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全世界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 2022 年宣布在美國擴大設廠投資,這並不是台積電第一次在美國投資,早在 1996 年,台積電在美國華盛頓州成立 WaferTech 晶圓廠,但當時因缺乏生產效率,以及沒有供應鏈聚落支持,導致 WaferTech 嚴重虧損。自此之後,台積電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把赴美設廠當成公司成長選項。
- 過去十幾年來,全球半導體產能往亞洲移動,在經歷美中貿易戰及疫情後,歐、美國家意識到半導體在地生產比重下滑,危機意識提高,並積極推動產能回移。(經濟日報)
- 台積電在 2022 年 12 月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舉行首部機台進場典禮的前一天,白宮和台積電都發表聲明,宣布台積電的投資從 120 億美元增加到 400 億美元,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Fab 21,21 廠)原本的月產能為 2 萬片,如今再蓋 3 奈米廠,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預估,兩個廠各有 2 萬 5 千片的產能。(今周刊)
- 華爾街日報認為,台商在美國設廠並不容易,台積電回函美國商務部的補貼計畫時就曾提到:「鳳凰城的多項建造成本和計畫不確定性,讓在台灣興建相同先進邏輯晶圓廠資本密集度大幅下降」。
- 因此台積電風光的背後,將會產生 5 個「誕生之痛(birthing pains)」,包括建廠成本過高、缺乏人力、聯邦法規要求增加成本、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以及營運成本高。
台積電赴美後的挑戰是什麼?
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投資,不僅是半導體產業大事,更牽動著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化,美國和中國的科技戰,台灣到底有沒有得選擇?還是不管怎麼選都會落入政治操作?
- 這場科技界大事也充滿濃濃的政治意味。 張忠謀當日發言稱,從半導體產業及區域政治變化來看,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幾乎死亡」。(BBC)
- 美中貿易戰開啟後彼此「制裁」,延伸到澳中(如葡萄酒),日韓(在半導體原料)以及台海兩岸的貿易紛爭中,半導體是這一波制裁的重中之重,被視為「經濟保護主義」抬頭的指標。代表貿易全球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其角色已經式微。
-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 2022 年 10 月辦了一場「科技移轉中國的風險管理」(Managing the risk of tech transfer to China)論壇,會中與談人之一、美國前國會幕僚大衛漢克(David Hanke)指出,防止中國偷竊智財權(IP),已是美國必須盡速處理的國安議題。
- 他強調:「我們很清楚知道中國是如何看待台灣的,若未來兩國的敵意爆發,將會非常危險…,如果我們仰賴台灣製造的晶片,是非常短視近利的。」 這番談話也意味著台積電已經很難置身中美科技戰之外。(今周刊)
- CNN 引述晶圓研究機構 Tech Insights 副主席哈奇森(G. Dan Hutcheson)說法,台灣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甚至能將其視為「矽盾」,防範北京政權可能的武統攻擊,台積電的存在給了西方國家保護台灣的理由,對台灣是非常成功的策略。
-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政商界長期擔心先進晶片過度依賴飽受中國威脅的台灣,因為全球龍頭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就在台灣,因此,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造的晶圓廠具備了避險的功能。
未來引發效應為何?
- 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 報導,美國重建半導體的政策正在發酵,台積電設廠帶動當地房市熱絡、就業機會增加,這座沙漠城市有望實現長期以來想成為「矽谷」的雄心壯志。
-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 最新數據,華府推出的晶片法案(CHIPS Act)已在全美帶來眾多投資,大鳳凰城地區是目前為止最大的受益者。英特爾也正在該州錢德勒市 (Chandler) 斥資 200 億美元,以擴建晶圓廠。 (鉅亨)
- 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引用宣明智的話表示,台灣的科技產業是一個網狀,台積電的上下游供應鏈是網狀的分散,而非台積電單獨成就現在的台積電。但是台積電赴美還未帶供應鏈過去,因此必須要找美國當地的協力廠商,否則產能是沒有辦法持續增加的。
不管是從產業面或是政治面,都讓台積電在美擴大投資被放大檢視,《旭時報》邀請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暨景氣預測中心研究員邱達生教授,以及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教授,從中美科技戰角度討論台積電赴美議題,到底「去台化」和「掏空台灣」是否真的可能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