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嘉義市人口少、土地也不特別大,但它絕非平凡無趣。光嘉義市的建城歷史就已 300 年,是數一數二有特色的一座城市。
- 嘉義市早自日治時代便充滿文化底蘊,在今日,也是孕育特別多醫師的醫療重鎮。(自由時報)
- 兼具懷舊與新潮人文的嘉義,咖啡廳密度居全台第二,且近年不僅文藝消費據點增多,觀光人次也屢創新高。(天下、聯合報)
- 自 2010 年開始,嘉義市人口幾乎年年負成長;隔壁的嘉義縣負成長情況更顯著,老年人口占比是全台最高,提前邁入超高齡社會。(台視)
如何重塑社區的面貌?
「台灣田野學校」聚集了一群對田野實踐有熱情的青年,對他們來說,學校不一定要在圍牆裡,社區、田野就是最適合學習的現場。團隊長期耕耘嘉義,致力空間活化、環境教育等地方創生,在高齡化的社區注入新活力。(詳見文末 台灣田野學校工頭 葉哲岳訪談)
- 葉哲岳認為當遇到「問題場域」,即是遇到能長期扎根的現場。葉哲岳團隊花了兩年,在這處治安死角清廢物,輔以快閃活動策展,完全以在地需求做營造。以下舉兩處他們的營造實例:
- 改造嘉義市舊監獄宿舍群,進行監獄文本梳理、在地節慶連結、社會企業導入...等,拉開一系列互動式展演、特色小吃及演唱市集,吸引民眾踏入監獄宿舍聚落。
- 仁愛市場在日治時期曾是鳳梨罐頭工廠,但時代變動下,成了大型閒置空間,在台灣田野學校清理過後,將公廁改造為藝術櫥窗、水塔裝扮為巨大鳳梨、空間作為銀髮共餐、孩童課輔的中心。
- 葉哲岳表示,創生也發生在看不見的角落,如公廁、醫療站、空地...等,地圖上無法被標示的模糊地帶,是社區最需被重塑的區域。
未來會如何?
經營社區營造不像執行公司專案,比起立竿見影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拉長時間、慢慢討論出未來發展方向。以當前嘉義獄政博物館與宿舍群來說,台灣田野學校需要攜手市民、法務部等單位,一起描繪出藍圖、持續挖寶。(詳見文末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訪談)
- 在嘉義,這座監獄之所以沒有被拆掉、成為古蹟,是因它是法制、刑事政策史上的里程碑,包括怎麼讓受刑人在之中接受矯正、復歸社會。
- 一般人少有機會深入參觀監獄,但它其實是個很好的教育場域。未來規劃能讓大眾帶孩子走進去,結合策展、VR實境、劇場、住宿等體驗。
葉哲岳提出另一種體驗嘉義市的模式-將「深入瞭解社區」、「動手改造與修築老房子」都加入體驗旅程,擴大民眾對出遊的想像。接著一起來聽聽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台灣田野學校工頭-葉哲岳,帶來的精彩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