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親子共學」為家長陪伴孩童,共同針對特定主題學習的過程。從日常的深度談話到專題式的看電影、出遊、親子活動等,用溝通、陪伴、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恆素養)
- 108 課綱時代,學習從「知識導向」轉為「素養導向」,「素養」包含日常生活的態度、對新知的好奇、公共議題的參與,希望培養孩子為「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
- 家庭教育對於品格和價值觀的培養非常重要,「共學」就是很好的切入點,像在選舉時跟孩子討論為什麼要投票、各政黨的政治觀點、投票選擇等。(親子天下)
- 除了家庭內的共學,坊間也有不同教育理念、經營模式的共學團。
-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倡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教育方式,成立學齡前的「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和學齡後的「暖暖蛇親子共學團」,由團內具專業背景的家長授課,內容從生活取材,涵蓋自然環境、時事、實地烹飪等。(小世界)
- 屏東市唐榮國小校長施世治(現為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成立「親子共學團」,邀請家長輪流執行課程,帶著孩子上山下海,包含騎單車、滑獨木舟、攀岩、登山、露營等,親子學到新知,也了解如何彼此溝通。(親子天下)
為什麼要有共學團?
家長自己帶孩子跟參與共學團相比,兩者有何差異?由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郭駿武和施世治來分享共學團的價值所在。
- 集結社群力量,一群人來教養一群孩子。
- 共學團就像社會安全網,讓有成功經驗的人去帶領需要協助的人,一起擴展育兒經驗,在親子互動出現摩擦時,也能由第三方介入,協助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
- 過去遇過「小孩一直抽衛生紙」的困擾,有教育背景的家長知道孩子是透過抽的動作在練習小肌肉,就建議把廣告 DM 摺進面紙盒,讓孩子隨意抽,找到雙贏解方。
- 累積親子成就感,創造共同回憶。
- 共學課程都有特定目的,難度越高的課程,親子關係將有不同程度的昇華。隨著共學團跟孩子一起上山下海,就像是喚起家長的內在小孩,讓他們再過一次童年,而且是更平等、尊重、強調自主學習的。
共學,從家長的進步開始?
父母多經歷高壓的填鴨式教育,習慣在最短的時間獲得知識,學習是為了成績和升學。若親子共學要發揮最大效益,父母須意識到並修正舊有教育心態。
- 重新定義「學習」的意義,「建立世界觀」才是重點。
- 郭駿武分享,台灣教育僅在乎「獲得知識」,大家都要朝「成功方程式」走,忽略個人的獨特性與想法。當多數人達不到標準而感到失敗時,這個社會不會健康,年輕人也無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 不需過於追求正確答案,鼓勵孩子「犯錯要很高興」。
-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陳雅萍提到,實務上常有小孩一犯錯、大人就不給好臉色看的狀況,這會讓孩子遇到學習挫折時不敢求援,把時間花在害怕被責罵上。
- 親子是平等關係,應創造更多對話、討論空間。
- 施世治指出,我們要培養「好孩子」而非「乖孩子」,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很重要,雙方溝通時才能講道理,而非家長高姿態的說「聽我的就對了」。
- 陳雅萍補充,家長是站在觀察者、陪伴者的角色,多問孩子的想法並尊重他的決定,不要直接否決或用監督者的姿態「命令」他們。
未來會如何?
- 郭駿武認為,教育是深化民主社會的起始點,當家長願意用平等、尊重的心態去跟孩子溝通、交流,才能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未來實踐出自由民主的社會。
- 施世治強調「孩子是陪伴來的」,學校教育遠不及家教的力量,當家長一起加入,才能發揮最大影響力。
- 陳雅萍提醒,談親子教養,不只是理解跟接納小孩,父母也要理解跟接納自己,當父母先享受在學習中,小孩才能被正面影響,讓共學有價值。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在孩子的人格養成上有重要的影響力。如何實踐好的親子共學?父母該如何看待跟孩子的共學關係?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