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從 2022 年底開始,科技巨頭 Meta、Twitter、Netflix、微軟陸續宣布裁減人事成本,根據裁員資料統計平台 layoff.fyi 統計,2022 年有 164,511 名科技職位被裁。
- 科技公司過度招募:微軟在 2022 年增加 40,000 名員工,增幅 22%,遠高於前一年僅 11% 的增幅 ; Meta 在 2020、2021 年分別增加 13,000 名員工 ; Amazon 在 2020 年增加 500,000 名員工,2021 年增加 310,000 個職位。(CNBC)
-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狀況衰退、通貨膨脹。
- 美國經濟分析局當時預測 2022 年七月將出現經濟萎縮,而通膨在 2022 年六月達到過去 40 年的高峰,消費者物價上漲 9.1%,穩定的通膨率僅為 2%。在大環境影響下,投資人害怕股市下跌影響收益而希望削減成本,裁員潮出現。(TechTarget)
- 2023 年持續這波裁員潮,從一月開始 Amazon 宣布計劃解僱 1.8 萬人、微軟和 Salesforce 為一萬和七千人,Google 則是 1.2 萬人。到今年四月底,科技業已累計裁減 184,601 名員工,超越 2022 年的數字。(TechCrunch+)
-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詹益鑑指出,科技公司的市值在疫情間漲了三到五倍,招募過多員工到尚未獲利的專案,此裁員為過度招募的修正,且比例僅約 3-5%,就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此淘汰量很正常,甚至再來一、兩波也可預期。
對矽谷科技人的衝擊?
從 1980 年代開始,矽谷的科技公司致力於打造開放的辦公文化,如開放式辦公室、公共廚房、免費咖啡與食物。後來則有 Google 提供通勤巴士、健身房、按摩師;Meta 設置牙科並支付醫療保健費用、洗衣服務;蘋果部分補貼員工的凍卵費用。
- 好福利養成「被寵壞」的科技人:Google 旗下導航軟體公司 Waze 執行長 Noam Bardin 直言,Google 員工被福利慣養,把生活凌駕於工作之上,會因為「今天有新的瑜伽老師上課」而無法安排會議,甚至抱怨員工餐廳又供應壽司。(經理人)
- 科技巨頭無預警裁人,一改照顧員工作風。
如何重建企業文化?
被裁的員工對未來有不確定感、被留下的員工則有倖存者的內疚,重建職場文化有其重要性,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Steve Hoffman 分享以下後疫情時代的職場改革。
- 管理者下放決定權,讓各團隊選擇工作方式。
- 推特、IBM、高盛等公司都強制規定員工回到實體辦公,但此方式反而會逼走真正有能力的人,因他們深知自己的價值,若對公司有不滿會最先離開,留下的反而是害怕被解僱、能力稍差的人。
- 管理者應專注於員工個人需求及職位角色,使其選擇最佳產出的工作方式,像職業婦女就會需要遠距工作的彈性,而需與人私下談話 HR 部門就比較適合留在辦公室。
- 與其強制回到實體,不如給員工回來的好理由。
- 回到實體辦公不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是加深同事間的連結,在走道上碰到的短暫談話「嘿!你最近在忙些什麼?」,所激發出的創新是線上會議和文字訊息無法比擬的,因此可多規劃互動高的活動,不管是替某位同事慶生、請講者開設實用課程、運動時間等。
未來該如何?
- 即使科技業出現裁員潮,但根據徵才平台 ZipRecruiter 調查, 79% 被資遣的科技業員工在三個月內就找到新工作,其中 74% 的人留在科技領域。
- 有科技人因此轉到其他產業。有 6% 進入零售和電子商務業、5% 轉到金融業、2% 進入醫療保健業。
- 另在政府機構、航空公司、資安公司也有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的開缺。(ZipRecruiter)
- Steve Hoffman 分享,遭科技巨頭裁員的工程師對大公司感到失望,開始願意考慮風險高、福利相對不完整的新創公司,對於需要頂尖工程師的新創是個好機會。
- 詹益鑑分析,科技業在未來三到五年都不會快速擴張人力,投資人目前也較為保守,但新創的投資預測在今年第三季會回到疫情前的狀態,聚焦在產業的自動化需求、AI 發展,矽谷在未來三到五年仍為發展核心。
獎金、紅利比天高的的科技業,此裁員潮讓不少人措手不及。該如何看待科技業的裁員趨勢?對企業來說,又該如何趁勢改變職場文化?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