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稅收超徵就該「還稅於民」?普發現金是最佳解法?

ISSUE #086

稅收超徵就該「還稅於民」?普發現金是最佳解法?

Mar 07, 2023

2022 年稅收超徵 4,500 億元,被稱為「天文超徵」,也開啟「還稅於民」的討論,認為政府既然有多的錢,應該全民同享。先釐清「超徵」在國家財政的意義,重新檢視「還稅於民」的正當性。除了普發現金,還有其他解方?

# 全民普發六千元 # 超徵短徵都是正常 # 政府發錢比較好嗎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薛怡青

薛怡青 / 執行主編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發生什麼事?

  • 2022 年全國稅收超徵 4,500 億元,中央可運用金額為 3,800 億元,其中 1,000 億元補貼勞健保財務缺口、增加電價補貼,1,000 億元投至「加強韌性經濟方案」,預留 400 億元以備不時之需,其餘 1,400 億元以全民普發現金 6,000 元的形式「還稅於民」。(行政院
    • 特別預算案尚待立法院審核,目前規劃三個領取管道:線上申請匯入戶頭、ATM 領現鈔、郵局臨櫃領取,不分年齡,全民皆可領取。(數位時代
  • 稅收超徵或短徵,反映出當年度國家經濟表現,「超徵」代表「實際徵收稅金」高於「政府預算金額」,並非政府非法超徵稅金。(行政院
  • 「超徵」也不表示政府有財政賸餘,從「中央政府歲入歲出總表」可見政府已連年赤字。截至 2023 年 2 月,中央政府累積負債已達 5 兆 8718 億元,平均每人負債 25.2 萬元。(財政部國庫署


「超徵」代表行政失靈?

  • 除 2020 年短徵外,台灣稅收已連年超徵,從 2015 年開始歷年皆超徵一千億元上下,2021 年創新高到 4,034 億元,2022 年更來到 4,500 億元。(工商時報
    •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說明,「預期稅收」要估得精準很難,每年景氣如何變化,很難單從前一年度的表現預估,因此短徵、超徵在財政上都是常態,不可能估得剛剛好。
  •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表示,2021 年的稅收在 2020 年 8 月編列,當時疫情剛爆發,他預估隔年經濟成長率 3.92%,還被媒體評為「全宇宙最樂觀」,沒想到 2021 年竟來到 6.28%。(自由時報
    •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提出,每年稅收約兩兆多元,超徵幅度若佔整體稅收約 5% 尚可接受。雖然 2021、2022 年的超徵幅度大到 15-20%,但跟疫情期間的景氣變化較為相關,並非政府行政上的問題


「普發現金」是最佳解法嗎?

根據《預算法》規定,政府超徵的稅款一律先進入國庫,剩下的可成為政府編列預算的財源,使用上須經立法院同意,另可用退稅、發放補貼或現金等方式處理。

  • 「還稅於民」非財政、經濟問題,其實是政治問題。
    • 邱俊榮解釋,「還稅於民」和「稅收」無實質關聯,通常需要「退稅」是在景氣不好時的經濟政策,不會因為多徵就還稅、短徵就要求人民多繳稅,此議題被誤解為「政府多拿的不義之財」,有政治操弄的意味。
  • 「普發」為「安慰劑」作用,並非最佳支出方式。
    •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舉例,十億元稅金能興建 250 戶社會住宅,幫助 250 個弱勢家庭,建立社會安全網、基礎建設,遠比發錢還能解決社會中的根本問題。(Yahoo 新聞
    • 連賢明認為發錢雖有短視近利之嫌,但乃屬政治上的妥協,多少能安撫民心、減少政治壓力,不過仍可設計出特殊機制,讓錢導向受困產業跟弱勢族群,在不引發民怨下補貼弱勢。
  • 發現金可能刺激物價上漲,消費券是較適宜的發法。
    • 連賢明提及,美國、日本於疫情間發現金的結果是儲蓄率大升,未能刺激景氣,因此更建議發消費券的方式,不僅能短時間刺激經濟,加上過去已有發行經驗,行政流程較易執行。
    • 邱俊榮提醒,雖然物價上漲、人民需要錢,但若在物價敏感時發更多的錢,可能會加強價格上漲的力道,反而形成負面循環。


未來該如何?

  • 連賢明認為台灣過去兩年嚴重超徵,實屬疫情間的特殊狀況,不需要因為景氣而更動財稅政策,此情況未來也不太可能再出現。
  • 對於政府在財政上該如何支出,邱俊榮建議要先決定「左、右派」的國家定位,若走左派路線,就要調高稅制、政府做更多事 ; 若走右派路線,政府不加稅但也不多作為。台灣目前稅收不高,人民卻對政府有高度要求,很難永續發展

引起大眾討論的「發六千元」一事,在期待何時可以拿到錢的同時,身為人民亦該思考「超徵稅收、還稅於民」背後的意義與風險,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什麼會超徵稅收?稅收已連年超徵,為何今年變成討論焦點?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6:46:21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其實超徵跟短徵都是常態,就是跟「預期稅收」有落差,在國家財政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超收的可能原因是經濟太好,近兩年來半導體產業表現很好,營收破紀錄,再加上證券、股票市場好,證交稅的收入也增加,所以整體的經濟表現強,就有明顯的超徵現象,所以超徵這件事,我認為不需要被刻意討論。

有媒體說是「政府預算編製功能失靈」,我認為有點太過了,因為...

2023-03-01 16:43:1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這次大家會在這個議題上有很多爭議,其實是字眼的問題,超徵跟短徵好像是政府多徵或少徵,但實際上的定義是「預算數跟實際數的差別」,政府根據去年稅收去預估今年的數目,並以此做施政計畫,這樣一定會有正或負的差距。我們每年的稅收差不多是兩兆多,每年超徵的幅度大概是上千億左右,以這個幅度來看,普遍來說沒有到 5%,我認為這是可接受的。

問題比較大的是這兩年超徵約 15 到 20%,假設此狀況持續,大家會擔心政府是不是故意低估稅收把錢拿走,因為預算法的規定對超徵收入較鬆,超徵後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做事而不受監督,但我不認為是這樣...

2023-03-01 16:45:2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營所稅跟景氣變化有關,經濟成長好,稅收多 ; 經濟成長差,稅收少,連最厲害的經濟學者都估不準經濟成長
2023-03-01 16:44:4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從財政紀律的角度來看,還稅於民是正確的嗎?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6:48:40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還税於民其實不是財政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深究下來這是政治問題

「還稅於民」跟「稅收」要獨立來看,「還稅於民」是經濟問題,經濟不好時,政府可能會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一是擴大公共支出去刺激經濟,其二是退稅,基本上是「反景氣」的總體經濟政策,所以「還稅」跟「稅收有無超徵」無關,會退稅因為景氣不好,那景氣不好的時候,都是稅收不好的時候,如果硬要扯上關係,反而會是負向的關係

若撇開總體經濟政策不管,單從政府的財政制度來講,也不會有退稅這件事,稅收得多、收得少,政府就是綜合運用,收得多就全部繳到國庫,政府再決定國庫的錢要用來做預算或還債,所以在財政學裡面...

2023-03-01 16:47:1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雖然很多人說不應該做,但我覺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不發錢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政治壓力都拉到你身上,現在既然擋不住了,假設我們有四千億元,拉一些錢出來還稅於民,大家會覺得雨露均霑。

這個概念很像是爸爸領了年終獎金後,到底要把錢投資在小孩的教育、健康上,還是帶著家庭出去玩?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投資小孩的教育比較正確,但實際上若爸爸跟小孩說「我們省錢去做未來教育的用途」,小孩都能理解嗎?就像大家領完年終,也是會拿一些錢出來犒賞自己一樣。

所以我可以理解很多人的批評,但現在政府的方案比較符合人性,每個項目都做一些,有些給弱勢、有些貼補保險、有些發掉、有些做韌性經濟方案,在政治上比較可行,不太可能全部的錢都留在政府手上,不然民怨就會轉到你身上。我建議也可以用發紅包的方式,大家都發一份,針對受困產業、勞工、弱勢給兩份紅包,用這樣的方式照顧他們,也可以排除掉民眾的壓力。

2023-03-06 10:52:2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沒有什麼還稅於民的問題,財政部只管稅收不管用途。總結來說,「還稅於民」是經濟問題,「稅收」是財政問題
2023-03-01 16:47: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不排富全民普發現金」是最佳解方嗎?超徵的稅收還能如何運用?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6:54:07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最普遍、最正常會做的,就是拿去還債或投資未來的公共支出,於法上也是可以的。

「全民普發現金」這件事,只要是經濟學者都不會贊成,用通俗的話來講是「把錢用在刀口上」。你可以想像,今天稅收無論再多,整個國家要用的錢一定都不夠,那要如何把錢用在對未來最好的情況?用個人的薪水來舉例,有些人花掉、有些人買股票,無論如何規劃,一定都是用在你認為能帶來最高效益的地方。

但普發就不是這樣,對於已經領五十個月的年終獎金的人,你再給他六萬塊他都沒有感覺,所以把錢平均花在每個項目上,通常是最笨的做法,有人可能會說經濟情況不好,發錢讓大家度小月過好年,這個我同意,但如果要這樣做,也不能用普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普發都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這次學術界反彈的聲量很大,但沒辦法,這是政治問題。

如果真的要發,首要在於「目標」為何,普發六千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要救弱勢,那應該是...

2023-03-01 16:49:5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我個人認為有遠見的作法,應該是先用這些錢處理中長期缺經費的部分,其他再來討論。

若要做經濟補貼,最好的時機點其實是去年五、六月台灣開放前,針對疫情受創的產業去發,那時候比較合適,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有一堆錢,變成一定要拿一些錢出來,不然大家覺得政府太有錢,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好,但也是政治上要做的妥協

有人說針對窮人去發錢,這個在學理上是正確的,但實務上很難做,台灣有 10-15% 家戶沒有完整的所得資料,若要排富就會出現爭議,我建議政府可以思考:如何把這些錢導向弱勢?比如做一個平台,讓大家選擇不要拿六千元,改成捐給社福團體,政府可以再加碼,透過此方式讓資源導向社福團體,給他們較多的資源。

很多學者會提出不同的方案,我認為學理上很完美,但...

2023-03-01 16:52: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把社會安全網做好才治本,不是政府有錢就多發,沒錢就叫大家挨餓。那也有人說,如果要救助弱勢就要排富,但
2023-03-01 16:52:0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政府將部分超徵稅收補貼於國營事業,您認為是好的處理方式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6:56:26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在錢的分配上有兩個最重要的判斷原則:第一個是要有好的投資報酬率,投入這個項目能否對未來產生好處?第二個是不要補貼不該補貼的地方,不然會扭曲資源的配置,像政府去補貼台電、中油、勞健保的虧損,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做太多。

以經濟學來說,「價格機能」很重要。先講到健保,個人負擔的健保支付額應該要調高,不然現在過低明顯造成健保資源的濫用,這是健保虧損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若要反應資源合理使用,就要把價格調高,但當你直接把錢拿去補洞的話,某種程度就是壓抑到價格機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再來是台電跟中油...

2023-03-01 16:55: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央行在控制物價上很消極、保守,因為央行永遠告訴你,台灣物價上漲沒有人家嚴重,但我們會不嚴重的其中
2023-03-01 16:56: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此波發錢將如何影響經濟環境?刺激經濟或反倒助長物價波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6:58:16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後者的可能性高於前者,如果真的要以刺激經濟的目的,用三倍劵、五倍劵的方式一定更好,劵有使用期限,大家會趕著用完,所以效果很好,但如果六千元是直接匯入戶頭,可能很多人一年後都不會發現這筆錢,或是這些錢會被儲蓄起來,現在房價高,要存頭期款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亂花,所以要刺激經濟很困難。

另外在物價上,這些錢雖然就整體貨幣數量來說不大,但現在物價很敏感,一有刺激就容易往上漲,未來這一年的經濟也不被看好,再加上還有各個產險公司在防疫險的支出,發到民間去的錢就比政府發的錢高一倍,在物價敏感時,如果用更多錢去買更少的東西,刺激物價上漲的力道就會更強

一般人很難把這些事情連在一起,但的確在物價上漲時,會覺得需要更多的錢,但忘記當你有更多的錢時,物價會變得更貴,所以政府發錢產生物價上漲的負面作用,這是我最擔心的一件事,效果可能會蠻明顯。

2023-03-01 16:57: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美國在疫情發現金的結果是儲蓄率大增,日本也是一樣,但若大家都把錢存起來,就會達不到政府想要透過發現金,除了讓民眾心情好外,也想刺激景氣的目的,特別是今年的景氣可能會變差。所以我判斷很多人都會把錢存起來,刺激景氣的效果可能會小蠻多的,比較建議用發劵的方式,不僅行政上大家已經知道怎麼做,也能在短時間內刺激經濟。

2023-03-01 16:58:1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未來的財稅政策該如何有效調整?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3-01 17:00:39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財稅政策跟國家的定位有關,我認為這是比兩岸、統獨問題更需要被討論的,台灣要走左派還是右派的路線?現在每個政黨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這很需要凝聚全民共識,人民希望政府課少一點的稅、做多一點的事,這就不是很好的思維

如果要走北歐福利國家的左派路線,那我們要調整稅制,必須繳更多的稅,政府也要對人民支出更多,像學費由政府付。如果要走日本的右派路線,他們努力的借錢去投資未來,認為將來的經濟好,不擔心政府還不出國債,那我們就要支持政府花錢,只要監督政府把錢花在哪邊、用的對不對就好,所以政府也許不加稅但會舉債,只要人民認可這些規劃對未來有幫助,那就這樣調整。

在多年的討論下,我覺得...

2023-03-01 16:59:0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連賢明

連賢明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美國的景氣預估在第一、二季會回落,第三、四會負成長,台灣的專家估計是逐季成長,但到底會不會這樣,沒人說得準,所以我們要不要因為景氣而去更動財稅政策?我認為不太需要,因為現在的超徵,比較是因為疫情下而發生的特殊狀況,在未來的兩、三年不太可能複製,所以若根據過去特有的狀況而去改變財稅政策,風險會比較高。

那長期的財稅政策要如何調整,這需要更多的討論,會跟政府稅制結構、政府支出想法、社會福利等有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像新加坡、香港「輕稅減政」的模式,政府收比較少的錢、做比較少事,讓市場去發揮 ; 第二種是像北歐國家的模式,政府收比較多的錢、有較多的介入。

台灣現在走的路線比較奇怪,在國際上的數字相比,台灣的稅收的真的不多,人民也不願意繳很多稅,但又覺得政府什麼都要做、要提供很多福利,又每天罵政府財政有問題,這是非常困難且危險的,很難永續發展下去。

2023-03-01 17:00:3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俊榮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北歐模式值得參考,因為台灣不像東南亞國家生育率高,只要努力刺激經濟成長就好,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高齡化
2023-03-01 16:59: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聽到了嗎?年輕世代需要什麼樣的住宅政策?

聽到了嗎?年輕世代需要什麼樣的住宅政策?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買房」是人生必經的目標以及過程,但是隨著房價的高升,基本薪資與房價的漲幅不成正比,「住不起」似乎已成為民怨之首。當年輕人不再視「買房」為人生必要成就時,到底什麼樣的「住」對新世代來說才有價值?

2022-07-13 18:30:00

灑錢能解少子危機?真正有感、有質的育兒政策是什麼?

灑錢能解少子危機?真正有感、有質的育兒政策是什麼?

台灣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0 到 6 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真能改善少子化現象?還是遙不可及的願景?除了選舉口號,政府能否看到真正的育兒需求,推動有效的育兒政策,促成有品質的育兒環境,成為家長的神隊友、提升育兒的幸福感?

2022-11-02 11: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