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在 2016 雲棲大會曾說,未來 10 到 20 年,不再有電商,只有「新零售」,也就是,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全部整合在一起。但如今,OMO(online merge offline)這種「新零售的概念」真的實現了嗎?
- 自疫情來,美國有 1/3 的人用 OMO 這種「線上訂購、線下取貨」的全通路購物服務。從 X 到 Z 世代都喜愛網購。眼前世代的「購物價值觀」正在改變。(麥肯錫)
- 人們對「服務體驗」的期待,是 OMO 模式崛起的關鍵。2021 電商年均成長率,從 12% 增加到 17%,其中雙管齊下的「實體店面及電商公司」成長領先,且持續增長。接下來,OMO 模式可望讓電商繼續有 6 千億營收的成長空間。(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過去的純電商、或 O2O(Online to Offline)購物模式,都將漸漸被淘汰,因為當前消費者最希望的,是「一致的體驗」。如今消費者下單前,可以搜尋評價、比較不同電商優惠...等,猶豫期無限被延長,而每一種通路的購物體驗,都需被經營。(Business Wire)
為什麼要做 OMO 轉型?
過去許多公司,將實體、電商分為兩部門,造成消費者最終反應「明明我有實體店會員,為何需重新上網註冊」、「線下購物卷為何無法線上使用」等問題。企業不該侷限在「線上怎麼促銷、線下怎麼推產品」,而是「消費者在哪,我們就在哪」的快速、便利全通路經營。(詳見文末 良興總經理賴志達訪談)
- 實體店的殞落,在於固定成本過高,但在 OMO 策略下,實體店成為「品牌概念的體驗場域」。線上搜集到客戶反應、偏好等數據,由實體店呈現、服務,即是整合所有資源、拉近與顧客距離、提高銷售效率的做法。
- 當品牌擁有網路商城、手機 APP、實體店,可從會員資料、瀏覽紀錄、及購買歷程等海量數據裡,理解更清晰消費者輪廓、分析客群行為、掌握所有購物渠道。也能更精準預測下一波熱賣商品、做生產線調度、減少成本浪費。(91APP)
線上、線下怎麼互助?
英國全通路平台商 Brightpearl 針對 352 家零售商的調查後指,當前有近九成的零售業業者,認為全通路戰略重要。眼前有哪些品牌在打這場仗?他們的 OMO 策略又是什麼呢?(Research Live)
- 在 5G 世代,不只提供高效率網速,更將帶領電商進入下一個翻轉時代,不論 PC、手機,在任何裝置上提供的購物方式更多元,結合元宇宙用 AI、AR 打造智能購物,強調顧客的「體驗服務」。
- 線上電商提供便利,線下店面則為「消費者的參與、品牌形象的建設及取貨流程」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實體店在未來網路的角色中將被重新定義。(麥肯錫)
- 實體店不再是購物終點,可能是體驗的起點。運動品牌 Nike 推出「互動式」旗艦店,從智慧牆、到虛擬情境遊戲,提供更「身歷其境」的運動試穿感受,任何的試穿偏好資訊,還可同步至 Nike APP 儲存。(Inside Retail)
- 除了互動店以及線上商城,Nike Training Club APP 也提供客製化的運動課程,讓會員在疫情中也可達到居家訓練。這沈浸式體驗的的背後,也能取得大量顧客偏好數據,如:當流量顯示越來越多人使用瑜伽課程時,便可規劃出下一季主打相關產品。(經濟學人)
未來會如何?
OMO 模式不只是「創立網路商城、架設 APP、連動實體店消費資料」這麼簡單,關鍵在於「整合」。做 OMO 數位轉型前,品牌需做到「數位知識的優化」,以「人性」為出發,設計獨特的體驗,最終才能達到「全通路消費」。
- 如今,主打純電商的品牌,也開始拓展門市,如以免運為主要競爭力的電商——蝦皮,截至 2021 年 9 月已在台開設 40 間實體門市,嘗試破除仰賴超商、郵政、宅配的物流系統,積極掌控自通路。(數位時代)
- 其實,同時擁有實體店、線上商城,不是虛實整合的必備條件,只要將物流、經流、資訊加以整合,例如打造出一個簡單的 APP 能提升顧客經驗的話,也可視為成功的 OMO 策略。(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OMO 營業模式,如今已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但這種經營策略,究竟是怎麼讓品牌找出自己的特點?在數位潮流下脫穎而出?請看《旭時報》與產業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