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校(ZA share) ,由人稱地瓜校長的蘇仰志所創辦。名稱源自「Share from Z to A」,意味著由下而上的分享學習,致力推廣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闡述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理念。前身是一場舉辦於 2014 年的《不太乖教育展》,以充滿瘋狂、熱度、無底線的展場形式,隔年正式命名為「雜學校」。
「一起改變世界」是口號,「讓每個城市成為賦能各式創變者的學校,連結影響力共創在地變革」是使命,主張社會就是一所大型學校,所有人都可以在這裡終生學習,永遠追求成長:「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教育」,而她深信只要可以落地,就可以成為地方創生團隊,因此雜學校正是補齊這一塊缺口的不二人選。
教育如何真正落地並實踐地方創生?
雜學校是一座共享學校,人人都是老師也都是學生。目的是遇見彼此,進而交流、連結,破除同溫層,可能性就會發生。以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之案例:
- 不典型的學以致用:一對務農夫婦花近大半生的積蓄,讓孩子遠赴美國就讀哈佛大學的碩士。孩子學成歸國後,卻告訴家人要在家種田。無法接受的父母和親戚們,給孩子巨大的壓力。但事實上,他是想學以致用,透過科技農業來解決台灣土地的問題。
- 既是學生,也是老師:雜學校與募資平台嘖嘖合作,推出「學生版嘖嘖」,只要年紀符合 20 歲以下的條件,人人皆可提案。一位就讀四年級的女學生,因為自己的父母離婚,所以她到平台提募資企畫,希望透過出版繪本,用孩子的觀點協助一樣遭遇父母離異的同學們,分享自己如何面對。
未來該如何?
地方創生的概念遍地開花,蘇仰志認為關鍵不在「雜學校」這塊招牌,而是「我們如何思考」文化養成,一切皆要從「教育」開始。
- 2023 年雜學校迎來重要的里程碑 ─ 首間實體校區的落成。地址選在台北圓山 CIT(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6 月起已正式對外營運並舉辦「教育提案大賽」(比賽規章),開放得獎團隊登記使用 CIT 的教室;未來希冀能藉由串連來自全台各自的隊伍,加上雜學校的資源統合,能迸發更多跨領域的創新與能量。
- 雜學校成立「國際永續教育協會」,以推動 ESG、SDGs 和碳權、碳交易作為重點,向內對應、向外推廣其理念和堅持;更力拼「在地化」,將其教育概念跟哲學深入各個地方,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 不必再離鄉背井,留鄉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生活、安身立命的方式。
雜學校如何成為培育下世代人才留鄉的關鍵角色?請往下看《旭沙龍》 的專訪,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