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ESG 議題火熱,從政府到企業喊得震天價想,ESG 相關課程和論壇幾乎無所不在,似乎企業不談 ESG 就會被視為落後不永續,各種廣告招牌,也得掛上 ESG 字樣才顯得走在時代尖端。但是企業在追求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對 ESG 內涵不夠了解,只因為其他企業都做了,不得不做,或是為了形象而做,都可能陷入被外界視為「漂綠」的風險,反而對企業扣分。
- 根據《Fast Company》報導指出 ,由民調機構 Harris Poll 為 Google Cloud 所進行的匿名調查 ,在全球有 58% 的高階主管,承認他們的公司在「漂綠」(greenwashing);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則上升到 68%。此外,全球有 66% 的高層,質疑他們公司在可持續性發展上的努力是否為真。 (ESG 遠見)
- 涉嫌漂綠的公司,其社群貼文的關鍵特徵之一,就是常提及贊助體育賽事或慈善事業,而非談論公司販賣的商品。舉例來說,僅 20%「環保」的汽車廣告實際在展售產品,其餘都只是在宣傳品牌「環保」。而石油、汽車和航空公司有 20% 的貼文關注體育、時尚或社會事業,67% 公司的社群貼文描繪其業務的「綠色創新」色彩。 (ESG 遠見)
- 全球顧問公司「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ral Insights Team)近日針對漂綠廣告設計一個試驗。結果發現,廣告不僅有效,而且對關心環境的人士特別有效。 (CSR @ 天下)
企業如何漂綠?
全球企業漂綠案件層出不窮,大多是為了提升企業形象、增加獲利、或是扭轉負面印象,而漂綠的手法依據不同產業有所不同。
- 調查顯示,企業利用自然、女性、非二元性別者、非白種人、青年專家等形象,以不同情境「綠化」企業倡議環保的訊息。而為心理學家也觀察到,消費者對自然意象有顯著的情感反應。
- 全球 2050 淨零碳排目標,掀起企業用種樹來做碳抵消(carbon offset)的熱潮;截至 2020 年的前 30 年,全球的樹木量暴增 4,700%。但期刊《自然永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一篇最新研究指出——種錯樹,其實弊大於利。
- 2021 年 11 月,法國石油巨頭 TotalEnergies 宣布,將在剛果共和國種滿 4 萬個足球場大小的金合歡樹,不是本土樹種。因金合歡生長快速、善於固碳。
- 但石油巨頭沒說的是,他們在 20 年後,就把樹砍來做成木材出售,當樹死去,它宣稱的每年捕捉 50 萬噸碳的效益就將消失。而且,因減碳之名掀起的全球種樹運動,有時也被視為一種富國對窮國的資源掠奪、生態破壞。(商業週刊)
- 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案,就是福斯汽車(Volkswagen)在 2015 年爆出的醜聞事件。
- 當時為了提升在美國市場的銷售表現,以主打馬力強又乾淨的柴油新車款為策略,攻佔美國市場。並且透過一連串的行銷計劃,營造乾淨柴油車的形象事件。 然而,福斯汽車後續卻被揭發,多年來藉由作弊軟體通過排放測試,任由自己的產品製造超過法規達四十倍的高汙染源。 (今周刊)
各國防範漂綠機制
為了防止企業漂綠,部分國家已經開始研擬對策。
- 整合金融資源,支持淨零轉型,金管會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以揭露碳排帶動產業減碳、推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藉由強化金融機構角色、對投融資部位的盤查、對風險與商機的評估,及策略規劃,驅動企業低碳轉型、揭露氣候相關資訊,帶動台灣轉型至低碳或零碳經濟。
- 專家解釋,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以各項制度、人才的建立,迫使市場資金必須精準投放到永續、減碳工程,企業漂綠(Greenwash)更難,相關成本也可能增加。 (中國時報)
- 面對企業魚目混珠與金融產品的漂綠行為,去年歐盟委員會的行動方案新增的《分類規範》(Taxonomy Regulation)與 2021 年 3 月 10 日剛上路的《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便劍指漂綠企業、漂綠基金,讓金融市場有規則可循,透過統一標準去揭露和審視 ESG 的落實程度。 (遠見雜誌)
- 新加坡央行發布新的資訊揭露與報告指導原則,要求自稱奉行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原則的零售基金提供詳細資訊,闡述其投資策略如何與自我標榜的 ESG 名稱相符。 (聯合報)
漂綠行為到底有沒有解方?除了官方明文規定之外,企業的自我檢視也是重要過程。台灣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所的葉欣誠教授,是台灣永續相關研究中,率先提出漂綠檢視面向的學者。《旭時報》透過與葉欣誠教授的對談,讓讀者對漂綠概念與其行為有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