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以色列免疫學家 Zelig Eshhar 在 1993 年製造出第一個人造 CAR-T 細胞,並成功將 70% 的黑色素瘤縮小或消失。使黑色素瘤不再是難以治療的棘手疾病。
- 2017 年諾華藥廠以 CAR-T 技術製作新藥 Kymriah,為全球第一個上市的 CAR-T藥物,能治療曾讓群醫束手無策的血癌。
-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六種 CAR-T 藥物上市,主要應用在過去難治、甚至無藥可醫的血癌等液態癌症,治療效果顯著。
- CAR-T 儼然成為癌症治療新希望,成各大藥廠兵家必爭之地。Kite、Juno、Bluebird 多家生技公司成立,競相研發免疫抗癌藥物。在 2017 年到 2018 年間,更引發一波 CAR-T 生技公司購併潮,甚至創下天價購併紀錄。
- 2017 年 7 月,吉利德(Gilead)以 119 億美元買下 Kite Pharma,取得旗下產品。(Gilead)
- 2018 年 1 月,賽爾基因( Celgene )以 90 億美元,購併 Juno。(Gene on Line)
- Celgene 隨後也在 2019 年,以天價 740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 BMS,在 2021 年陸續推出兩個獲准上市的 CAR-T 產品。(BMS新聞稿)
- 中國的南京傳奇醫藥則在 2017 年,將其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產品,以 3.5 億美元授權給嬌生旗下的楊森藥廠,進行共同開發。(環球生技)
產業如何因應?
CAR-T 療法雖然成效不錯,但要能普及應用,仍有若干問題需要克服。
- 製造門檻:需個體化生產,流程上需要從病患身上取出血液、儲存、製造、運送、再輸回病患體內,無法即時滿足大量病患需求。(基因線上)
- 成本高:個體化、無法現貨使用,導致 CAR-T 藥品售價都要 30 萬美元以上。即使在中國有能力生產的藥廠,其售價也是天價,對病患或對健保都是龐大財務負擔。如何大量又能兼顧品質,將是一大問題。(新浪財經)
- 固態腫瘤治療仍待開發:目前 CAR-T 藥物仍以治療液態腫瘤為主,尚無針對固態腫瘤的 CAR-T 藥物上市。若用治療液態腫瘤的 CAR-T 設計來治療固態腫瘤,效果也不盡理想。(Heho 健康網)
未來會如何?
無庸置疑,CAR-T 藥物已開啟精準醫療新紀元。全球 CAR-T 藥物研發競賽正如火如荼展開,台灣生技公司也開始投入研發或 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如先驅生技、育世博、沛爾、宇越、長聖、樂迦等。
透過《旭時報》與研發 CAR-T 療法的先驅生技策略長温國蘭博士的訪談,一同了解 CAR-T 的趨勢,與先驅生技的研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