?

ESG 基金等相關產品市值屢屢飆升,但為什麼,各國當局開始大動作審查這些金融產品呢?

華爾街日報

為什麼一些 ESG 評級並非表面上那麼「體面」

為什麼一些 ESG 評級並非表面上那麼「體面」

世界最大 ESG 評級企業 MSCI 的背後祕辛...

彭博社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