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104 人力銀行的研究指出,2022 年每個工作分到的求職者人數,供需比為 0.48 人,兩個缺搶一位人才,而平均每位求職者分到 2.1 個工作機會,顯示企業徵才越加競爭。(數位時代)
- 技能提升、企業提供學習資源為搶才關鍵之一。
- 員工認為缺乏該職位所需技能。
員工需要什麼訓練?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在數位轉型趨勢下,2025 年將有 8,500 萬個工作將被取代,隨之出現 9,700 萬個人機協作的工作,並在 2024 年有 40% 的僱員需要六個月的重新培訓。(World Economic Forum)
- 《哈佛商業評論》採訪 21 位大企業的學習長(Chief Learning Officer),多數表示教育訓練不僅是技能發展而已,更多的是思維方式和適應未來的能力,也要與企業策略、發展方向連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在此前提下,公司不應只培訓「主管、少數人」,應給予團隊每位成員合適的成長資源,可多注重在 capabilities(軟實力),而非 competence(職能)。
- 另外數位思維非常重要,像星展銀行即建立數位商業(digital business)課程,使員工了解組織發展方向,也讓其學習將數據融入決策過程。
興智國際執行長黃智儀提醒,職場最終訓練不在於硬實力,而是判斷力、分析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員工自己去思考、分析、判斷、核對,不要只期待公司來投資你。
另外宇聯管理顧問諮商心理師陳如雯建議,除了職能訓練,亦可著重員工及主管的心理素質,如壓力調適、溝通力、適應力,學成後到各部門都可發揮。
企業如何做?
在 LinkedIn 的《2020 年職場學習報告》中,指出越來越多企業設有學習長(Chief Learning Officer,CLO)的職位,相關人力需求增加 94%,同時受訪的企業高層亦認為「學習規劃、技能提升(Learning and Development,L&D)部門」具有戰略意義。
- 規劃學習資源「地圖」,助職涯發展多元化。
- 黃智儀認為,企業可建立學習資源「地圖」,讓員工快速找到資源,更鼓勵「做非所學」,讓非該職位的員工,只要照著地圖學習、通過考試,就能應徵該職位。
- 美國食品大廠 Tyson 在 Upward Academy 計畫中,共計與 175 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合作,全職與兼職員工皆可免費使用學習資源,學習領域為組織的「關鍵業務項目」,如供應鏈、運營、農業、永續發展、製造與自動化等。(Fortune)
- 帶領員工思考「職涯定向」,發展軟實力。
- 陳如雯指出,傳統教育未給予思考職涯的機會,台灣的員工很需要「方向性」,可透過主管或第三方單位幫助釐清其在組織內的個人職涯發展。
- 美國第八大零售商 Sam’s Club 給予 95,000 員工在現職及未來想擔任職位的教育訓練,如六到八週的經理培訓計畫、職涯探索課程,其 600 個據點皆未有人手不足問題,且有 75% 的店經理是從時薪人員升遷上來的。(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未來該如何?
- 不管企業有無提供教育資源,黃智儀認為關鍵點還是在員工的學習心態,不要等待公司、主管來教,只要懂得自我投資,就不需被所讀科系限制。
- 除了心理健康的培養,陳如雯指出,企業也可提供員工「工作外」困擾的諮詢,如理財、法律等,都能相對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
少子化下,企業搶才為常態,企業及員工端如何看待學習資源的提供?對於所學與工作上的差距,有何方式可步上軌道?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