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扮演關鍵角色,去年年產值突破 4.8 兆元,總產值排行全球第二,市占約 20%。過去我們傾舉國之力打造半導體王國,政府積極發展相關政策、培植人才,於此同時卻也造成產業資源過度集中,造成排擠效應,恐為整體經濟發展與國家未來埋下隱憂。
-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順發指出,台灣 2023 年 1-8 月的出口貨品中,前兩大項為電子零組件(41.8%)、資通與視聽產品(16.7%),加總高達 6 成。台灣身為小國,產業集中化狀況已成常態,要百花齊放不容易。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伯芬說明,近年來台灣經濟的確有成長,國人出國的消費力,在亞洲國家看來是相當驚人,提升國人對國家的自信。
- 但此同時,政府在就業條件、社會福利上,沒有給年輕人足夠的支持,在低薪、高房價、高物價的環境下,台灣年輕人對未來失望,才會為了追求高薪寧可到柬埔寨從事詐騙。
人才培育過於單一?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洪福財提及,台灣社會的確有「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從產業、國家政策,到學校教育都偏食,老師也會暗示有能力的學生多往理工走,無疑是對人文發展的侵害。
- 國家打著「AI 之島」名號,不少大學把現有教師重新排列組合,硬生生擠出 AI 系所,希望拿到教育部補助,但基礎設施不足,對學生和學校都不是好事。
- 戴伯芬解釋,多數人因功利主義選擇就讀台積電學院,可能會搶走其他產業的技術勞工,像金屬產業雖有一定產值,但未有足夠技術人才進入,且技術養成需要時間,若僅著重於某項技術,當未來技術變動,就難以快速應變。
「小國富強」是新藍圖?
- 李順發認為,台積電讓台灣躍上國際版圖,美國、日本、德國紛紛邀請其過去設廠,對產業地位有一定重要性,但台灣只能跟隨無法主導,好好扮演國際品牌的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以此為路線發展,未來經濟正向發展可期。
- 戴伯芬提出,台灣地緣政治所造成的不穩定,會讓國外投資人卻步,不易吸引外國人才來台定居,只要有烽火危機,就難以仿效如新加坡作為亞太營運中心模式。
未來該如何?
- 洪福財提醒,政府作為應該是「扶弱」而非錦上添花,真正有競爭力的產業不需政府鼓勵就能超前發展,最應該丟錢的反而是弱勢的人文社會學科。
- 除外,就算人才出走台灣,他們對台灣仍有一定的情感連結,未來在合適的時間點,非常有可能會帶著更多機會回來。
- 李順發預測,缺工潮是受疫情影響,從美國的狀況可看出,解封後缺工人數會逐步放緩,反觀台灣站上中美貿易戰浪頭上,著重 AI、機器人、物聯網等相關發展,經濟前景不會有問題。
- 若真要分散產業發展,在超過 1 兆新台幣產業中,機器設備業是唯一非電子產業,工具機會是不錯的切入點。
當全球變化快速、各國利益相爭下,產業人才大戰開打。台灣資源雖不比大國,如何在這股競爭下,維持競爭優勢,在世界闖出一片天?請看《旭時報》與 3 位來自經濟、社會、教育界專家學者的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