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樂子執行長王毓琦為了陪伴祖母,十年前從台中回到雲林,利用閒暇時間陪伴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童,為了進一步培養孩子的專長,她與夥伴在 2016 年成立「創樂子工作坊」,之後進一步以雲林古坑作為據點,成立「創樂子生活學苑」。
- 創樂子的成員背景各異,有回鄉青年、外地嫁到雲林的媽媽,也有在雲林讀大學的畢業生,因為共同的願景而相聚,結合文創手作、花藝設計、多肉園藝甚至民宿等多樣化經營。
- 創樂子以「社會企業」的理念經營,將企業盈餘的 30% 用於回饋支持地方創生行動。2021 年申請經濟部的「在地青年創育坊計畫」補助,建立「雲林古坑在地青年創育坊」,提供洄游青年創業諮詢、輔導等交流場域。
- 社會企業追求「以創新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台灣媒體大智文創複製英國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發行中文街頭報《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讓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社會弱勢者販售雜誌,獲得自營生計的機會。
- 根據 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達到 33.6%,各區域認知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中部(36.4%)、南部(33.5%)、北部(32.7%)、東部(29.8%)、離島(29.2%),顯示各地區有接近或超過三成的民眾聽過社會企業。
- 雲林縣農業人口佔全縣 49.7%,農業產值已於 2019 年達 792 億元,居全國第一,多達 20 餘種農產品產量和產值居冠全國,然而過去十年間,雲林縣人口減少超過四萬人,區域發展嚴重失衡。
- 但同時,雲林縣觀光人次於 2020 年首度破千萬人次,持續成為六都外觀光人次第一的縣市,古坑隧道更是近年熱門景點。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指出,地方創生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中壯年、二代接班同樣可以回鄉打拚,他們具有成熟的職業技能、人際關係與對市場的理解,創造「全齡共創」的地方創生生態系才是王道。(微笑台灣)
未來該如何?
- 王毓琦以社福的經驗出發,鼓勵成員以創業家的角度,發展自己的專長項目,創樂子負責培力與輔導。王毓琦坦言,要統合各種業務,擬定方向是最困難的工作。
- 除了生活願景外,地方創生仍需要商業獲利才能永續經營,如何將商業模式擴大,將是接下來的挑戰。
- 王毓琦指出,政府標案雖然資源較多,但如何讓資源有效累積,而不是煙花式的活動,是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如同英文名稱「Strong Love」一樣,創樂子用對下一代的愛,轉化為培育人才的動力,一起透過與王毓琦的訪談,了解雲林鄉親如何從義工陪讀到成立企業,打造地方創生「善」的循環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