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Custos Technologies 成立於 2022 年 11 月,創辦人葉松林致力於改善氣候變遷,應用其在數據分析、軟體的工程背景,開發可數據呈現減碳效果的軟體,供企業、公私部門呈現永續經營成果。
- 其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m Technology and Reseach)、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算出各項環保行動的碳足跡數據,讓員工上系統填寫其綠色生活實踐。
- 累積一定點數後,員工能兌換企業端提供的獎勵,如超市購買卷,也能讓企業直觀看到減碳效益,並納入其永續報告書,增加品牌價值。
- 為鼓勵更多永續生活型態,Custos 與減碳商家組成共享社群,如修繕雨傘的廠商,提供合作夥伴不同種類的「共享生活」型式,增加永續生活可能。
不講「碳足跡」改講「碳手印」?
葉松林分享,永續領域缺乏實際評估數據,企業大多講的多、做的少,對於碳足跡的揭露更是能免則免,他希望能翻轉此負面觀感,用「碳手印」的方式揭露正向改變。
- 「碳手印(Carbon Handprint)」一詞在 2016 年由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代表更積極的減碳行為,算法是將「原先的碳足跡基準值」扣掉「永續生活碳足跡數值」,算出的數字越大,對地球的負荷越低。
- 碳手印也跟 ESG 碳排領域有所切合,碳盤查分成範疇一、二、三,一和二強制要求揭露,包含直接排放和間接能源排放,像外購電力、製程排放等。
- 範疇三的範圍較廣,包含上下游供應鏈、產品生命週期、員工通勤與出差等活動所產生的碳排,跟碳手印鼓勵員工實行永續生活的初衷相符。
- CDP(碳揭露專案)指出,範疇三的碳排佔整體排放量 75%,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也在 2022 年宣布將範疇三納入揭露準則框架,相關的管理更顯重要。
拒成企業的漂綠工具?
- Custos 使用 AI Engine 辨認員工填答的真實性,以交通工具為例,若填寫騎腳踏車、搭乘捷運,但實際上是開車,系統會偵測時速是否相符,過快、過慢或在不該停的地方停留,系統都能抓出缺漏。
- 除外,也有圖像顯示器去識別上傳圖片,假設員工填寫「攜帶環保杯」, AI 會確認是否與實際相符,若無法檢測則會傳至後台由人工手動辨識,持續優化 AI 判定能力。
- 目前正與新加坡捷運局洽談合作,整合後即能查詢刷卡紀錄,增加系統數據的可信度,未來也希望與臺灣高鐵、臺北捷運局有綁定合作。
未來該如何?
- 葉松林解釋,計算標準值的成本相當高,碳手印目前未有全球統一標準,Custos 算出的數字不能做碳權交易,需待未來碳手印的使用者增至一定數量,再做進一步認證,希望有招一日能讓碳手印進入碳交易市場。
- 同時葉松林也強調,永續領域的市場才剛開始,雖然碳手印的衡量標準尚未統一,但走永續這個領域不會錯,只要持續深耕,市場到後面自然會起來,其成長動能不容忽視。
當氣候變遷離我們越來越近,科學家也提出升溫示警,碳排數據成為各企業關注重點。Custos 掌握永續市場先機,聚焦在範疇三並計算出「碳手印」實際數字,協助企業朝永續之路邁進。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