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什麼是「線上線下整合」?為何在疫情下成為趨勢?

什麼是「線上線下整合」?為何在疫情下成為趨勢?

Mar 16, 2022

在網購蓬勃的 2022,想選購一支口紅時,很多人不僅靠櫃試色,還會回家看 YouTuber 分析、其他顧客評比,再一併把所有購物清單,在線上結清。這種新世代消費模式,讓零售商遠離消費者,但「OMO」策略,或許是一道拉近彼此距離的新出路。

# 線上搜集 # 線下實踐 # 整合所有商家裡的資源 # 賣一種更精準的個人化體驗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發生什麼事?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在 2016 雲棲大會曾說,未來 10 到 20 年,不再有電商,只有「新零售」,也就是,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全部整合在一起。但如今,OMO(online merge offline)這種「新零售的概念」真的實現了嗎?

  • 自疫情來,美國有 1/3 的人用 OMO 這種「線上訂購、線下取貨」的全通路購物服務。從 X 到 Z 世代都喜愛網購。眼前世代的「購物價值觀」正在改變。(麥肯錫
  • 人們對「服務體驗」的期待,是 OMO 模式崛起的關鍵。2021 電商年均成長率,從 12% 增加到 17%,其中雙管齊下的「實體店面及電商公司」成長領先,且持續增長。接下來,OMO 模式可望讓電商繼續有 6 千億營收的成長空間。(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過去的純電商、或 O2O(Online to Offline)購物模式,都將漸漸被淘汰,因為當前消費者最希望的,是「一致的體驗」。如今消費者下單前,可以搜尋評價、比較不同電商優惠...等,猶豫期無限被延長,而每一種通路的購物體驗,都需被經營。(Business Wire

什麼是 OMO 行銷?

OMO(online merge offline)指的是由 O2O(online to offline)延伸出的一種「新零售」行銷模式,融合線上與線下、打通「全通路 Omni-channel 」,接觸所有消費者的購物路徑,打造零距離購物流程,便能成為虛實融合的 OMO 行銷。例如:串連所有平台的會員資料,更精確的掌握不同受眾的需求,讓消費者自己選擇所需要的通路,針對不同族群,在不同渠道,提供個人化服務。

一致的體驗


為什麼要做 OMO 轉型?

過去許多公司,將實體、電商分為兩部門,造成消費者最終反應「明明我有實體店會員,為何需重新上網註冊」、「線下購物卷為何無法線上使用」等問題。企業不該侷限在「線上怎麼促銷、線下怎麼推產品」,而是「消費者在哪,我們就在哪」的快速、便利全通路經營。(詳見文末 良興總經理賴志達訪談)

  • 實體店的殞落,在於固定成本過高,但在 OMO 策略下,實體店成為「品牌概念的體驗場域」。線上搜集到客戶反應、偏好等數據,由實體店呈現、服務,即是整合所有資源、拉近與顧客距離、提高銷售效率的做法。
  • 當品牌擁有網路商城、手機 APP、實體店,可從會員資料、瀏覽紀錄、及購買歷程等海量數據裡,理解更清晰消費者輪廓、分析客群行為、掌握所有購物渠道。也能更精準預測下一波熱賣商品、做生產線調度、減少成本浪費。(91APP


線上、線下怎麼互助?

英國全通路平台商 Brightpearl 針對 352 家零售商的調查後指,當前有近九成的零售業業者,認為全通路戰略重要。眼前有哪些品牌在打這場仗?他們的 OMO 策略又是什麼呢?(Research Live

  • 在 5G 世代,不只提供高效率網速,更將帶領電商進入下一個翻轉時代,不論 PC、手機,在任何裝置上提供的購物方式更多元,結合元宇宙用 AI、AR 打造智能購物,強調顧客的「體驗服務」。

    • 瑞典傢具品牌——IKEA 打造「實境 APP」,能在用手機鏡頭拍攝家中畫面時,重現所有產品的真實比例,在畫面之中,讓消費者能在家,也確保新傢俱的尺寸、風格滿足需求,達到比實體店面更貼合想像的購物體驗。(IKEA
    • 看房一直是相當舟車勞頓,無法被省略的繁瑣過程。永慶房屋,提供宛若臨場賞屋的虛擬服務,跳脫地理的限制,也省下消費者寶貴時間。(鏡週刊
  • 線上電商提供便利,線下店面則為「消費者的參與、品牌形象的建設及取貨流程」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實體店在未來網路的角色中將被重新定義。(麥肯錫

    • 實體店不再是購物終點,可能是體驗的起點。運動品牌 Nike 推出「互動式」旗艦店,從智慧牆、到虛擬情境遊戲,提供更「身歷其境」的運動試穿感受,任何的試穿偏好資訊,還可同步至 Nike APP 儲存。(Inside Retail
    • 除了互動店以及線上商城,Nike Training Club APP 也提供客製化的運動課程,讓會員在疫情中也可達到居家訓練。這沈浸式體驗的的背後,也能取得大量顧客偏好數據,如:當流量顯示越來越多人使用瑜伽課程時,便可規劃出下一季主打相關產品。(經濟學人


未來會如何?

OMO 模式不只是「創立網路商城、架設 APP、連動實體店消費資料」這麼簡單,關鍵在於「整合」。做 OMO 數位轉型前,品牌需做到「數位知識的優化」,以「人性」為出發,設計獨特的體驗,最終才能達到「全通路消費」。

  • 如今,主打純電商的品牌,也開始拓展門市,如以免運為主要競爭力的電商——蝦皮,截至 2021 年 9 月已在台開設 40 間實體門市,嘗試破除仰賴超商、郵政、宅配的物流系統,積極掌控自通路。(數位時代
  •  其實,同時擁有實體店、線上商城,不是虛實整合的必備條件,只要將物流、經流、資訊加以整合,例如打造出一個簡單的 APP 能提升顧客經驗的話,也可視為成功的 OMO 策略。(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OMO 營業模式,如今已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但這種經營策略,究竟是怎麼讓品牌找出自己的特點?在數位潮流下脫穎而出?請看《旭時報》與產業專家的深度對談。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許多企業認為只要有線上商城、有線下實體店就是所謂的 OMO,品牌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該如何解決? 5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數位商業化、數據化之餘,轉型最重要的是符合「人性」,不論從營運還是行銷的角度,都應是思考「消費者對於實體或線上店面的需求性」,將思考立場由企業方拉回顧客端,如:許多企業因應零接觸經濟開設線上商城,但過程中該去為消費者思考的是,線上與線下是否該販賣同樣的商品,消費者是否有誘因去購買,並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轉往線上,例如有些產品消費者會傾向於可就近購買的便利商店即可,從消費者的行為去思考才是轉型的要點。其實 OMO 也不一定需要線上商城或線下實體店才能夠達到...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釐清多店面與連鎖店的概念是很重要的,當一家公司有 10 間店面,其中互不相連結、資料不串接、各自獨立時這叫做「多店面」,而「連鎖店」的不同在於,各店要有統一的標準,如 CI logo、招牌、產品、價格等,都必須是一樣的,將這樣的觀念應用於 OMO 行銷,線上與線下店必須以「連鎖店」的模式經營,不應只是為開發場景,提供消費者不同渠道的購物選擇而已,最重要的即是雙方的「統一性」。如何有效分配雙方的工作內容,發揮各司其職的效益也是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說...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品牌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兩個 O 當成一個單純的 to do list,「別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態,看到線上品牌拓展線下成功,或者線下實體店拓展電商有成效就一昧的效仿,把線上及線下只當成一個工具,像是個隨波逐流的例行公事,卻沒有思考服務對於品牌的平台、渠道的延伸,到底對於消費者的感受上,有無新的意義及價值,盲目的 Me Too,只是創造更多服務與體驗的斷點與客訴。進到 OMO 環節的關鍵在於「會員數據與服務流程的打通」,對於首購客以及回頭客所提供的服務,其實針對的核心是不同面向的,因此在服務的過程中,不論透過系統還是數據,不同的渠道上品牌必須清楚辨識會員還有他們背後個性化的喜好,才得以延續更客製化、貼心的消費體驗。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只要將物流、金流、資訊流加以快速整合,一個 app 便能提升顧客價值的話,也可稱作很成功的虛實融合。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原本純電商的品牌,如:Amazon、蝦皮、博客來等等,都紛紛拓展線下開實體店面,這些品牌的動機是什麼?這樣的決策該注意什麼? 6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蝦皮最大的競爭力在於免運優惠,推出自品牌店到店門市的目的在於,整合、優化、打造自通路,嘗試破除以往依靠超商、郵政、宅配的物流系統,如此一來在運費免運的部分更可以自行掌握; Amazon 的案例來說,他們的企圖心更強烈,以 AI 的方式打造 Amazon Go,不只為了增加線上及線下的營銷,更販賣此 AI 技術於它家企業,因此我認為 Amazon Go 實體店面較像是一個技術的實驗場域,兼具開發者以及使用者的參與,更容易辨識出軟體服務需要更新、改進之處。也由於...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蝦皮店到店的起心動念在於他們想完成「最後一里路」的展佈,因為在便利商店所收的過路費對於物流成本來說蠻高的,我想他在經過財務模型試算過後,認為發展自己的店到店取貨其實是有利可循的,而展店的位置並不會選擇在熱門的蛋黃區,反而是離住家大約騎車 5 分鐘路程的蛋白區,讓消費者覺得既可以免運費,但比起便利超商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交通時間,而租金成本又能得到更好的管控...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從全球來看,所有的線上電商佔比充其量為 20–30 %,其實很多先進國家,線下的營業額依舊大於線上,因此部分純電商品牌在線上遇到瓶頸時,便會想嘗試把觸角往下伸,且線上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海量的數據,可協助線下店將服務體現得更完整,便是讓銷售再創新高的策略之一。

但失敗的機率其實也很高,就我的經驗來看,線上要發展線下店的難度,大於傳統實體店品牌往電商移動,因電商本來成本就較低,但在展店過程人事資源的花費是突然倍增的,獲得的效益卻不如以往快速,許多線上品牌在轉型的陣痛點在於必須習慣線下扎實扎根、慢慢經營的管理模式。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在體驗為王的時代,這些純電商品牌也會想嘗試給予顧客更多實體空間的接觸,實驗並擴大與客戶更多不同的體驗與延伸商機的可能性,現今對實體店的定義已經慢慢在改變,更遑論在 OMO 逐步改變商業競爭下,在兩個不同類型通路經營的成本與獲利考量上,如何透過創新的服務設計、更合理的營運投資、創造消費顧客更好的體驗與滿意度,最終可以實現品牌最大的獲利效率,這應該會是上述純電商品牌在投入線下實體店的務實考量。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Amazon Go 無人商店的市場,讓中國業者也跟進效仿,在 2017 年落地了約 200 家,更吸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不論是傳統的 O2O 還是純電商,影響各方積極轉型到 OMO 的關鍵是什麼? 6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首要關鍵為「市場誘因」,台灣電商的市值目前約 2800 多億台幣,在疫情最為嚴重的 2021 年,每年均成長率更從疫情前的 12% 增加到了 17 %,其中又以雙管齊下零售商以及電商的企業為成長先鋒並持續向上中,很多企業都看到了線上整合線下的潛力趨勢,已從未來轉為現在進行式。總體估計,台灣實體的零售市值約有超過 3 兆 8500 萬台幣,我們預估在 OMO 的驅動下未來電商將再有 6000 億的成長空間。第二個原因為...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面對疫情,首先要先能生存下來才是關鍵,因此數位轉型之路是各界不得不面對的歷程,去年因疫情的爆發,零售商也苦於銷售的劇減,不過後來因政府的補助加上疫情趨緩後報復性的消費,在 2021 年 7 月時,整個零售市場有回溫的現象,這次的經驗也讓各方思考到,若是這樣不可抗又無法預期的災害再次發生時,免疫的能力是否經得起再次的摧殘,因此該怎麼在危機中讓應退進對的腳步更快、能做些什麼超前部署,正是 OMO 產生的原因。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就我們自己為零售商的經驗來說,良興當初會想數位轉型的契機在於面臨實體展店上的瓶頸,當時的電商正剛起步,甚至還未有人在談 O2O、OMO,在經過盤點技術與能力後,我們認為擴張通路是條可行的道路,因此決定嘗試看看,但在那個電商還未普及的年代,我們首要就遇到了消費者不習慣數位轉型的陣痛期,如顧客反應:「明明我很早就有實體店的會員了,為何要需要上網重新註冊?」,或者是「線下的購物金,為何轉往線上後就無法使用了?」等等的問題出現,聽到了消費者的需求後,我們開始想辦法讓資料串合,也就是所謂的 O2O...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首先,不論從技術、數位等等各方面,各方近年都在談「數位轉型」,從而衍伸出以顧客為核心的的創新行銷模式,這些都是迎合市場必然的結果。再者,「消費者的體驗」也關乎了整個市場的發展,商業過程中周旋在人、店(渠道)、物(商品)這三個元素之間做不停地交換,消費者體驗便是影響這三者關係的重要因子,消費者一般來說對於新奇的東西充滿好奇心,對於體驗的創新度十分要求,也因為體驗類型的與時俱進而且更迭快速,品牌在面對各方都在想方設法提升體驗服務的同時,其實有很大的兢爭壓力與不安全感,因此,企業會投入 OMO,很大的關鍵在於「創造更好、更完整的消費體驗」。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經濟模式的轉變」,數位工具的加速更新使消費者的購物方式越來越方便、多元,消費體驗也加倍重要,不一定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大家都在談 OMO 的時代,怎麼輔助品牌找出自己的特點,在數位下脫穎而出? 7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數位轉型不只是成立數位部門、成立數位平台,關鍵在於整個組織以及團隊的「數位知識優化」以及轉型「思維 mindset」;數位轉型也不只是一昧的追求數據及新行銷科技,我們會更建議加以利用市場上已有的解決方案及工具,進而更深入了解顧客。為協助品牌數位轉型,DTA發展出國家級的「產業數位轉型量表 TDX」,測量自身的條件需求以及轉型的痛點,並搭配我們正在研擬的...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Phygital( physical+digital )的觀念是不可或缺的,消費者關乎的並不是線上或線下店哪個特別好,需要的只是被體驗服務滿足感,有了這樣的思維後,促成差異化的第一步從「理解自己的客戶」開始,如:既有的會員、通路、客戶(不論 B2B、B2C ),一個公司 80% 的營收裡,有 20% 來自於的客戶,企業必須先去了解這 20% 的族群,才能更清楚知道怎麼經營、服務並達到取悅。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從以前只有實體店、電話購物、電視行銷的年代,到後來出現電商,讓消費市場的平台不斷的擴張,我認為企業該考慮的不再只局限於線上或線下,而是「消費者在哪裡,我們就會在哪裡」,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必須快速且便宜,過去許多品牌因低成本,產品常放在第三方渠道販賣,如成立 Facebook、Line、論壇等群組團購,但這樣的模式是有一定生命週期的,這也是為何現今有許多電商紛紛倒下的原因,現在更看重的是「會員的經營」與「第一方的數據」,強調與消費者之間更親密的關係與連結。以我們來說,也因本品牌的導向主要為販賣與3C有關的產品,因此在系統發展上相對前衛,非常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在具備創新的 DNA 之下,才得以掌握各樣的新趨勢。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OMO 是種基於消費者為核心的行銷模式設計,消費者在兩個O中間尋找的就是更好的服務與無縫銜接的體驗,因此品牌必須在與消費者互動的before(接觸前期), during(體驗過程中)與after(購買後經驗)的不同體驗階段之間,找出品牌自我的服務定位及角色,在「接觸前」、「體驗過程中」以及「購買後經驗」會形成再購的閉環,品牌必須去思考如何在這三階段持續做優化以及創新...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數位工具引擎」,媒合妥適的技術以及工具並擬定解決策略。在 DTX 的測量標準中分成三大構面—「人、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什麼樣的 OMO 案例,是兼具消費者喜好以及獨特創新的? 6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以 DTA 會員「萬里雲」為例,作為資服業者的一家企業,他們有一個客戶是台灣大車隊,在台灣大車隊由電話叫車轉型為 APP 叫車的服務之中,萬里雲使用 AI 協助進行大數據的分析,整合了八千萬筆的乘車數據,不只是從顧客喜好、叫車地點,更納入了天氣、乘客決策、節慶活動等因子,預測叫車熱點以及載客熱區,整個系統準確度高達 90%,成功降低空車率及油耗,更讓台灣大車隊跟上了 ESG 的永續潮流,建立起企業的環保形象。這樣的案例我們也稱作:致勝方程式=資料+合作夥伴+決策思維,在數位轉型之旅中,資料如同新石油,合作夥伴帶來的技術工具就如同加速的引擎,最後的關鍵回到了具有主動模式思維的決策者,踩下油門並掌握方向盤。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點子其實不新奇也不值錢,商業模式被模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成功重點在於要「快速落地」並持續的維持往前走,才能夠免於被模仿,因此組織必須有足夠的敏捷力,在既有的軟硬體環境中,跳脫舒適圈,找到創新的商務模式應用。現在也有許多管理嚴密的組織都成立了數位轉型辦公室,用敏捷的方式協助產品及服務的推動。

國外品牌 Shein 在講求改變的方面就符合我上述所說的「快速」的概念,它不只模仿了快時尚的優勢外,更比他們低價,加上高求新求變的意識,我認為未來會有一波品牌重新洗牌潮,在疫情期間有許品牌被淘汰,但高單價奢華精品會持續保有活耀度,因人們對於精品的需求依然存在,另一部份留下的...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志達

賴志達

良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不同的行業別、公司、人才條件,對於執行的方向都會有影響,我認為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因此在各方的發展都必須根據現況做不斷的調整、改變。但就大方向來說,首先,「人」是萬事俱備的條件重點,企業的上下之間都該具有相關的數位知識,對於帶動新觀念的助長會比較快速,員工的接納度也較高,在使用 OMO、Martech 等數位工具的學習上成功率也會提升。

第二,很多的公司在制度改革上,都會面臨到與人的衝突,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流程」的系統化及模組化是必經的道路,舉例來說...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夏雨農

夏雨農

Isobar 數據暨顧客關係行銷總經理

要打造成功的 OMO 體驗,我認為必須具備三個關鍵的元素:第一,完整呈現產品的體驗、交易、服務與權益的閉環:充分利用 Online 與 Offline 的特性,打造功能上的銜接與互補,讓消費者不管從哪一個消費動機環節切入,都可以體驗到一致且完整的服務品質;第二,基於消費者為核心的服務情境設計,實現消費者全動機與品牌全服務的融合;第三:主動經營的 CRM 管理思維,讓產品與服務永遠貼心的領先客戶一步。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賴偉晏

賴偉晏

KPMG
數位創新服務
營運長

就是像 Shein 如此低單價的快時尚品牌,未來消費者會對價錢的敏感度越來越高( cost sens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OMO 用全通路取代多通路,在未來是否會變成零和遊戲,不論是線上或線下都混成ㄧ塊大餅? 1 則對談comments 2y
林欣曄

林欣曄

寶島聯播網主持人 / 數位資安作家

我認為會混成一塊大餅,但不見得會是零和遊戲,更大的可能會是「雙贏」。當一項科技的工具及技術,所帶動的商經模式轉變為侵蝕到很多人的利益時,基本上這樣的模式便很快會被淘汰掉。我們該思考的是「全通路」是否會真的取代多通路,還是其只是與多通路合作的結果,如每項通路都涉及「行銷預算分配」及「成本績效問題」,因此其實全通路實務上也是需要多通路去營運,並包括風險的分散,與其相互剝削,不如共同合作,轉為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為致勝點,再者不同的產品所適用的通路也不盡相同,特定通路還是必須對照目標客群,依此獲得通路數據,需要設定不同 KPI 與數據基準,才能夠活用分析比較。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少了 Cookies,就再也抓不住破碎化消費行為?

少了 Cookies,就再也抓不住破碎化消費行為?

Google 將在 2023 年逐步淘汰 Chrome 瀏覽器支援第三方 Cookie 的功能,宣告 Cookieless 時代來臨。企業該如何利用 MarTech 掌握使用者網路足跡?有哪些應對方式去了解客戶線上線下破碎化消費行為?

March 10 2022

繞過科技巨頭,品牌商怎麼拿回消費者數據?

繞過科技巨頭,品牌商怎麼拿回消費者數據?

Nike 佈局多年的 DTC 策略,疫情期間大爆發,一年內新增 7 千萬名會員,成功打造規模 2.5 億會員的自建「數據石油庫」。然而,不只大型品牌商要從 Amazon 這類平台手中上奪回數據主導權,中小型品牌業者如今也磨刀霍霍。

September 07 2021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