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離岸風電人力需求隨政策而增加,但相較於發展時間較久、人才培育較為成熟的陸域風電,離岸風電產業人力仍以外國技術人員為主,國產人力尚未跟上國際及台灣政府政策腳步。
- 以離岸風電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為例,台灣的離岸風電團隊外國人與台灣人的比率分別是 55 %、45 %,若是工程相關的技術人員,外國人比重約達 7 成,顯見外國專業人才仍是主力。(Tech News科技新報)
- 台灣風場條件亞洲第一,從興建到維運、逾2萬人力缺口,離岸風電人才迫切需求。(數位時代)
- 監察院7月公布調查報告,檢視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進度,發現離岸風電開發商依舊傾向國外採購機組,國產化比例遠低於預期。台灣風電供應鏈不只產能不足,人才供給也追不上已經有30年風電歷史的歐洲廠商。(經濟日報)
人力培育困境為何?
- 技職教育不被看重
- 德商達德能源公司資深經理賴燕珍認為,台灣社會對技職教育不重視,存在「不會讀書才去當技職人員」的刻板印象。
- 台灣雖四面環海,但家長常灌輸孩子「不要碰水」,加上風機機體高度高,工作風險讓一些人卻步。
- 本土證照不被認可
- 格緯旭GWO(Global Wind Organization ) 認證訓練中心總經理陳彥杰認為,現有離岸風電技術人員都需要取得國際相關證照。
- 台灣原有相關執照皆不被認可,導致本土技術人員進入風電產業工作的門檻高。
- 語言能力仍待加強:陳彥杰認為,台灣整體英語能力不如其他國家好,台灣現有風電產業以外商投資為主,語言能力不夠好,會失去一塊敲門磚。
未來該如何?
- 明新科技大學成立台灣第一個「風力發電學士學位學程」,今年將招收首屆學生,明新科技大學風力發電學士學位學程籌備處主任李智新表示,未來規劃讓學生在校 3 年, 1 年實習。
- 賴燕珍建議,賦予技職教育新的社會價值,從本土風電產業做起,建構台灣風電人才的口碑,讓台灣風電技術團隊也能擁有國際競爭力,將來可以把人才能量輸出到海外。
- 陳彥杰建議,政府部門應輔導及強化國內現有證照,要求來台投資外商認可台灣證照的同時,也要求台灣證照專業度升級至國際水準,同時強化風電人才的語言能力,藉此提升台灣證照的專業性和人員能力。
離岸風電產業要在台灣落地生根,對人才需求種類多元,逾 2 萬人力缺口該如何亡羊補牢,才能有效提升國產人才實力、創造實質就業機會,請看《旭時報》與產學界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