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全球碳排最大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城市政策?

全球碳排最大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城市政策?

Jul 06, 2022

極端氣候頻繁出現,永續,已是鋪天蓋地的熱門議題,ESG 變成商業界最受歡迎關鍵字。然而,我們似乎都忽略全球碳排放、廢棄物大戶 ─ 「城市」的責任。2022 地方縣市長選舉年,《旭時報》陪您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永續政策?

# 永續不只是節能減碳 # 永續需要群體行動 # 人與人間信任是基礎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張芸翠

張芸翠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研究員

邱俊銘

邱俊銘

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 / 生態物流專案辦公室執行長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劉哲瑋

劉哲瑋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經典工程顧問規劃師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何威融

何威融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生

發生什麼事?

早在 1987 年出現的「永續」,定義的是「在不影響後代福祉的原則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強調的是「資源分配」,在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者間打造平衡。然而,在城市長期追求開發下,已造成生態環境、社會正義、經濟穩定三方失衡,是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 城市僅佔全球面積的 2%、卻擁有過半的地球人口,肩負全球八成的 GDP,同時碳排放佔全球的七成以上。預計 2050 年,超過七成的地球人口會在城市裡,大幅提升達成零碳的挑戰難度。(聯合國國際能源署
  • 當各國政府還未積極採取行動前,身為英國倫敦市長、同時是由近百個城市組成的 C40 主席 Sadiq Khan,在 2021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 26 中直指,城市是邁向淨零碳排的領頭羊,有 2 / 3 的 C40 成員,已採取超乎巴黎氣候協訂目標的行動,顯見在國際上,城市的實踐力遠超過國家層級。(Guardian
  • 放眼國際各城市,多以科技、數位轉型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 蘇黎士、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多個城市,透過推動智慧城市打造永續。(Sustainability
    • 為解決長期以來人口多集中在大型城市,造成都市環境惡化、鄉村發展空洞化的問題,日本於 2022 年 1 月公布「新資本主義」政策,提出「數位田園都市」概念。利用 5G、無人機、AI 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構地方鄉鎮的數位基礎建設,提高生活便利性,以此吸引產業、資本和人員由城市向鄉村流動,減少城市人口密集帶來的資源緊繃與環境惡化。(聯合新聞網

新世代城市永續思維是什麼?

過往,追求成長是城市的唯一目標,當永續意識起,談的多半是節能減碳措施,但事實是,不管現在的我們再如何節能減碳,極端氣候仍會持續加劇,造成無可避免的災害。對於當前以及未來世代來說,該如何突破既有永續脈絡發展下,創新思維?

  • 加強城市韌性:一直以來城市為了防止可能的天災、採取控制、阻擋措施避免災害造成的損害。然而,當全球有 84% 成長中的城市正在面臨日趨加劇的極端氣候衝擊時,城市需要的是有容受力和回復力的「韌性」,將衝擊影響化為最小,受衝擊後達到新平衡的速度快。(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找出公私部門協力機制:城市發展政策過往多是由上而下的主導,然而隨著企業、社會團體因著永續意識抬頭,透過公私討論、協作,由下而上的影響城市決策,已是趨勢。例如當紐約要重建遭 911 攻擊損毀的世貿大樓時,政府與建築商協力舉辦「Listening to the City」活動,邀請來自大紐約區 4,600 位公民,共同參與重建方案討論,重新找回世貿雙塔的意義。(New York Times
  • 共同承擔的改革:城市發展少不了對環境的侵擾或損害。在兼顧公平正義的永續概念下,新世代的基礎建設可以朝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在地化(localize)發展,讓社區能自行處理垃圾、廢水、廢料。(NPOST
  • 形成多元共融(inclusion)文化:推動永續的關鍵是「人與人的信任感」,多元共融氛圍成為社會溝通的基礎。以德國住宅合作社(Co-housing)為例,容納不同社經地位的階層,讓沒有血緣關係的住民可以共組社區互助協力,改變華人社會常為追求成為「人生勝利組」拼博一生、卻孤獨終老的生命旅程。(詳見文末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王瑜君博士訪談)

台灣如何實踐?

隨著永續議題關注面向變得更多元,加上在疫後新常態、數位化的浪潮下,公私協力、共同承擔、多元共融等趨勢也逐漸在台灣落地,有哪些具體做法?

  • 減碳公私協力平台「碳匯城鄉」專案藉由建立減碳行動地圖,盤點出尚有機會推動減碳的公共空間,讓民間可以藉由這資訊投入公益減碳、減碳專案、學術研究等,目前已在台南市、桃園市推行。(詳見文末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劉哲瑋訪談)
  • 城市韌性:以城市承納洪水能力為例,台灣於 2018 年水利法新增「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逕流分擔是讓公有地有入滲或滯洪功能,讓雨水不會立即進入排水系統,減少系統負擔,降低淹水可能。出流管制是要求土地與建築開發者共同分擔滯洪、蓄水責任,要自行吸收開發所增加的逕流,以提高整體耐淹能力。(詳見文末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訪談)
  • 生態物流:桃園市與全球最大推動永續發展之地方政府網絡平台 ─ ICLEI 國際組織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合作,成為全球第一個生態物流主席城市,藉由與物流業者合作,推動低碳物流貨運規劃,減少大型運具造成的碳排、交通擁擠、行人安全等問題。(詳見文末 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 / 生態物流專案辦公室執行長邱俊銘訪談)
  • 共學、共居社區:在宜蘭,有 15 個有意願投入共築社區的家庭,共同打造共學、共居的慈心華德福合作社住宅,透過家庭間的信任與互助,打造幸福、永續且可負擔的家。(天下雜誌

除了上述的具體實踐,台灣在推動永續城市上還有哪些挑戰?從國外城市的永續實踐中,有哪些是台灣城市可以學習的地方?一同透過《旭時報》與各領域專家的訪談,了解台灣在環境永續、社會永續、經濟永續上如何翻轉資源新價值,實踐人們永續生活的未來。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在談永續城市時,城市規劃思維該有哪些轉變?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台灣受到國際討論氣候變遷議題的影響,對於節能減碳、能源上有所著墨,但沒有很落實。一直以來經濟成長是被強調的重點,因此在城市的空間規畫上,著重土地開發,把綠地變成建地等。但事實上,永續的概念必須同時考量生態環境、社會正義、經濟穩定三個面向,然而台灣目前對永續發展的著墨,僅考量的環境面,而且多侷限在節能減碳、回收等仍初淺的層面,沒有真正深入的探討不永續的根本問題:對經濟成長、城市競爭力的無止境追求,應對城市運作和人類發展模式有根本的挑戰。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有別於從科技面來看永續,我們看永續的關鍵是「人與人的信任感」,如果人與人之間隔絕的話,是沒有辦法談永續。我們常聽到的永續,好像就是在談技術問題,例如綠建築、太陽光電、循環經濟等等,我們以為永續必須要有新的技術去建設硬體,但這其實不是核心關鍵。

我們計畫要推動的核心不是在於房子要怎麼建造,而是 Community (社區)要怎麼形成,讓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居,可以像家人一般的互相幫忙,核心在於「幸福永續」。我在歐洲看到,他們強調 inclusion(多元共融)...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2018-2019 年我的共學計畫組團德國參訪時,我發現德國跟我 2011 年之前從學院象牙塔的視角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就您的觀察,大眾仍未深切認知永續的重要性原因為何?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我自己也在想這問題。環境越來越差,因為人類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海洋、河川都有塑膠汙染,連人體內都發現有塑膠微粒,環境中充滿環境賀爾蒙,這情況讓我覺得很可怕。但我本身沒有小孩,但周遭有小孩的朋友似乎都不在乎。我想這很大的原因是,人們還沒有深切的感受到,我們丟到環境中的垃圾,環境會怎麼「回饋」我們?當人們汙染河川,我們沒有馬上感受到後果,或是沒有看到後果,就會覺得好像做這些事情都沒有影響。人們沒有覺知、沒有感覺,還在溫水煮青蛙,是大家之所以沒有採取行動的原因。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如何讓城市更具韌性?與永續的關聯為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過去我們講永續,談的多半是如何善用資源,讓資源永續利用,例如減少能源或水資源使用,或是讓資源使用更有效率。就原來 1987 年聯合國大會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永續是指我們這一代發展不會影響到下一代,強調的昰世代公平;透過自然資源的善用,讓下一代可以持續享用自然資源。因此,過去國際上對永續的著墨,多是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上。

這十年來因為極端氣候出現,人類發現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資源耗竭、生態危機,還要面對大型、高毀滅型的災害,某些災害可能會讓一個城鎮整個就不見了。剛好 resilience(韌性)這個概念愈來愈受到重視,學界和實務界也把這個詞應用在防災上。因此現在很多人在談永續時,也會談到韌性...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但是,韌性絕非單純的僅防災概念。既然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不斷變動的,即使沒有氣候變遷,人類本來就要面對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長期關注的河川健康議題,如何用韌性角度來解決?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傳統的水患治理模式,高度仰賴所謂「灰色工程」(grey infrastructure)或是所謂工程手段(structural measures),例如防洪排水工程,最極端的昰「三面光」,就是兩邊的河岸與河底都被混凝土所覆蓋。這樣一做,整個生態就死了。此外,興建護岸和堤防,不允許河川氾濫,對生態的影響也很大。過去人們會覺得這是無可避免的,為了安全得如此。

我對這樣的說法有存疑。後來從研究中發現,國外早就在挑戰這樣的做法,目前,水患治理強調的是水患的「風險管理」,且愈來愈著重「非工程手段」(nonstructural measures)。比較前衛的方式,是「與洪水和平共存」,才能達到韌性...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聽到「與洪水和平共存」這個詞,很多人就會說「沒有人想被淹水,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應該先思考,為什麼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就城市韌性,有其他城市可借鏡嗎?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從整體都市設計來看,高度現代化的城市其實不見得是韌性城市,因為許多高度發展的現代城市在防洪基礎建設上都做得很好,洪水被高度控管的,因為被保護的太好,可能災害意識較低,一水容易造成造成災害,因此欠缺韌性。但有部分城市有一些環境設計上做法,集合起來,可以描繪出一個具備「承洪韌性」(flood resilience)的城市樣貌。例如荷蘭,近年來強調與洪水共存,與其防堵,還不如在城市中創造可以承納洪水的空間,例如鹿特丹的水廣場,下大雨的時候,開放空間可以滯洪,當雨停、水退了之後,就變成回休閒空間,這也是一種與洪水共存的方式。

台灣熟悉的「海綿城市」概念,就是讓城市可以承納洪水的能力,下雨時,與其把雨水透過雨水下水道盡快排除,而是讓城市可以吸水、貯水。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台灣針對城市的承納洪水能力,已有相關政策嗎?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廖桂賢

廖桂賢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2018 年水利法新增「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逕流分擔是讓公有地有入滲或滯洪功能,讓雨水不會立即進入排水系統,減少系統負擔,降低淹水的可能。出流管制是要求土地與建築開發者共同分擔滯洪、蓄水責任,要自行吸收開發所增加的逕流,以提高整體耐淹能力。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城市永續發展的政策上,您們「碳匯城鄉」的主張為何?扮演的角色為何?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劉哲瑋

劉哲瑋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經典工程顧問規劃師

「碳匯城鄉」其實會從「城市治理」模式的角度來看,從民間資源來做。主要是看到很多公有資源可以用來做減碳規劃的,並沒有被積極應用。我希望透過找到這些地方,找到每個地方比較適合的減碳措施。

我們目前專案針對地方政府的情境,提出政策建議,目前有桃園市和台南市。跟地方政府溝通有哪些地方政府的空間可以進行盤點,把原來就要推動的減碳,擴大應用,或是盤點之後不知道怎麼做,可以找業界來協助釐清與界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何威融

何威融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生

「碳匯城鄉」的概念是希望透過產、官、學,活化利用政府的閒置空間,納入企業想做 CSR 的資源推動節能減碳,學界就是補充減碳研究方法學的不足。當我們在談永續時,促進都市達到淨零,其實不只是減緩,還有調適。以城市來說,應該要政府主責,行政區域管理以地方政府為主要執行者。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哲瑋

劉哲瑋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經典工程顧問規劃師

我們從與桃園和台南實例中,大致著重以下三個永續政策取向:一、長期的空間部門計畫:市政府的藍圖如桃園航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城市永續發展轉向公民參與的模式,如何透過公私部門與市民合作,達到永續?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何威融

何威融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生

審議民主的流程其實是非常好用的,只是溝通流程和溝通成本相對比較高。審議民主需要非常強的溝通專業主持人,和對應的團隊推動工作坊。因為這樣做會把所有人的建議都變成同等價值,會去檢視每一個發言是基於個人經驗?陳述事實?或是單純批評?用有效方法,去廣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們以民間角色推動「碳匯城鄉」專案計畫時,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何?如何解決?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何威融

何威融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生

缺乏資金運作和執行權力,會是比較大的挑戰。總統盃黑客松原意旨在促進政府創新,鼓勵公部門和民間合作,所以沒有提供獎金,像我們沒有主責機關的「全民間」團隊沒有對應資源,只能佛系做專案。

我們不是地方政府或是公有部門資產的管理單位,所有的執行層面都必須和公部門的單位合作,但沒有一個「權力夠大執行意志」而且要聽懂我們在幹嘛,可以幫助協調推動,這是我們團隊目前面臨到最大的困境。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哲瑋

劉哲瑋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經典工程顧問規劃師

我們這個民間參與專案目標都是公有資產,但我們不是公有資產的管理單位,所以如何讓多元管理單位如警察局、體育局、社會局,與淨零沒有直接相關的部門,卻可能掌握很多空間。所以該如何說服他們一起來做?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把地點盤點出來,論述它是非常有機會的減碳地點,再接著去遊說相關單位...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第二個挑戰是減量方法通常來自學術研究,減量行動「碳權化、抵換專案化」,自然資源為主的減量情境,在國內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除了碳匯城鄉專案,在您實際參與的台北市社子島發展計劃的討論中,觀察到學界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芸翠

張芸翠

碳匯城鄉專案參與者 / 臺大土木博士研究員

之前台北市政府針對社子島開發,為了要能夠讓公民參與,用了 i-Voting 的方式來做,但結果似乎沒能說服在地居民。我們在參與過程中發現,還是有很多更細緻的部分需要討論。

例如很多的當地地主並不住在當地,他們想要開發社子島,但是真正住在當地的居民,是不想要開發,原來生態社子島的美意是希望建立更好的居住環境,因為當地一直禁建、缺乏基礎建設,但是提出開發方案後反而變成是砍掉重練,居住在地方的居民反而被迫要離開,也可能沒法再回去,變得本末倒置。另外就是社子島開發中,有為了防水災提出要蓋很高的堤防,雖然可能可以防止水淹進來,但社子島裡面的水流不出去,還是要去解決這些問題。還有開發之後人口變多,但在現有的連外道路有限的情況下,未來交通會出現擁塞...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學界能夠做什麼?其實就是需要很多「解決方案以外的解決方案」,聽起來有點饒舌。現在台灣公民參與的方式不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桃園在發展與推動生態物流時,與國際組織 ICLEI 合作模式為何?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邱俊銘

邱俊銘

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 / 生態物流專案辦公室執行長

國際組織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是全球最大承諾永續發展的地方政府網絡,與聯合國氣候組織 UNFCCC 關係密切。ICLEI 邀請的成員以城市為主,全球已有超過 1,800 個城市參加,包括台灣有超過十個城市參加,桃園是十年前就開始加入。這個組織有定期會議如國際大膽城市會議,也參與 UNFCCC 所主辦的 COP,桃園也多年受邀參加。

ICLEI 也分了很多社群,其中在生態交通發現了一個問題,據 ICLEI 統計在都市交通中有 40% 的碳排放量是來自貨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尤其是在工商業、物流發達的海港、空港,貨運量更大。單純用綠色運具、智慧運輸來解決,是不夠的。這還可能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桃園在推動生態物流上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邱俊銘

邱俊銘

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 / 生態物流專案辦公室執行長

「生態物流」是以生態交通為出發點,生態交通的概念,其實是交通運具盡量不要造成生態影響。最核心的發展重點會是電動車,以及城市規劃。比如說,貨運轉運站若在市中心,會對交通影響很大。但若不是在市中心,就要考量到要怎麼讓物流進到商業區,或是道路狹小的老城區。

桃園生態物流共有六個示範區,其中一個是大溪商圈...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通常週末進出老城區的遊客多達幾萬人,同時貨車要進出補貨,會形成物流與人流都擠在狹小的街道上,影響安全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要如何建立台灣多元共融的文化氛圍?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宜蘭有個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家長為了讓小孩在那裡求學,就搬到宜蘭,其中有十五戶有意願投入共築社區的家庭,由建築師陳尚鋒規劃設計,大家一起凝聚共識,蓋了慈心華德福合作社住宅,每一間都是應著不同需求而客製化。這裡的孩子都是華德福的學生,放學回家,鄰居串門子又是共學的社群。比如小朋友下課之後會到很會烘焙的張媽媽家,上烘焙課,家長小孩一起參與共煮共餐...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個例子說明了從共學到共居,「住」是關係到就學和就業的人生重要歷程。這兩項生命重要歷程也因為社會轉型,出現新的選項。疫情讓人們可以遠距工作,越來越多選擇自學的家長和孩子,可以透過線上上課,家庭移動變得更容易時,可以選擇在不同地點分別住上幾個月,在實體生活中接近海洋、農村,與當地住民交流,學習場域就不侷限於有圍牆的教室,就學就不一定要綁在同一個地方時,帶動創新教育。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尚鋒夫妻曾告訴我,身為北漂青年的雙薪家庭,當第一個小孩出生時,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辦法來照顧孫兒,要自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想像未來多元共融的社會會是什麼樣貌?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未來可能會有創業空間,不僅是創業者工作的地方,也可以劃分出幼兒園的空間,讓同在這創業空間工作的人互助照顧孩子,打造親子共融空間,培養親子關係...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是突破現在爸媽因為要工作,需要送小孩去安親班的做法。重新想像,過去高薪家庭因要承擔工作,親子關係、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從社會面來看,台灣推動永續城市要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何?需要如何解決?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多元共融的共居模式,會是根本上解構華人世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就是追求所謂的人生勝利組 ─ 要累積財富、置產、住豪宅。但實際上,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可能爆肝工作、揹房貸置產,老了卻獨居在豪宅中。從人生初始到尾聲,可能都在孤獨打拼,從出生、求學、就業,成家都要獨自承擔成敗、與人競爭,來取得人生勝利組的標籤,等於是追求一個「Exclusive」的人生成就,這與永續 Inclusion 的核心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要推動永續的關鍵,要從改變華人世界的 mindset(心態)做起。

Inclusion 也提醒我們,人是群體動物...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要突破置產、揹房貸的框架,是要從幼年時養成多元共融的公民素養。如果年輕時跟一群人一起打造住宅合作社,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多元共融的城市永續發展,如何透過政策達到?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王瑜君

王瑜君

「暖暖客廳 x 歐洲 ESG 創新」計畫創辦人

我覺得關鍵在於對幸福永續,多元共融的理念有實踐能力的領導人才要 Leadership(領導力),但不是說要選出誰來執政就可以實現,這應該是從人民自己來開始做,領導力代表的是「可以帶頭行動而且可以激發公眾投入的人」

我在德國看到,帶動的人通常不是政客或企業家,都是平凡的一般公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看到問題,就捲起袖子來行動。一旦做得好,就會有人來仿效、聚集力量。這核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日本公布「新資本主義」政策,建構數位田園都市國家

日本公布「新資本主義」政策,建構數位田園都市國家

日本計畫整合開發能源、交通和物流的數位基礎設施,以數位化技術振興地方,藉由民間企業共同出資,共同打造日本數位基礎建設。

台灣 ICT 通信

看歐盟如何讓公民成為氣候轉型的驅動力

看歐盟如何讓公民成為氣候轉型的驅動力

歐洲公部門藉由《氣候盟約》,提供公民參與氣候議題的各種方式,不只讓民眾更清楚氣候變遷,同時成為影響政策的一員。

CSR @ 天下

「永續力」是如何被計算的?

「永續力」是如何被計算的?

摩根士丹利的永續投資長分析:到底該怎麼用金錢衡量永續發展?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如何成為智慧化超級城市?公私部門協作推共享經濟 2.0

如何成為智慧化超級城市?公私部門協作推共享經濟 2.0

疫情催化共享經濟服務快速崛起,共享經濟 2.0 成為智慧城市及永續發展的關鍵。然而,共享經濟業者遇到政府監管的眾多挑戰,若要讓共享經濟蓬勃發展,怎麼做才能加速公私部門協作的可能?

2022-07-05 10:30:00

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不再是零和遊戲

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不再是零和遊戲

IOT 物聯網技術應用快速成熟,製造業在永續經營上擁有特殊地位

Microsoft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