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各國為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加上俄烏戰爭促使推動能源安全,離岸風電已成多國轉型再生能源的路徑之一。在政策激勵下,風電開發商的兵家必爭之地已從歐洲、美國擴展到亞洲。
- 然而,要能滿足各國越來越大的海上風電目標,光靠目前主流的固定式風電是不夠的。以英國為例,若要實現 2050 年達到 75GW 的雄心壯志,大規模部署浮動式風電勢在必行。(ORE Catapult)
- 根據 GWEC(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的報告指出,全球 80% 的海上風能資源位於 60 公尺深的水域中,多用於水深 50 公尺內海域的固定式海上風電並不適用。
- 近幾年來,浮動式風能吸引越來越多投資和政策支持,因其能突破固定式海上風電的結構限制,得以利用水深超過 60 公尺的海上發電潛力。這些更深的水域往往離岸更遠,風力通常更穩定。(DNV)
- 2016 年蘇格蘭高風風場(Hywind Scotland),是全球最早採用浮式風機的離岸風場之一,證明浮式風機商轉的可行性。目前歐洲國家如葡萄牙、挪威、法國等,都已具實際裝設案例,或計畫大型浮式風場。
- 浮動風電被視為「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引領未來海上風電市場的快速增長。根據 IRENA 的報告,到 2030 年,全球可安裝約 5GW 至 30GW 的浮動海上風電裝機容量。
- 由於浮式風機的水下基礎型式類似石油天然氣鑽油平台,若有石油、天然氣工業與造船產業支持,浮式風場開發成本可望逐年下降。2020 年 DNV 報告指出,浮式風機的建置成本正逐漸接近固定式風機,至 2050 年,浮式風機設置成本將比現在降低約70%,屆時全球裝置容量將超過 250GW,貢獻全球 2% 的電力供應。
浮式風電為台灣新商機?
隨著浮式風電在歐美地區的邁入商轉階段,加上美國科技巨頭要求供應商實現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標,促使亞洲製造業、半導體業對於可自生能源需求的「根本上轉變」,促使風電開發商瞄準亞洲市場。(Financial Times)
- GWEC Market Intelligence 預測,日本的浮動海上風電潛力是其固定風電潛力的三倍多;韓國也不遑多讓,到 2030 年,韓國將有 6.5GW 的固定式海上風電和 3.6GW的浮動風電投產,在未來,韓國可望成為東亞最大的浮動海上風電市場。
- 台灣則是為配合 2050 年淨零碳排政策,滿足台灣綠電需求,經濟部在 2022 年八月宣布,將在年底前公布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預計 2023 年選定示範計畫業者,獲選業者須於 2026 年完工併聯。(經濟部能源局)
- 上緯新能源、天力離岸風電、永冠能源、雲豹能源合資成立的「離岸風電台灣隊」(Taiwan Team),在苗栗外海規劃的「Formosa 5 海碩離岸風電」通過環保署專案小組初審審查,成為首個取得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資格的浮動式風場。(經濟日報)
- 2022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甫於 10 月落幕,RWE 萊茵再生能源台灣總經理 Monica Liu 表示,RWE 在台灣除有5座離岸風場正準備投入區塊開發,也將積極爭取經濟部即將公告的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運用 RWE 的國際經驗,與在地供應鏈夥伴合作創新解決方案。
- 西班牙離岸風電開發商貝富新能源 (BlueFloat Energy)也宣布,一旦浮式風場示範計畫選商規則公佈,公司將會投資浮式示範風場計畫,並提出在新竹外海的商業規模風場「九降風離岸風電計畫」(Winds of September),容量達 1GW,預計在 2028 – 2029 年投入商業運轉。
未來台灣浮式風電的發展?
眾開發商除了看中台灣浮式風電發展的潛力,也須克服以下的挑戰,以進一步推進開發計畫落地。
- 港口基礎建設:
- 浮式風電的製造、組裝會在港口進行,港口的長度、水深、載重,以及可使用的空間等等,這些都是待解決的挑戰。(詳見文末 貝富新能源台灣區總經理 Michael Pinkerton 訪談)
- 碼頭的能量和環境限制,決定施工的難易度和時程。開發商從使用者的角度,與政府、港務公司等相關單位去對話、提出建議,找出符合這個碼頭條件的浮台設計、安裝順序條件、施工、運維等。(詳見文末 萊茵再生能源專案協理黃敏良訪談)
- 供應鏈的建立:
- 若開發商與製造商在討論過程中,遇到需要突破的瓶頸製程,可透過與國內的產官學研的合作,或與來自不同產業經驗的學界、智庫合作,來協助解決。(詳見文末 萊茵再生能源專案協理黃敏良訪談)
- 台灣所建立的本土供應鏈跟能量不該只是服務本土,期望台灣供應鏈打好基礎後,與區域、國際市場接軌。(詳見文末 貝富新能源業務開發副總裁 Pierre-Antoine Tetard 訪談)
在人才培育、國際實務經驗上,台灣的浮式風電如何與國際接軌?藉由《旭時報》與產業專家的訪談,一同來了解台灣浮式風電產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