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疫情後,Netflix 和 Disney+ 的訂閱數都開始流失。在 Netflix 2020 年的第二季財報顯示流失 100 萬用戶,在 2022 年第一、二季都呈負成長。
- 迪士尼今年 5 月的財報也顯示,其訂閱戶數減少 400 萬,為史上最大的跌幅,股價比 4 年前低了 4 成。
- 根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 Kantar 調查,英國在 2022 年第二季有 166 萬項串流服務被取消,最大的取消族群為 24 歲以下的人,因偏好快速的短影音。(遠見)
- 面對用戶流失的挑戰,各串流開始不同的佈局。
- Netflix 公告「共享帳號收費政策」打擊寄生帳號,政策推出後,每日平均註冊量比過去增加 102%,新用戶人數增加。(經濟日報)
- 為減少虧損,Disney 將削減 30 億的內容製作成本、減少原創內容產量,旗下 11 個有線電視頻道將於 2023 年底退出台灣。(Variety)
台灣的串流平台又如何?
根據 NCC 《111 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全台最多人付費訂閱為 Netflix(44.8%),其次為 Disney+(15.2%),第三則為愛奇藝和 Hami Video(2.2%)。(自由時報)
- 在佔比相對低的本土 OTT 業者,包含 MyVideo、friDay、KKTV 等,雖然觀眾群較小,但是利用「獨播劇」建立風格,也吸引小眾的觀看族群。(ETtoday)
- KKTV 鎖定日本影視,提供日文同步雙字幕與語言學習功能 ; GagaOOLala 涵蓋全球的 LGBTQ 影視作品 ; MyVideo 的重心在台劇投資。
- 台灣 OTT 業者的挑戰:資金規模小,難以變現影響力。
- 購買播映權、打品牌、自製內容皆需資本,KKTV 總經理黃國瑜提及,本土、單一的 OTT 不可能負擔製作成本上億的台劇。
- 過度依賴國際平台,導致製作內容受到牽制。
- 國際平台會偏好特定類型、創作者、表演者,選角都選知名度高的演員,長期限制影視產業的多元發展,新的導演和演員進不來。(詳見文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訪談)
- 國際平台每年能採購的數量有限,Netflix 目前在台灣市場趨於保守投資,讓很多台灣製作公司的作品最後賠錢賣出。(詳見文末 嚴選娛樂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創辦人顏卉婕訪談)
如何應對挑戰?
- 聯合本土 OTT 業者,一起推廣台劇文化。
- 魏玓建議,本土平台能集結過往優質台劇內容,國際 OTT 需高價購買,而文化部或公共電視的投資也讓本土 OTT 首播,建立利潤回收的良性循環。
- 黃國瑜指出,當本土 OTT 一齊推廣台劇與台灣文化,內需被創造後,就會有海外合資、合製、合銷等機會,刺激外銷能量。
- 掌握內容獨特性,投資新型態節目製作。
- 可嘗試音樂劇、喜劇、歷史題材等新型態節目,把品牌特色做出來,像 GagaooLala、Giloo 的小型本土平台,因內容與指標客群算明確,不受國際平台影響。(詳見文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蔡如音訪談)
- 集中資源,與多個平台談聯盟。
- 魏玓分享,台灣實力好的 OTT 平台能去找實力接近的國家談聯盟,如泰國、新加坡等,成立亞洲區的 OTT 聯盟,各自放入原創內容,吸引想看亞洲戲劇的觀眾。
未來會如何?
- 顏卉婕強調,純製作內容的公司會有無法賺錢的風險,需要結合 AI 等新科技或有多元變現的能力,創造不同收入來源。
- 魏玓倡議,台灣影視產業要永續發展,需要讓不同的製作公司、編劇、演員都有進來的機會,每年產出更多類型的劇種,相關政府單位需仔細評估和因應。
近年串流平台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也有更多實體娛樂的選擇,連國際超大型平台 Netflix、Disney+ 的經營都拉響警報之際,台灣的影視產業又該如何迎擊?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