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韓國總統尹錫悅於 2022 年五月上任,目標將韓國打造成「全球樞紐國家(global pivotal state)」,將韓國的技術與產業推往國際。(一路向南)
- 根據聯合國 2022 電子化政府調查報告(UN E-government Ranking),韓國在 ICT 基礎設施、公共數據開放、政府創新的表現,與丹麥、芬蘭並列第一。(United Nations)
- 以此為利基點,韓國持續建構數位基礎建設,藉由公開數據資料庫供大眾使用,加速人工智慧創新。(World Economic Forum)
- 政府推動六大關鍵科技產業計畫,包含半導體、可充電電池、電動車、機器人、顯示器、生物科技,並將半導體視為核心產業。(工商時報)
- 新稅額減免方案將減稅額從 8% 提升到 15%,鼓勵半導體企業投資。三星計畫在 2042 年前投資 300 兆韓元(約 2,300 億美元),在首爾打造包含記憶體、晶圓代工、設計、設備零件商的半導體聚落。
- 不同於文在寅政府相對保守的營商環境,尹政府強調自由市場,放鬆勞工市場的管制,刺激勞力流動和投資動能,保持工業技術的競爭力。(OOSGA)
韓國的半導體安全戰略為何?
韓國企業的經營文化是「不計成本、全力以赴」,只要有戰略價值,即使借錢也要投資下去,也要取得超前領先的地位。(詳見文末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WTO 研究中心主任劉德海訪談 )
- 避免外部環境衝擊,推動半導體本土化。
- 韓國政府公布「K 半導體策略」,政府投入 4,500 億美元,投資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企業,建立半導體生產、材料、零組件、設備、設計為一體的產業聚落,目標在 2030 年建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基地。(科技新報)
- 減少依賴記憶體晶片,轉而發展 AI 半導體。
- 韓國投入八千億韓元研發 AI 半導體,希望提升半導體的設計能力,目標在 2028 年趕過中國、2030 年與美國平起平坐。(Yahoo 新聞)
- 參與多邊經濟架構,維持產業競爭力。
- 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倡議,邀請台灣、韓國、日本加入,打造從設計到製造的「民主半導體供應鏈」,遏制中國晶片產業發展。(Economist Intelligence)
- 聯盟內部挑戰不少,像台灣跟韓國有競爭關係,皆在研究 3 奈米半導體的技術,且日本過去曾制裁韓國,因此韓國仍會以本地生產為目標。
韓國在印太經濟的佈局?
韓國期許能在印太「具有重大影響力」,中國市場對其有重要性、美國為重要盟友。在美中對抗下,韓國政府需審慎處理「如何平衡中美關係」。(詳見文末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趙文志訪談)
- 韓中關係淡化,韓商撤出中國市場。
- 2022 年三星手機的全球市佔率達 21.6%,為全球第一 ,但在中國的市佔率卻不到 1%,而韓系車在中國的市佔率,也從去年同期的 4.2% 降至 2.6%,不再依賴中國市場。
- 中國對韓企的吸引力不再:零售大牌樂天集團關閉中國總部,轉向其他亞洲國家; 美妝品製造商愛茉莉太平洋集團關閉中國門市 ; 三星顯示、樂金電子都關閉中國的部分工廠。(自由時報)
- 加強美韓同盟關係,減少與中國合作。
- 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 及 RTA 中心分析師蘇怡文解釋,韓國人很務實,雖中國影響經濟,但美國保障國家領土安全,印太戰略還是會以國防安全為優先考量,會逐步外移到東南亞、美國。
- 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陳蒿堯說明,韓國過去期待中國牽制北韓,跟中國較緊密,但在薩德事件、北韓武力威脅下,從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與印太經濟架構可見,韓國近年更加積極回應美國。
未來該如何?
- 劉德海認為,因美國的投資與補助,韓國未來的供應鏈跟市場趨勢都會往歐美走,也有部分半導體產業移往美國,可論斷韓國在高科技發展上選擇了美國。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林賢參提醒,中國仍為韓國最大貿易對手國,許多半導體工廠也設在中國,雖然會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也不可能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不要誤判韓國的立場。
過去被戲稱為「中國附庸國」的韓國,為何同意加入美國主導的 Chip 4?在外部環境壓力下,如何規劃戰略,以維持其國際地位?一同透過以下《旭時報》與專家的對談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