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科技雖能提供更好的學習策略,但父母的陪伴無可取代,應教導孩子「只有人類能教人類的事情」,像同理心、溝通力、歸屬感、團隊合作等,而這些特質是適應未來的關鍵。(未來 Family)
- 以心理韌性的培養來說,孩子若有一位「無條件包容與接納」的依附對象,就能幫助他在挫折中保持平靜,仍願意爬起來奮鬥。(親子天下)
- 幼童對世界的認知來自照顧者的反應,像「我哭的時候媽媽來安撫我,我是重要的」、「我害怕時爸爸來安撫我,我是安全的」,這都是孩子未來人格的發展基礎,因此父母的支持與接納非常重要。(媽媽寶寶)
傳統教養有何影響?
- 為了方便管理和追求效率,台灣不少家庭有個代代相傳的行為模式:「打地鼠」,孩子有錯就打、哭了就打。雖然立即有效,但讓孩子在心中種下傷痛,未來可能影響到人格。(未來 Family)
- 傳統教育的父母認為「管教就是懲罰、打了才會記住」,但處罰只會讓孩子害怕,給他「我沒能力、我錯了」的挫敗感,養成低自尊、沒自信、不愛自己的孩子。(風傳媒)
-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分享,傳統教養不允許孩子有情緒,孩子哭泣時會被大力遏止,讓他認為「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我會被攻擊」,未來容易壓抑情緒,難以跟人建立親密關係。
- 有些權威型父母試圖用民主包裝自己,表面上給孩子選擇,但若孩子選了他不認同的選項,父母還是會照自己的心意走,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健康。(詳見文末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楊逸飛訪談)
如何改變親子關係?
當親子長期互動不足,孩子的學習速度會變慢、對新的事物不感興趣、缺乏耐心,遇到挫折容易焦慮和憂鬱。(健康醫療網)
- 觀察孩子反應,自我覺察是第一步。
- 我們無法完全擺脫過去成長的陰影,但藉由觀察孩子的臉色,若孩子出現恐懼、害怕的神情時,家長就要反思,若真的做得不好,跟孩子道歉也是必要的。(詳見文末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教育諮詢教師陶以哲博士訪談)
- 以正向教養的態度,建構出「安全堡壘」。
- 魏瑋志提到,父母有無建立出充滿愛、包容、接納的「安全堡壘」很重要,當孩子有安全感,知道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在他出社會遇到困難時,內在強大的力量能讓他越挫越勇,不會是溫室的花朵。
- 多點陪伴、少點科技,建立雙方的互信關係。
- 現在父母習慣丟平板給孩子自己滑,楊逸飛強調,若大人沒有參與其中,父母就無法即時回應孩子的情緒,錯過親子連結的機會。
未來該如何?
- 陶以哲指出,父母無法完全擺脫過去成長的陰影,但只要多鼓勵、引導、陪伴,再搭配孩子的個性,不管是喜歡收到完整指令或只需要大方向,另作彈性調整即可。
- 現代孩子接觸科技的時間長,父母需特別注意親子相處時間,魏瑋志提醒,不要讓科技取代自己,成為孩子心中的第一順位,多協助孩子發展生活中的活動。
愛之深責之切,過去的教養方式不全然錯誤,但在注重心理健康的世代,爸媽可有哪些新的教養觀?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