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近期陸續有私校因招不到學生、財務出狀況面臨退場,有企業利用此機會,循著「自己的人才自己培育」信念,將技職學院轉為企業的培訓場域。當產業出現缺工潮,技職體系發展各式產學合作計畫,幫助學生無縫從校園接軌職場。
- 高苑科大因欠薪、財務惡化等原因,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台鋼集團 6 月出手捐資 3.8 億元,將其定位為「企業型科技大學」,希望培育產業界需要的人才。
- 課程規劃採「企業本位」,除系上課程委員,也邀請台鋼在業界的對接窗口,由企業開出所需人才清單,將其整合進課表,也融入智慧轉型、永續發展兩大面向。(詳見文末 高苑科技大學校長陳天惠訪談)
- 不少科大積極投入產學合作專案,包含校外實習或申請政府計畫,校方會針對實習廠商的反應,適度調整授課方式及課程規劃,而明新科大看準半導體的發展,建立半導體封裝類的管線讓學生實作。(詳見文末 明新科技大學產學營運處副處長楊昌哲訪談)
- 校外實習部分,校方會特別注重簽約廠商是否有完善教育制度,願意投入在教育訓練上,確保實習效果。(詳見文末 南開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與育成中心主任蔡名桂訪談)
為什麼需要產學合作?
- 蔡名桂指出,雖然學校有教學義務,但接收資訊速度不如業界迅速,需企業一同與學校共培,長期合作養成人才,好的產學合作可讓企業內部的資深人員與學生互動,每個月也能適度給予課程上的修正,產官學研能共利。
- 陳天惠強調,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痛點是無法學以致用,讀完大學但找不到工作,可能是所學非企業所要、人格特質不符企業文化等。
- 透過在學期間的實習,學生不僅能了解業界生態,也接觸到企業文化,若畢業成功入職,工作忠誠度會提高、離職率降低,對於企業和學生都是雙贏。
- 楊昌哲分享,目前業界對人才的需求高,就算台灣有護國神山,仍需要有一定的人才來支應。透過在學期間獲得實務經驗,學生畢業後順利接到職場,這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教學現場看到的問題?
- 學生學習動機低落,不適應高壓工作環境。
- 楊昌哲觀察,這兩年看到學生不專心上課的比例越來越高,實習廠商的抱怨也越來越多,包含學生在開工 30 分鐘前才通知主管要請假,或是看到機台紅燈亮起就覺得緊張,難以承受工程師隨時要處理問題的壓力。
- 蔡名桂補充,過去幫學生做過生涯輔導,發現他們缺乏基本的人生方向,且個人主義高,大學畢業後會想先休息幾個月,沒有太大的動力直接就業,可能錯失企業的徵人時機。
- 科大學生多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為了打工賺取生活費,間接影響到學習。
- 蔡名桂提及,南開科大學生多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就算校方努力簽了各種產學合作計畫,但學生為了打工賺取生活費,不一定有時間參與。
未來該如何?
- 楊昌哲分享,雖然產業有缺人危機,但缺的是人才而非庸才,期許教育部在設計人才培育計畫時,能鼓勵企業站在與校方「育才」的角度合作,並將一般大學、技職大學做不同的人力規劃,提升產學合作成功的機會。
- 陳天惠說明,學校需要看到弱勢學生的需要,高苑大特別推出「皇鷹計畫」,只要是低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家庭或原住民學生,全部都免住宿費、免學雜費,讓學生能經濟無虞的專心學習。
產業缺工、企業缺人,各界都希望搶到能力最強的人才,同時批評產學落差過大。注重實務經驗的技職教育體系,將能補足勞力缺口嗎?企業參與辦學的效益又如何?請看《旭時報》與3位技職體系承辦人的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