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後疫情的裁員潮,矽谷科技人該如何接招?

後疫情的裁員潮,矽谷科技人該如何接招?

May 02, 2023

近年因數位轉型需求高、AI 應用前景看好,福利不錯的科技業職缺,常被視為金飯碗。但 2022 年年底開始的裁員潮,逼著科技人才重新思考未來。這對科技人的衝擊為何?企業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招募到更好的人才?

# 科技業不是鐵飯碗 # 裁員潮是正常修正 # 對新創來說是機會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發生什麼事?  

從 2022 年底開始,科技巨頭 Meta、Twitter、Netflix、微軟陸續宣布裁減人事成本,根據裁員資料統計平台 layoff.fyi 統計2022 年有 164,511 名科技職位被裁。

  • 科技公司過度招募:微軟在 2022 年增加 40,000 名員工,增幅 22%,遠高於前一年僅 11% 的增幅 ; Meta 在 2020、2021 年分別增加 13,000 名員工 ; Amazon 在 2020 年增加 500,000 名員工,2021 年增加 310,000 個職位。(CNBC
  •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狀況衰退、通貨膨脹。
    • 美國經濟分析局當時預測 2022 年七月將出現經濟萎縮,而通膨在 2022 年六月達到過去 40 年的高峰,消費者物價上漲 9.1%,穩定的通膨率僅為 2%。在大環境影響下,投資人害怕股市下跌影響收益而希望削減成本,裁員潮出現。(TechTarget
  • 2023 年持續這波裁員潮,從一月開始 Amazon 宣布計劃解僱 1.8 萬人、微軟和 Salesforce 為一萬和七千人,Google 則是 1.2 萬人。到今年四月底,科技業已累計裁減 184,601 名員工,超越 2022 年的數字。(TechCrunch+
  •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詹益鑑指出,科技公司的市值在疫情間漲了三到五倍,招募過多員工到尚未獲利的專案,此裁員為過度招募的修正,且比例僅約 3-5%,就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此淘汰量很正常,甚至再來一、兩波也可預期。


對矽谷科技人的衝擊?

從 1980 年代開始,矽谷的科技公司致力於打造開放的辦公文化,如開放式辦公室、公共廚房、免費咖啡與食物。後來則有 Google 提供通勤巴士、健身房、按摩師;Meta 設置牙科並支付醫療保健費用、洗衣服務;蘋果部分補貼員工的凍卵費用。

  • 好福利養成「被寵壞」的科技人:Google 旗下導航軟體公司 Waze 執行長 Noam Bardin 直言,Google 員工被福利慣養,把生活凌駕於工作之上,會因為「今天有新的瑜伽老師上課」而無法安排會議,甚至抱怨員工餐廳又供應壽司。(經理人
  • 科技巨頭無預警裁人,一改照顧員工作風。
    • 前 Google 工程師 Ali Neil 在凌晨兩點收到資遣信件,並發現員工帳號遭註銷,無法聯繫同事也不能回辦公室。(Insider
    • Meta 員工也無預警收到解僱信,對新鮮人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被裁,推特上有不少關於被裁後悲傷、失望的心情分享。(Insider


如何重建企業文化?

被裁的員工對未來有不確定感、被留下的員工則有倖存者的內疚,重建職場文化有其重要性,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Steve Hoffman 分享以下後疫情時代的職場改革。

  • 管理者下放決定權,讓各團隊選擇工作方式。
    • 推特、IBM、高盛等公司都強制規定員工回到實體辦公,但此方式反而會逼走真正有能力的人,因他們深知自己的價值,若對公司有不滿會最先離開,留下的反而是害怕被解僱、能力稍差的人。
    • 管理者應專注於員工個人需求及職位角色,使其選擇最佳產出的工作方式,像職業婦女就會需要遠距工作的彈性,而需與人私下談話 HR 部門就比較適合留在辦公室。
  • 與其強制回到實體,不如給員工回來的好理由。
    • 回到實體辦公不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是加深同事間的連結,在走道上碰到的短暫談話「嘿!你最近在忙些什麼?」,所激發出的創新是線上會議和文字訊息無法比擬的,因此可多規劃互動高的活動,不管是替某位同事慶生、請講者開設實用課程、運動時間等。


未來該如何?

  • 即使科技業出現裁員潮,但根據徵才平台 ZipRecruiter 調查, 79% 被資遣的科技業員工在三個月內就找到新工作,其中 74% 的人留在科技領域
    • 有科技人因此轉到其他產業。有 6% 進入零售和電子商務業、5% 轉到金融業、2% 進入醫療保健業。
    • 另在政府機構、航空公司、資安公司也有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的開缺。(ZipRecruiter
  • Steve Hoffman 分享,遭科技巨頭裁員的工程師對大公司感到失望,開始願意考慮風險高、福利相對不完整的新創公司,對於需要頂尖工程師的新創是個好機會。
  • 詹益鑑分析,科技業在未來三到五年都不會快速擴張人力,投資人目前也較為保守,但新創的投資預測在今年第三季會回到疫情前的狀態,聚焦在產業的自動化需求、AI 發展,矽谷在未來三到五年仍為發展核心。

獎金、紅利比天高的的科技業,此裁員潮讓不少人措手不及。該如何看待科技業的裁員趨勢?對企業來說,又該如何趁勢改變職場文化?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什麼科技業出現裁員潮?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27:27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其實裁員是可以預期的,矽谷受疫情影響,2019 到 2023 這四年經歷了很大的漲幅跟跌幅,在疫情前、中、後各有不同的景況。

2012 到 2018 年疫情前,股票不停的漲、每家公司都在擴張 ; 疫情中 2020 到 2021 年,大家非常看好線上經濟、醫療股、疫苗等,電商的零售比從 15% 漲到 30%,認為這是難得的高成長期,每家公司都瘋狂找人 ; 疫情後 2022 年回到實體活動,大眾仍較習慣實體消費,再加上金融環境緊縮開始升息,科技股隨之崩盤,在疫情間過度擴張的公司開始修正人力數量,進而出現裁員潮,未來在 AI 發展之下,可能會有...

2023-05-01 09:54:0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從新創到 Meta、亞馬遜,每間公司都在裁員,甚至大型的銀行也是,所以這個趨勢在各產業蔓延,只是因為科技業在前一年度過度僱用人力,受到的衝擊也最為嚴重。

過度雇用的原因在於,疫情間科技業呈指數級增長,樂觀預測明年的規模會持續擴大才過度招聘,但金融環境突然改變,投資者和股市重視利潤大於組織成長,影響到管理階層的心態,深怕投資者會將資金抽出,才利用裁員來縮減成本

2023-05-01 09:54: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更多前後端的工程師受到衝擊,可以持續觀察。我認為矽谷裁員潮是過度招募的修正,疫情間招募過多人去開發還
2023-05-01 09:26: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如何看待此次科技業的裁員?裁員潮會持續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28:33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不同世代看待裁員潮的心態很不一樣, X、Y 世代經歷過 2000 年科技業泡沫化和 2008 年的金融風暴,比較能平常心看待此次衝擊,但 Z 世代的上班族只經歷過矽谷榮景,他們習慣每年薪水、股票都會漲的科技業飯碗,當股票縮水一半,收入當然大受影響,就會有相對的不安感。

從比例來看,不像在 2000、2008 年的裁員潮達到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幅度,現在大概在 5%,不是很劇烈,只是因為...

2023-05-01 09:54: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科技公司從 2012 到 2022 年連續成長,市值漲了三到十倍,員工也隨之成長。假設矽谷的大科技公
2023-05-01 09:28: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同是科技業,老一輩的公司和新一代的企業各如何適應後疫情時代的職場變化?在用人的邏輯、留用人才的文化上有何差異?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31:20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講到企業文化時,不太能過度概括説受公司年齡影響,需要認知到這跟公司領導人較為有關,在矽谷可以看到不同 CEO 的性格,進而採用不同的方式

當然,老派公司會有老派公司的行事風格,像蘋果在技術上仍有些老派作法,但執行長 Tim Cook 的思想蠻進步的,因此會以先進的方式來帶領公司,相形之下,雖然 Meta 是相對新的公司,但因 Mark Zuckerberg 受 Elon Musk 啟發,他們有傳統男性「我說了算」的思維,因此會用傳統的方式來管理。你看當時 Elon Musk 接管推特時,為了縮減規模把辭職變得很容易,不管是發表對員工不友善的言論或行為,讓員工自主選擇離開。

IBM、高盛會用強制的方式,規定員工一週有幾天要進辦公室,可能是一週三天、一週五天等,但有些新的公司...

2023-05-01 09:30: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也這樣管理,像 Elon Musk 還有一家瘋狂成長的人工智慧公司 C3.ai 也是如此,執行者 T
2023-05-01 09:31: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後疫情時代,企業該如何看待用人留才上的的文化?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32:53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比較有前瞻性的公司,通常是較年輕的公司,他們會用靈活的方式要求員工回辦公室工作,會去思考「如何把重點放在員工的關係上,以鼓勵大家進辦公室工作?」管理者下放決定權,一方面讓各團隊自己決定最適合工作的方式,一方面也給員工充分回來的理由

首先是與同事激盪火花的價值,像 Steve Jobs 就知道其互動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麼他將新的 Apple 總部設計成甜甜圈形狀,鼓勵員工間的交流,在走道上遇見於就會問:「我已經兩週沒見到你了,你最近在忙什麼?」這種互動促使創新發想,幫助員工互相協作。

再來是...

2023-05-01 09:32:1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對團隊的認同感,大家喜歡連結感,工作其中的樂趣就是同事間的關係,因此若要把大家叫回辦公室,管理者不能從生產力提升的角度切入,不是因為怕員工在家裡偷懶,而是因為實體的互動跟視訊、訊息的互動截然不同。

因此,聰明的管理者會強調大家能在辦公室一起做的活動,像星期三是某人的生日,所以大家一起到辦公室慶祝,或者開設不同的課程,比如運動、教育訓練...,邀請特別的演講者來講提升工作效力、更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議題,甚至是免費午餐等,用這些策略去吸引員工回來。

2023-05-01 09:55: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這波裁員對矽谷的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是否會產生不同於疫情前的文化?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34:41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各領導者面對的方式不同,像 Salesforce 的執行長 Marc Benioff,他本來鼓勵大家都遠端工作,但後來他也後悔這個決策,重金砸下的辦公室都空蕩蕩的。因此,聰明的管理者會關注到員工個人需求、職位角色,最後思考如何調整辦公型態讓員工有最佳產出

以個人需求來說,根據遠距就業網站 FlexJobs 的調查,80% 的職業婦女將遠距工作列為最重要的工作福利,因為需要孩子及身為媽媽的其他事務 ; 以職位來說,若該職位可以個人工作,那遠端工作不是壞事,但如果是常需要跟人私下談話的 HR 部門,留在辦公室就很重要,因此幫每位員工做個別化調整是關鍵。

2023-05-01 09:33: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疫情間,有人曾認為矽谷的重要性會降低,往外擴張到德州、波士頓、華盛頓、紐約等,但 OpenAI 的總部在舊金山,四大科技巨頭還是會競逐 AI 應用,所以矽谷在未來三到五年還會是核心,台灣還是要維持跟矽谷緊密的連結。

矽谷的生態比較複雜,過去十年的發展都以軟體、行動網路、雲端應用為主,在面臨緊縮的金融環境和營收環境下,投資上市公司、新創公司的人,股票收入會減少,股價在 2021 年衝很高、IPO 很快,但同時也很缺錢,所以在 2022 年有緊縮效應,導致...

2023-05-01 09:34: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VC 投資的金額跟案量減少,往中晚期、中間期移動。雖然目前投資人變得保守,再加上三月的 SVB 事
2023-05-01 09:35: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被裁的科技人才如何反應此衝擊? 1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36:01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大部分被裁掉的人都能順利找到下一份工作,我正在幫一個人工智慧專案招募人才,過去一個月內,我跟很多被 Google、亞馬遜、微軟解僱的工程師談話,我以為他們會想找另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但他們的想法很開放,很多人對於被裁員這件事感到失望,因此願意到小公司嘗試看看

即使我跟他們說新創無法給你同等 Google 的高薪,而且新創會經過多輪的融資,營運上較不穩定,但他們都對於要加入新創很興奮,他們會說:「我不在乎,我準備好了」,這些從大公司出來的工程師,反而對於加入新創非常興奮,我們收到非常多頂尖 AI 工程師的履歷,甚至無法一一過目,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我會說這對新創是個蠻好的機會。

2023-05-01 09:36:0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其他地方的企業或新創公司,是否能趁這波矽谷裁員潮搶人才?可以怎麼做?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01 09:37:08
Steve Hoffman

Steve Hoffman

矽谷加速器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

對於需要人才的公司來說,這是個很棒的機會,他們可以招募到過去無法招到的頂尖工程師,用更好的薪酬獲得優秀人才,過去這些人只願意到 Google、蘋果的大公司,認為在新創工作的風險很高、公司福利不完整,也沒有健康保險制度,但現在情況改變,他們知道這些大品牌不太可能再招人,就願意到新創嘗試看看。吸引人才的方式,我認為給予他們更多的彈性是好的切入點,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辦公型態的改變。

2023-05-01 10:01:0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詹益鑑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Berkeley SkyDeck 加速器顧問

雖然有裁員潮,但人才還是不好搶,要看公司的應用領域、創業經驗等是否吸引人,初創的會比較難。我認為被裁掉的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會去傳統產業和新創公司,有些會創業,有些還是會回到科技公司,所以一定會撿到一些人,只是幅度比較小。

選擇去傳統產業的人,可能薪水沒有這麼好、股票沒這麼多,但還是可以活,甚至活得不錯,說不定傳統產業因為自動化產生很大的營收成長,五年後回來看,會是不錯的選擇。

2023-05-01 10:01: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台灣天使俱樂部凝聚矽谷資源,群聚效益迎戰全球市場

台灣天使俱樂部凝聚矽谷資源,群聚效益迎戰全球市場

有超過十年新創輔導經驗的創投律師黃沛聲,看到美國矽谷的新創潛力,希望藉由「台灣天使俱樂部」聚集台灣的資源及投資人,進入矽谷新創圈,凝聚台灣人在美國的投資與創業社群。台灣天使俱樂部如何發揮成員的產業資源與資金,串起台灣人在矽谷創業的群聚效益?

2022-10-13 12:00:00

若遠距辦公成為新常態,企業、員工該如何因應?

若遠距辦公成為新常態,企業、員工該如何因應?

疫情下,越來越多人體驗到遠距的辦公型態,打破「朝九晚五、打卡下班」的觀念,只要有電腦跟網路,隨處都是辦公室。當工作模式改變,主管跟員工在心態上、管理上,各自要如何改變?需培養哪些職場韌性?

2023-02-15 12:04:00

什麼是「混合式工作空間」?未來辦公跟你想的一樣嗎?

什麼是「混合式工作空間」?未來辦公跟你想的一樣嗎?

2021 年末,美國矽谷一帶出現了「反抗潮」——部分員工不願意回到辦公室上班。人們在習慣了舒適的「遠距工作」後,對工作場域,有了不一樣的需求。我們還回得去原本的辦公室生活嗎?辦公室將有什麼變化?

2022-01-12 18:0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