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自我療癒心理創傷可行嗎?我該求助於心理諮商?

自我療癒心理創傷可行嗎?我該求助於心理諮商?

Feb 08, 2023

走入書店,暢銷排行榜一定會有心靈提升書籍。人們期望自我療癒,但對於踏進診療室尋求專業協助,卻害怕他人眼光而卻步,亦或者有些人因不懂覺察情緒,在什麼情況應該要求助而不自知。

# 內心需要協助不丟臉 # 不讓心理創傷影響未來 # 是時候覺察情緒了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薛怡青

薛怡青 / 執行主編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發生什麼事?

在《旭時報》的報導「因為壓抑,心生病了嗎?遠距數位平台打破心理求助門檻」中,討論到社群媒體發展、比較心態下,憂鬱世代加速發生,但因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有需求也不願求援,對「心理健康」未持正確觀念。

  • 疫情、全球動盪、經濟衰退等問題,台灣人開始尋求「自我療癒」。
    • 博客來 2022 年度百大總榜中,前十名中一半皆為心靈勵志書籍。金石堂、誠品的排行搒中,勵志成長類升為第三熱門類別,轉念、療傷、脆弱、對話為熱門關鍵詞。(Openbook 閱讀誌
  • 雖有心理需求,但因就醫門檻高、對心理疾病不了解等原因,不願尋求協助。
    • 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的報告顯示,18-25 歲憂鬱症患者有超過 53% 未接受治療,原因為費用高昂(54.7%)、不知如何獲得協助(37.8%)、認為可自行解決問題(30.9%)、害怕服藥(22.8%),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此結果與台灣臨床現象相同
    • 國家衛生研究所指出,高達 73% 的中高齡憂鬱症患者未就醫,推測是對憂鬱症認知不足、不清楚需要被治療、擔心污名化。(國家衛生研究院


我該求救嗎?如何挑選就醫資源?

華人社會較少著墨「心理健康」,看似有需求,但因無相關知識,仍未在適合時機求助,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廖芳芸及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顏瑜慧針對常見痛點做說明。

  • 就醫時機點:情緒為主觀感受,「當你不知道該不該去的時候,你就該去了」,會猶豫就代表已覺察到心理狀態不佳,另能透過三種標準評斷:「自評」負面情緒感受,若高分的負面情緒「頻繁」發生、長時間「持續」,也可考慮就醫。
  • 身心科跟心理諮商的挑選:身心科以開藥、物理治療為主,適合有明顯藥物需求的人,像失眠、焦慮恐慌造成胸悶、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 心理諮商用唔談去頗析心理狀況,適合想談論人生議題的人,如人際關係、感情困擾、家庭關係、育兒問題等。
    • 若無法判斷也不用過度糾結,不管是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尋求任一方協助後,都會依個案狀況轉介更適合的方式,從個人方便接觸的入門即可。
    • 對藥物治療的疑慮,有些情緒困擾跟生物化學機制有關,如憂鬱可能受血清素影響,因此藥物可讓身體回歸穩定,幫助後續心理層面的探討,兩者相輔相成,藥物強度也能與醫生討論。
  • 心理師挑選專業為主、眼緣為輔,且診間距離要近
    • 從想談論的議題著手,挑選具相關專業背景的心理師,再來可用心理師的第一印象來篩,從官網、文章風格判斷是否契合,需注意因諮商的治療時間長且頻繁,要找個人易達之診所,避免交通門檻。


專業心理諮商是什麼?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認為,因心理學理論與常識相關,且練習工具隨手可得,大眾不買單心理師的專業,一窺市面上心靈相關書籍的作者,有一定比例由非專業人員撰寫,可發現該領域容易被「撈過界」。(天下雜誌

  • 一位專業心理師的養成,背後需花七至九年的訓練。
    • 要在台灣成為諮商心理師,需通過國家高考取得執照,應考資格為心輔相關科系研究所碩士學歷,不僅要符合研究所修課標準、完成 1,500 小時以上的全職駐地實習和 50 小時以上的專業督導,還要寫碩士畢業研究論文,總修習時間約三到四年。
    • 除研究所學歷、實習經驗、證照外,廖芳芸分享甚至在執業後,有些醫院會多要求兩年的培訓,因此加上大學四年,其養成時間至少要七年,最長到九年,是相當嚴謹的過程。
  • 心理諮商在安全的氛圍下,有架構的引導會談者釐清內心混亂。yahoo 新聞
    • 以安全隱私性來說,心理師受心理師法與諮詢專業倫理規範,對個案談話內容有保密義務。
    • 心理師受過專業訓練,能客觀、不帶批評的回應,且談話具方向性、目的性、療癒性、效果性,問題皆經分析安排,有一定的脈絡,有助於聚焦癥結點及釐清問題。
  • 心理諮商不能改變過去,但能重新體驗、重新定義創傷,提升心理素質。
    • 顏瑜慧認為不管講與不講,傷害都存在,而創傷發生後身體會產生情緒記憶,可能會讓你選擇躲避某些人生體驗,或在未來影響到某個關鍵點。若願意講出來,由心理師引導你梳理過去,就有機會切斷負面連結


未來該如何?

  • 台灣因心理師的發展歷史短、健保給付不全,心理諮商普及程度不如歐美,廖芳芸認為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媒體、政府的推廣,期望社會能達到「共好」,讓有需求者可找到資源,專業人員可接觸到有需求者
  • 顏瑜慧則認為「覺察情緒、鍛鍊心理肌肉」很重要,華人社會對心理健康無病識感,即使資源存在仍不會使用,因此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心理健康概念的推廣至為重要

近年來大眾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但普遍仍有不少迷思,覺得求助很丟臉、無能且幫助不大,不願意面對衝突的內心世界。該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及其相關資源?請看《旭時報》與心理師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華人社會較少著墨「心理健康」,要如何判斷是輕度可自行解決,抑或重度需找外援?求助的標準為何?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32:00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其實輕度跟重度是醫療診斷的考量,個人要判斷會比較困難,我建議去看醫生的時機,大概是「這個情緒影響到你的生活、工作、人際功能」時,你因為這樣的焦慮、憂慮,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工作、不想跟朋友出去,甚至出現自傷或傷人的想法,這都是警訊。

大家也可以從三個點切入,首先是「自評情緒」,在一到五分的範圍,你覺得現在的焦慮大概是幾分?如果你常常會評到四、五分,那就需要注意。有些人詬病自評量表不客觀,但事實上也是,每個人的心情感知程度不同,這本來就是主觀的事情

第二個是...

2023-02-03 16:31:0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覺得向外求助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有無求援,都要處理、面對這些情緒,有些人只要心裡的思考稍微混亂就會來,有些人要自己閉門造車解決不了才來,看諮商的目標為何,輕度和重度都是求助的時間點,只是在華人文化下,心理諮商被病理化,好像要到求助無門才來,若已經到嚴重影響情緒、睡眠、胃痛,甚至到躁鬱症等,那都已經太慢了,所以我建議如果真的在生命中遇到一些困難,想要解決但無法紓解,就可以尋求專業協助,很多時候只要找人聊一聊,專業人士幫你釐清問題就能解決,就像教練不會等到球員技術爛才叫來練球,平常就要練,心理健康需要平時就去培養、鍛鍊。

不過老一輩大概四、五十歲以上的人...

2023-02-07 09:57: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頻率」,這個情形多常發生?若一個禮拜內只有一、兩天心情不好,還在你能忍受跟處理的範圍,但如果有一半
2023-02-03 16:31: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要如何培養、鍛鍊心理健康?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34:34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很贊同之前某位老師說的:「人要順著天命做事、逆著個性做人」。

以我自己為例,我以前無法跟人家對看,經過探究後發現是因為我怕被別人看穿,我是女同志,很害怕別人看了我的眼睛,就會發現我不想被知道的隱私,「不敢跟別人說話」這件事就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工作表現,所以「逆著個性做人」就是這樣,我知道自己的個性,若是要鍛鍊自己不被影響,就要勇敢去講話、挑戰舒適圈,回來問自己「我期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是誰?」這件事很重要,這就是平常可以鍛鍊的事。

我碰到很多個案,他們做錯事情容易自責,所以很壓抑不敢表達自我,會不斷想像「我講出來就完蛋了」,讓自己裹足不前,累積到後面就變成憂鬱症,他可以選擇...

2023-02-07 09:33: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鍛鍊自己,意識到說出來不一定有用,但不說就一定沒有用,而願意去嘗試說說看,就會發現結果不一定如自己所
2023-02-07 09:50:0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身心科跟心理諮商該如何選擇?諮商費用高,網路評價有好有壞,可以如何挑選、取得合適資源?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38:14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以身份別來說,身心科醫師是醫學院畢業的,他們受過基本的醫學訓練後,在專科上選擇身心科,所以會有較多病理學的知識跟藥物學的訓練,他們可以開藥給病人,但因為病人人數多,個案一個大概看 5-10 分鐘 ; 心理師是心理相關學系的研究所畢業後,經過全職一年的實習才有考執照的資格,會有較多心理病理學、諮商技巧、心理評估的訓練,一次的會談大概是 50 分鐘。

針對用藥的質疑,當然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但還是有藥理的重要性,因為有時情緒困擾不只是生活事件的問題,也有生物化學機制的問題,比如憂鬱可能跟血清素的分泌有關、躁鬱跟大腦神經傳遞物質有關,藥物就能幫助你的身體回到穩定狀態。之前我有個案談到一個階段後,我們判斷他的情緒狀態讓他思考不靈活、低落,建議他去尋求身心科的藥物輔助,之後就能在相對穩定、輕鬆的狀態探討心理層面的議題,這樣會比較順利,所以藥物跟諮商不相違背,研究上來說,甚至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但不管如何,若你先做心理諮商...

2023-02-03 16:33: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以身心科來說,如果你已經三、四天睡不好,或兩個禮拜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好好睡覺,就能用身心科的藥物讓自己好好睡一覺,這無可厚非,畢竟人還是需要睡眠才能做事,所以吃藥沒有不好,反倒能幫助你回復到原本的樣子,讓你有餘力做其他事情。

但根據很多研究,除了吃藥之外,搭配心理諮商,雙管齊下,對很多有心理困擾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或只是想找人聊聊、只是斷斷續續的情緒困擾,一樣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獲得改善,心理師可以協助你釐清,幫助你練習、調整自己的心態跟行為。

選諮商師就像在選教練或家教,只有適不適合,沒有好不好。網路上的評價當然正反都有,第一步能去看...

2023-02-07 09:36: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心理師也會觀察你的狀況,若需要藥物協助,會建議你也去看身心科 ; 若你先去掛身心科,身心科醫師覺得你
2023-02-03 16:46:3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一位執業的心理師如何養成?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39:27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不管是臨床或諮商,心理師都有研究所學歷,經過研究所兩年進階的理論學習後,到醫院見習、實習,再完成研究論文,有些醫院在心理師剛進去時,還會再多要求兩年的培訓,所以一個完整的心理師養成至少有七到九年:大學四年、研究所至少三年、醫院兩年

2023-02-03 16:34:5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自己在美國受訓,實習過程會去評估個案的狀況、思考要帶他走哪條路、路徑怎麼走,去運用所學理論,過程也有督導協助,可能是社區內執業三年以上的心理師。

以台灣來說,一定要有心理所的碩士才能考高考,考過就能成為心理師,但學士不一定要唸心理,所以心理師可能會來自社會不同領域。研究所會分兼職實習跟全職實習,實習時數蠻高的,個人諮商、團體諮商、講座都算在內,可以選擇去學校、社區治療機構等,比較好申請的是學校,因為國高中只有輔導老師沒有心理師,所以很歡迎準心理師去實習。

我覺得美國的培訓比台灣扎實,但台灣人的優勢是很努力、上進、學習意願高,我自己也很喜歡用新手心理師,因為他們滿腔熱血,覺得個案很重要怕出錯,諮商過程會很認真努力。

2023-02-07 09:53:3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心理諮商詳細來說在做什麼?是幫助癒合心理創傷或減緩而已?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41:47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跟心理師講話的價值所在,主要是心理諮商塑造出一個安全、隱私的氛圍,心理師對個案分享的議題要保密(除有犯法或自傷、傷人風險外),你能盡情分享自己的內心,但也不是漫無目的分享,心理師會有一個治療的架構,他問的問題都是在幫助你釐清內心的混亂,有點像是一團亂的毛線,他找到你思考的盲點,幫你一條一條解開。

在釐清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情緒出來,這些情緒可能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別人眼光而無法自在表達的,也可能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你因為忙碌於生活或面對傷口太痛苦,就選擇暫時放著,讓這些記憶影響到你的生活功能。心理師就會帶著你,看這件創傷事件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你如何詮釋這件事在生命中的意義?你的內在需求有什麼?當你回頭看時,可以給自己什麼安撫?未來希望朝什麼方向前進?當然,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能改變我們看待事情的想法,不一定是正向的,但能調適成你能接受的想法,同時提供疏通情緒的空間,可能你當時沒哭過或你其實很憤怒,就能好好發洩。

所以在心理諮商室裡,心理師會...

2023-02-03 16:36: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以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會讓他「重新經驗」過去的創傷,所以還是會談這些傷口,但在談的時候,會去幫助個案重新定義創傷,你確實被受傷害,但在過程中你學到什麼?如果重新來過,你會有不同反應嗎?你會如何避免?要如何重新看待這段過程?他帶給你什麼感受?若你很生氣,那生氣完後你想做什麼?有很多操作的方式。

當他願意重新定義跟重新經歷這個過程後,就可以減緩這個過往的傷害,像我們也有針對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策略,讓過往的創傷不會影響到現在,當 PTSD 上來時如何不被干擾,能繼續進行他要做的事,操作手法太細所以不多說,但會從諮商過程中重新經驗、重新定義創傷事件,以及他如何去應對。

對於害怕講出來的人,其實不管講不講...

2023-02-07 09:41: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接住你的情緒但不批評,因為所有情緒都有其必要性,依照你的情緒去釐清背後的需求,這是你自己看相關書籍或
2023-02-03 16:37:3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同樣是心理諮商,美國過熱而台灣較冷淡,您觀察到其中的差異點跟挑戰是?為什麼台灣較難提升心理健康意識?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42:47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美國心理諮商過熱這件事,我倒覺得還好,總不會說心理學的書很暢銷就是過熱,只要大家覺得促進心理健康、更了解自己,是一件自我提升的事,不會羞赧要找人聊聊、看相關書籍,我覺得就是好的發展。

可以分幾個面向討論,首先是心理學發展的起源,目前主流的心理學理論、實驗學、行為科學都源自於西方哲學,而中西方哲學的思考模式又不同,西方有較多的邏輯思辨,接受個體化差異,但東方哲學則著重在尋求真理、靈性的探討。籠統來說,西方重視個體意識、東方重視集體意識,那心理困擾大多圍繞在個人議題上,所以東方人會害怕別人怎麼看自己,讓踏進診所的心理門檻高,這就是文化脈絡的不同

再來是美國的...

2023-02-03 16:38: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在美國待過,他們真的很有這樣的概念,這要談到東、西方文化的歷史差異。台灣的經濟起飛期沒有很長,像爸媽那輩小時候很苦,所以短短這幾十年來經歷的是生存的年代,只想著如何讓自己活下來、溫飽、養孩子,甚至有錢去上課,不會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反觀美國,他們的文化行之有年,比我們更早成為開發性國家,經濟穩定後就會開始注重心理健康,推廣上當然比我們快且接受度更高,而且心理諮商也是他們的文化,像阿德勒、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是西方文化,過去長輩心裡有問題可能都問乩童,不會覺得要問心理師,以前也沒有心理師,我們的心理師法才短短二十年,才二十年時間不可能發展得比美國好,而且也還沒有被大眾接受,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另外也跟文化有關,台灣人不喜歡麻煩別人,但美國比較自我中心,從小鼓勵自我表達,台灣的教育都跟孩子說「聽老師、父母的話」,不允許自我發展,所以養成過程不一樣,但這也沒有好與不好,西方國家也可能演變為自私,台灣人就很有同理心,截長補短是最好的。

2023-02-07 09:42: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文化很多元,我在美國的心理師朋友跟我分享,美國是文化的大熔爐,有各種文化、宗教背景的諮商師可選擇,要
2023-02-03 16:39: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一個對心理健康有良好觀念的社會,應該要長什麼樣子?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45:05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覺得是大家都能覺察自己的情緒,達到安適的心理狀態

生活中一定有壓力,過去也會有創傷事件,但重要的是大家能覺察跟辨識情緒,也就是說要理解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接納自己的感受,接納的前提是你不覺得生氣、難過是丟臉的,憂慮、焦慮都是正常的反應,接納後才能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進而知道如何處理,讓你即便正經歷不好的情緒狀態,還是能正常生活、還是能感覺自在安適。

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需要完整的社會氛圍,甚至是...

2023-02-03 16:47: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我覺得大家要習慣鍛鍊心理健康,平常就慢慢去鍛鍊。情緒就像地震一樣,有時候需要搖晃一下釋放能量,不然累積到最後就會大爆炸,所以要有意識的看到自己在情緒上、身體上的訊號,像吃不下、睡不著,或是你感覺自己跟過往不太一樣,就要覺察到並尋找協助

華人社會的觀念就不是很正確,我們被灌輸「男人有淚不輕彈」,就會讓亞洲男性不懂處理情緒,或是從小被要求「不要出錯」,導致我們很難接受失敗或錯誤,也沒有被教育過該如何應對,華人社會不習慣講情緒跟表達感受,這就是關鍵的切入點。現在有專業的心理師、醫師、社工師、輔導師來教育我們,若是遇到挑戰、挫折,可以為自己做什麼?是否能用其他觀點去看「失敗」這件事?相關的倡導很重要。

另外華人社會也有一個嚴重的狀況,我們會...

2023-02-07 09:54:4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整體大環境的提供。社會氛圍像原生家庭的教養,心理諮商很常探討到原生家庭,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下
2023-02-03 16:47: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對心理諮商產業未來發展的期待?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2-07 09:45:54
廖芳芸

廖芳芸

知芯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希望台灣可以朝「共好」前進:有需要的人有管道找到心理師,心理師也能發揮所長,提供專業給需要的人,你好、我也好,大家都過得好好的,這就是共好。

目前可改善的部分是拉近大家跟心理諮商的距離,我覺得心理諮商的「行銷」不夠,沒有普及的管道讓大家認識我們,心理師以往在醫療界深耕多年,很多專業人員覺得自己做得好就夠了,不擅長行銷或曝光自己,但這樣不夠,你做得好但別人不知道,他需要的時候也找不到你,雖然資源在那邊,但大家找不到就以為不存在,這樣很可惜。我認為不管是透過公會、政府的推廣,或是媒體的關注、曝光,讓大家能取得正確的資源,都是好的發展方向。

2023-02-03 16:48: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顏瑜慧

顏瑜慧

知心心理諮商所所長

心理健康觀念能從政府做起,西方也是政府開始投資的,他們每一個企業都有配心理師,打造出一個社會氛圍,他們也很尊重專業,每個人都覺得有問題找專業人士很正常,所以台灣可以從諮商心理師公會或政府開始,告訴大家心理健康很重要,教育大家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的概念,更努力去打破傳統文化的概念跟意識

2023-02-07 09:55:1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因為壓抑,心生病了嗎?遠距數位平台打破心理求助門檻

因為壓抑,心生病了嗎?遠距數位平台打破心理求助門檻

感冒你會去看醫生,但若長期心情憂鬱、情緒低落,你會去掛身心科或心理諮商嗎?我們懂得上健身房維持體態,卻因為擔心被貼上負面標籤,而不懂照顧自己的心。數位平台和遠距醫療如何讓心理健康資源不再遙不可及,療癒看不見的傷口?

2022-12-13 11:30:00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疫情導致全球約 15 億學童無法上學,「口罩生活」等巨變,更讓許多孩童不適應,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時日裡,有 3 招「心」撇步,可以讓家長從旁協助調適。

2022-02-23 22:39:00

你不需要有「重大創傷」才能去諮商

你不需要有「重大創傷」才能去諮商

我在人生看似順利時選擇諮商,因為自己每天都很難過 一 即使沒有什麼「壞事」發生。每個去諮商的理由都是有價值的,不管大或小,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healthline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