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受填鴨式教育的父母,如何與現代孩子共學?

ISSUE #099

受填鴨式教育的父母,如何與現代孩子共學?

Jun 06, 2023

你上次跟父母或小孩共同學習是什麼時候?過去認為教育的責任在學校,但在強調人文素養的社會,更為著重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共學可如何增進親子關係?透過共學,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將有何差異?

# 互相成就的親子關係 # 不用打罵用溝通的 # 親子共學創造雙贏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王筱君

王筱君 / 主編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發生什麼事?

「親子共學」為家長陪伴孩童,共同針對特定主題學習的過程。從日常的深度談話到專題式的看電影、出遊、親子活動等,用溝通、陪伴、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恆素養


為什麼要有共學團?

家長自己帶孩子跟參與共學團相比,兩者有何差異?由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郭駿武和施世治來分享共學團的價值所在。

  • 集結社群力量,一群人來教養一群孩子。
    • 共學團就像社會安全網,讓有成功經驗的人去帶領需要協助的人,一起擴展育兒經驗,在親子互動出現摩擦時,也能由第三方介入,協助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
    • 過去遇過「小孩一直抽衛生紙」的困擾,有教育背景的家長知道孩子是透過抽的動作在練習小肌肉,就建議把廣告 DM 摺進面紙盒,讓孩子隨意抽,找到雙贏解方。
  • 累積親子成就感,創造共同回憶。
    • 共學課程都有特定目的,難度越高的課程,親子關係將有不同程度的昇華。隨著共學團跟孩子一起上山下海,就像是喚起家長的內在小孩,讓他們再過一次童年,而且是更平等、尊重、強調自主學習的。


共學,從家長的進步開始?

父母多經歷高壓的填鴨式教育,習慣在最短的時間獲得知識,學習是為了成績和升學。若親子共學要發揮最大效益,父母須意識到並修正舊有教育心態。

  • 重新定義「學習」的意義,「建立世界觀」才是重點。
    • 郭駿武分享,台灣教育僅在乎「獲得知識」,大家都要朝「成功方程式」走,忽略個人的獨特性與想法。當多數人達不到標準而感到失敗時,這個社會不會健康,年輕人也無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 不需過於追求正確答案,鼓勵孩子「犯錯要很高興」。
    •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陳雅萍提到,實務上常有小孩一犯錯、大人就不給好臉色看的狀況,這會讓孩子遇到學習挫折時不敢求援,把時間花在害怕被責罵上。
  • 親子是平等關係,應創造更多對話、討論空間。
    • 施世治指出,我們要培養「好孩子」而非「乖孩子」,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很重要,雙方溝通時才能講道理,而非家長高姿態的說「聽我的就對了」。
    • 陳雅萍補充,家長是站在觀察者、陪伴者的角色,多問孩子的想法並尊重他的決定,不要直接否決或用監督者的姿態「命令」他們。


未來會如何?

  • 郭駿武認為,教育是深化民主社會的起始點,當家長願意用平等、尊重的心態去跟孩子溝通、交流,才能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未來實踐出自由民主的社會。
  • 施世治強調「孩子是陪伴來的」,學校教育遠不及家教的力量,當家長一起加入,才能發揮最大影響力。
  • 陳雅萍提醒,談親子教養不只是理解跟接納小孩,父母也要理解跟接納自己,當父母先享受在學習中,小孩才能被正面影響,讓共學有價值。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在孩子的人格養成上有重要的影響力。如何實踐好的親子共學?父母該如何看待跟孩子的共學關係?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您當初成立親子共學團的起心動念?共學團的效果為何?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6-02 15:44:08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我希望把「學習型家庭」、「家校合一」的概念具體化,我開親子共學的課程都有特定目的,不管是划獨木舟、賞鳥、做造型蛋糕、積木課程等,我會規劃課程目標和評量,都不只是表面上的活動,背後更希望去加深親子關係、讓他們挑戰自己,我最看重的是與老師、同儕、父母間的互動,若小孩比較自我、不願意屈服,只要家長願意堅持,我都願意去協助他們把孩子帶進來

以獨木舟為例,我有設計初階、中階、高階的課程,從孩子站在浮動平台跳水開始,他們看不到海的底部會害怕,現場會有孩子哭,家長採取不同作法,有的強迫,有的等待、苦勸小孩等,我則是運用同儕的力量去鼓勵他們。當他們喊完「我勇敢、我挑戰」成功跳下水,突破對水的恐懼後,我再教他們上下獨木舟技巧、如何操槳、如何轉彎、翻船復位,完成這些就算通過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是在一小時內從大鵬灣帆船基地划到對岸水上飛機再划回來,高階是在兩個小時內划完大鵬灣一圈。

除了獨木舟外...

2023-06-02 15:43: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我以前在森林小學當老師,一年的學費約 36 萬,無形中篩出社經地位高的家庭,我希望能鬆動這個制度,讓「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方式更普及。我在開始照顧孩子後,常常在部落格分享不打罵小孩的互動方式,到達五千個追蹤者後,我提出親子共學團的概念,既然我有在教育體制內、外的經驗,做過教育改革、當過體制內的老師,我希望把這十幾年累積下來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分享出去,共學團因而成立。

我們共學團的核心理念是互相理解、尊重,團中有領隊協助父母帶著小孩在生活中學習,一開始會花很多力氣去觀察跟了解小孩,父母很常不懂小孩的行為,比如幼兒在兩、三歲時很愛抽衛生紙,我跟父母解釋...

2023-06-02 15:43: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我們還有各種挑戰項目:單車一日百 K 挑戰、單車南迴挑戰、單車環台、獨木舟環小琉球、爬北大武山、浸水
2023-06-02 15:43: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父母多從填鴨式、高壓教育走過來,需改變哪些過去的教養心態? 5 則對談comments 2023-06-02 15:50:58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我認為大部分的父母在過去的教育是受挫的,但他會把這個受挫合理化,感覺這是唯一的方法。

首先,打罵、體罰教育需要被改變,我相信「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用行為控制的教養方式。我在教育界工作十幾年,深知用對話、討論的效果遠大於打罵,但傳統觀念是「不打不成器」,「教」他的意思就是「打、罵」他」,有些父母雖意識到這樣會帶來傷害,但自己就是這樣被帶大,稍不注意就會回到傳統方法,現在聯合國也有兒童人權宣言,不能再罔顧兒童的人權,父母這中間的心態轉變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再來,父母要建立新的學習心態。「學習」有三大目標:獲得知識及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建立生命觀跟世界觀。台灣教育只在乎第一個,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

2023-06-02 15:39: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在我過去近八年的親子共學經驗中,雖然還是有權威型的家長,但我認為年輕一代家長跟孩子的關係已經有了改變,他們蠻願意跟孩子意見交流跟溝通,這樣推親子共學才會有意義,權威型家長養出的孩子只敢聽命沒有自己的意見,雙方共同學習的可能性跟火花會變少。

更進一步來談,我常常跟老師和家長說:「我們要培養『好孩子』而非『乖孩子』」,不是要求孩子只聽我們的,而是期望孩子有主見、有獨特見解,在學校就要培養小孩的表達力,讓家長知道不是跟小孩說「聽我講的就對了」,而是要願意多花力氣跟他們溝通,像親子共學團也會有家長想參加但小孩不想的狀況,那家長就要去...

2023-06-02 15:39:0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父母受過去的成長經驗影響,形成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不合理權威關係,這對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層面都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權威心態需要改變,以免因為過於希望小孩照著自己的學習方法跟學習態度,而造成衝突。同時,親子關係是與孩子互動的重要基礎,爸媽必須摒棄打罵的管教方式,才有可能與孩子共同學習,進而有機會影響孩子。

現代父母的教養觀念已往民主開放的方向走,但是,受以往填鴨式的高壓教育影響,升學主義、菁英主義的思維還是很重,若孩子想走非體制上定義的成功之路時(例如美髮、體育),父母會出現質疑的聲音,認為有這些興趣很好,但終究不能當作職涯看待。 

2023-06-02 15:50: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後面兩項,藉著學習去形塑看世界的方法,不是只跟著依樣畫葫蘆。像我帶著小孩看吳明益的作品《單車失竊記》
2023-06-02 15:38: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父母該培養何種新的心態,以符合現代的教養方式? 5 則對談comments 2023-06-02 15:53:06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第一個是爸媽的「位置」:是「陪」,不是「教」,把自己的位置放好,後面做的事才會對。在學習上,家長容易出現「愛教的心情」,如果是陪伴,就比較能接納小孩的狀態、不會要求小孩一定要符合期待、比較不在意別人眼光、比較願意等待,這樣,親子關係的界線感才能建立起來,不至於越了界,「教」的心態很容易越線,而小孩才是學習的主體。如以「共學」而言,家長是跟小孩「共同」學習,而非「監督」小孩學習

在學習的陪伴角色上,我們認為爸媽應該要「被動陪」。以做功課來說,除非小孩主動尋求協助,爸媽不要插手干涉,不必很熱心的說「來,今天作業有什麼,我看一看」。如果小孩一直看電視、不願意寫功課,有些大人會說:「你看電視的時間到了」或「你明天不是要考試,怎麼還沒去複習?」這樣是以監督者的角色去催促小孩;如果換個方式,家長可以試著說:「我看你今天功課很多,但你現在還沒去寫,你有遇到什麼困難嗎?」這就是將小孩當作主體,讓孩子去思考自己的狀態,甚至想出解決方法

第二個是「協助小孩發展能力」...

2023-06-05 12:13: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我從小就灌輸孩子一個觀念:他們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我家的孩子是自學,從國小就讓他自行選課,他一定選他認為好玩的,不去選我們認為重要的科目像英文,但這時家長不能太急,要記得我們是從旁協助的角色,要尊重孩子的學習節奏。

有趣的是,後來我發現小孩的英文很好。他才解釋,為了學會怎麼玩某個電腦遊戲,他去 YouTube 上看外國人的開箱,一開始看不太懂,一邊聽一邊猜,聽久就會了,之後他想退掉網路上買的遊戲,也自己寫英文信給客服成功退貨,他用英文解決日常生活的需求,從中得到非常大的成就感,還在玩遊戲中認識各國的人,都用英文交談,我才發現他幫自己創造了學習外文的環境,這才是自主學習的精髓。

另外,我認為只要行為不危及生命,都應該讓小孩跟環境互動,像我的孩子在 6、7 個月大時喜歡在沙發亂爬,爬下來的時候用頭著地,我媽媽會在旁邊說「不行喔,打打」,我不希望用恐嚇的方式,轉而用...

2023-06-02 15:53:1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父母對教育孩子要有覺知,不是只把小孩丟給學校,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個孩子不斷罵髒話,老師不斷說不要罵髒話,效果通常不大,因為可能孩子的家人都把髒話當口頭禪,學校能做的效果有限,若家裡都不准講,我相信小孩很快能改掉壞習慣,所以學校有力量但不夠大,我們需要家長一起加入改變,才能去扭轉家庭對於教育的想像。

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父母加入親子共學團,雖然學校會舉辦親子座談會、運動會、母親節活動等,但參加完就沒有後續了,遠遠不足以改變家長對於教育的想像。在共學團,家長會看到其他家長如何帶小孩、跟小孩溝通,自己就會有所改變,不只自己好,我們要大家一起好,希望能用一群人的力量來教育一群小孩。

2023-06-02 15:53:2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很多家長會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過往觀察孩子狀況的經驗,也覺得孩子做不好,所以不想讓他做決定。但這會忽
2023-06-02 16:01: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親子共學若是要成功,父母要先有什麼樣的準備?可能遇到什麼挑戰? 6 則對談comments 2023-06-02 15:56:43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當初我宣布要組一個「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共學團時,找了半年都沒有人報名,後來調整為「願意」朝著不打不罵的方式,跟大家說「做不到沒關係,開始練習就好」,半年內就組了成 15 個小孩的共學團,我才發現家長的迷思,認為要 100% 準備好才能做,但學習就是邊做邊學,我很認同終身學習的觀念,父母要保持旺盛的學習動機,探求各種學習方法。

我常常跟父母說,建立「學習動機、學習信心、學習方法」這三個基本能力,遠比國英數社來得重要,不是只叫孩子去讀書,這樣反而造成學習挫折。現代父母最難改的就是...

2023-06-02 15:53:5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談到親子共學,我們常常會回頭問爸媽:「你們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如何?」其實,現在小孩很少有機會享受到學習的純粹快樂,多是被後面的獎勵或懲罰驅動,所以我們蠻希望爸媽能自己先重新去學一件事情,檢視並重塑出一個好的學習經驗後,跟小孩共學時,才比較能把重點放在學習本質的體驗

前面提及填鴨式的高壓教育,它還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阻礙,是關於「學習」的心態。我們的學習都在追求「標準答案」,因而非常害怕犯錯!不只大人自己害怕犯錯,也害怕孩子犯錯。當小孩犯錯,大人就不給好臉色看,無形中深植「不要犯錯」的信念在小孩心中,未來他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就會害怕被責罰或覺得自己完了,於是時間精力都花在害怕上而非把問題弄懂。在學習過程中,學不會的情況很正常,有自信的孩子會設法弄懂弄會,沒自信的孩就只能害怕。所以,當孩子學不會,重點不是去補習或補救教學,而是設法...

2023-06-02 16:03: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我認為要先回頭思考:「親子共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家長陪著孩子就叫共學,就算帶著孩子去聽演講、做手作課程,若家長在旁邊滑手機不投入,這不是親子共學,家長不僅人要在、心也要在,還要在共同互動中追求成就感、創造共同回憶,才能提升親子關係。

每位孩子、家長都有自己的個性,溝通方式和合作態度都不同,雙方要願意去磨合。以划獨木舟來說,獨木舟需要兩人配合,若划槳速度不同、划不同邊,或無法決定誰要聽誰的,船就會無法前進,當他們看到其他組划很遠,自己還在原地轉圈時,雙方蠻容易吵架,可能小孩索性不划,讓船在水上漂,或是罵父母很笨。

這時候帶領者的介入很重要...

2023-06-02 15:56: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威脅跟恐嚇,但不需要去譴責父母,大家都是這樣長大,這也是為什麼社群的力量很重要,共學團能提供支持的社
2023-06-02 15:54:0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父母該如何看待與小孩的共學關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6 則對談comments 2023-06-02 15:59:32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有家長會說:「我就是不懂教育,才把孩子交給學校」,認為付錢給學校、補習班,孩子就會變傑出,但不是這樣,孩子是陪伴來的,家長有一定的責任要跟著學習成長,孩子才會有好的發展潛力。

那對於不熟悉教育的父母,我很鼓勵家長加入共學團,由有實務教育經驗的師長、做得好的家長,大家跟你一起教小孩,這樣不是更好嗎?也不用擔心週末要帶孩子去哪。當家長願意帶小孩到共學團,就有機會看到各種成功樣態的家長,為什麼他們小孩的表達力這麼好?為什麼他們小孩這麼有禮貌?家長彼此交流就會進步。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工作忙,沒有時間參加親子共學,但他們...

2023-06-02 16:04:1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雅萍

陳雅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對於「共學」,無論是課業上的學習,或者是其他面向的學習,爸媽可以認真但不用太嚴肅,有時候我們反而比較擔心爸媽用力過猛,就會不停跳進去給小孩意見。以課業來說,爸媽可能會說「你準備考試的方法不對」、「你複習的方法不好」,小孩說他考試複習完了,父母也不願意相信。我們並不覺得父母一定要跟小孩共學,如果能在生活的行走坐臥間,找到有意思的素材跟孩子聊,透過日常互動傳遞一些知識與想法給小孩,這樣也是蠻好的。

假設父母在生活中想跟小孩談某個議題,當小孩提出想法,大人就算不同意也不要急於反對,可以說「我不知道你是這樣想,你能不能多說一點?」,等他說完再回應:「我對這個議題有些看法,你可以聽聽看」雙方對話不見得要有什麼結果...

2023-06-02 15:58: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駿武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我認為父母跟小孩是互相成就的關係,教育是平等的,就像跳探戈一樣,家長和小孩一進一退的跳探戈,互相成就這首舞曲,沒有誰被犧牲,媽媽不只有母親一種角色,她還有其他自我實現的部分,不一定都要跟小孩綁在一起,這就是在平等尊重環境中的互相成就。

我很鼓勵大家用社會學的角度去解決教育問題,當台灣走向民主自由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平等跟尊重,若現在教的小孩未來要進到理想的民主社會,那父母的教育心態是不是要跟著改變?我認為少子化也是推動人權的好時機,能更細緻的跟孩子對話,我們要爭取更多的父母來做這樣的練習。

小孩真的非常療癒人心,能看到人類最早的互信,每個人身上都有自我實現者的特質:熱情、勇氣、堅持、創造力,很多父母會跟我抱怨「我的孩子一直抽面紙,叫他不要抽還一直抽」,我跟他說這就是...

2023-06-05 09:28:5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施世治

施世治

屏東市建國國小校長

可以選時間參加,不用每場都來,也可依照活動屬性報名,我們有動態的獨木舟、重型帆船、泳渡日月潭,也有靜
2023-06-02 15:59: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灑錢能解少子危機?真正有感、有質的育兒政策是什麼?

灑錢能解少子危機?真正有感、有質的育兒政策是什麼?

台灣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0 到 6 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真能改善少子化現象?還是遙不可及的願景?除了選舉口號,政府能否看到真正的育兒需求,推動有效的育兒政策,促成有品質的育兒環境,成為家長的神隊友、提升育兒的幸福感?

2022-11-02 11:30:00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疫情導致全球約 15 億學童無法上學,「口罩生活」等巨變,更讓許多孩童不適應,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時日裡,有 3 招「心」撇步,可以讓家長從旁協助調適。

2022-02-23 22:39:00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全球超過 10 億孩子和家長在手忙腳亂中學會「在家上學」,台灣今年也加入這波遠距上學行列。家長們恐怕要了解——教育的「數位轉型」在 Covid-19 後只會持續加速,且不只是基礎教育,最劇烈的變革可能將發生在高等教育現場。

2021-08-02 21:39: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