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疫情促使 ESG 領域蓬勃發展,但這看似美好的潮流,卻引起廣泛質疑。華爾街近年開始把「投資美好世界」的需求獨⽴出來,建造許多 ESG ⾦融商品, 但其中潛藏「⾏銷標籤」。(旭時報)
- 在全球疫情開始⼀整年後(截⾄ 2021 ⼀⽉),⼤企業⾼層對「接納永續⼒」的態度依舊保守,僅 38% 高層認為 ESG 議題會在財務面影響企業。(哈佛商業評論)
- ⾦融機構持有⼤量排碳公司的股權,但只有少部分的資⾦管理⽅式,有納⼊ ESG 考量。世界前 20 ⼤ ESG 基⾦的組成裡, 總共有 17 家⽯油燃料商。(經濟學人)
-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 前永續投資⻑ Tariq Fancy 指出,ESG 只是讓理財專員賣出「費⽤更⾼的產品」, 本質上華爾街是在「漂綠」整個⾦融體制。
懷疑論者怎麼看?
⽤投資的⽅式做 ESG,陷阱重重。投資者會願意花⾼價買「綠色產品」,企業還能以更低的利息,來發⾏基⾦、募資債券。(彭博社)
- BlackRock 的 ESG 基⾦,因評選⽅式以「挑產業裡表現較佳者」,甚至還能看見組成包含石油巨擘。這讓民眾用錯誤解⽅面對永續議題。(華爾街日報)
- 世界最⼤ ESG 評級機構 MSCI 的總裁 Henry Fernandez 坦承,做出 ESG 基⾦,是為「防⽌政府、和社會主義思想等外部性,介⼊資本市場」。他是第⼀位,因 ESG 成為的億萬富翁,⾝價等同蘋果執⾏⻑ Tim Cook 等級。(CNBC)
難題是什麼?
資深投顧 Robert Zevin 指,最早因反戰等訴求⽽有「投資美好社會」的和平理性運動,如今被「⾏銷化」的現象,是整個資本市場的特性——找到⼀個好點⼦,就把它重新包裝,變成可以量產的商品。
- 對理財專員來說,並不是投資「環境友善」標籤即可,⾸要任務是幫客⼾賺錢。(⾦融時報)
- 「企業」已經好幾個世紀以來,都被設計成獲利導向、照顧股東權益的機構,突然要⼤⼩公司都開始顧及「整個世界」,恐怕不會讓本來的商業模式繼續成功。(⾦融時報)
未來會如何?
CDP 影響⼒⻑ Nicolette Bartlett 指,企業越來越難「漂綠」⾃⼰, 因法規會跟進、投資者意識越進步,要求企業揭露的也越多。
- 英國法律界已開始要求政府⽴法,監管 ESG 產品。同時美國、瑞⼠、紐西蘭等政府也有動作。但除了監管,更重要的是給予獎勵機制,不然任何新規範,容易讓企業「大者恆大」。(經濟學⼈)
- 2021 五⽉,美國⼀間對衝基⾦公司,史無前例的開始「股東起義」,拔除三名全美最⼤⽯油公司 Exxon Mobil 的⾼層,換成更關⼼環境的⼈選。(⼤西洋)
- 擁有超過 50 兆資⾦的國際投資聯盟「氣候⾏動 100+」已要求⼤企業在 ESG 議題上要做三件事:設定減碳⽬標、揭露氣候相關⾵險、改進相關⾵險管理辦法。(經濟學⼈)
- ESG 基⾦經理⼈也開始「多⽅求證」, 例如⾃⼰洽詢第三⽅資料驗證, 才會幫客⼾投資。(⾦融時報、經濟學⼈)
到底還能怎麼投資永續?台灣當前的 ESG 基金,又用什麼基準做依據?市場有什麼「防漂綠」機制?一起來聽影響力投資協會執行長、國泰 ESG 基金經理人和金管會,從產、官、研三方出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