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陳俊安入行 16 年,曾在台北市議會、立法院服務,過去擔任幕僚的經驗,讓陳俊安更能擔任「中介者」,平衡雙邊需求。
- 公家單位常給人「一翻兩瞪眼」缺乏彈性的印象,陳俊安認為「大政府時代」已經過去,當前市府團隊以「服務型政府」為目標,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各部門與民眾間有更多溝通與交流。
- 台北市作為商業、服務業重鎮 ,產發局因應企業的需求現況,新增了「主題式研發」與「創新加速」兩個補助,讓補助架構更加完善。
- 今年主題式研發的主題為「綠色」,鼓勵企業以永續發展為研發重點,以固定金額補助,一案為 200 萬元,今年預計收 15 案。
- 新創團隊進入商業模式前,往往因資金短缺而無法變現、實證,創新加速補助協助企業起飛前的最後一哩路,補助上限為 300 萬元。
台北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 產發局為支持年輕人就業,除了媒合大學與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外,也與新北、桃園、基隆簽訂「基北北桃創業空間共享平台」,提供新創人才使用 Co-working Space,增加新創人才間的交流。
- 透過政府的整合,主動帶領台灣的新創團隊到國外參展交流,讓世界除了觀光與文化,更能看到台北的產業、新創的實力。
- 台北目前有 13 個營運中的產業創新基地,包括 VR、AR 與 Blockchain、育成中心等,在 116 年前還會增加 4 個,確認基地定位後,邀請該領域的公協會、團隊經營。
- 創業基地主要功能為提供公共空間、媒合創業資源、投資新創業者,投資以補助為主,較少有風險投資,對新創的輔導是否有感是主要關鍵。(公共電視)
未來會如何?
- 產發局期待新創產業與在地產業融合創新,如台北健全的 ICT 產業結合發展較久的資通訊產業,結合發展出智慧醫療,發揮更大量能。
- 各局處間的溝通沒有世代差距,發展出更多可能性,如資訊局和數位發展部門合作,透過 5G 互聯網等技術結合城市文化,搭建虛擬南門市場,吸引觀光客遠端進行沈浸式體驗,讓南門市場重新迎向全球的旅客。
一起透過與局長的深度訪談,了解台北市產發局如何從國際化、創新、環境永續、商圈振興等 4 個面向著手,逐步打造「充滿國際觀生態感的活力城市」,讓世界看見台北市的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