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祖,船班停開、飛機停飛都是生活的日常,就連在地人開店做生意,也可能隨性彈性休息,如需要回台灣本島,臨時掛個公告就離開,會休息多久,沒人說得準。施佩吟笑說,開店前為了收集資訊,和馬祖人約時間拜訪,「他們都不置可否,只說等來了再說」,後來才了解,這種沒真正見到面都不算數的「馬祖式約定」其來有自,只因天氣、海相、交通等不可抗因素,隨時可能打亂計畫。
換言之,台灣本島的生活經驗無法直接套用在馬祖,這對畢業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施佩吟來說,是全新的體驗與感受。「來馬祖前,我從事的社區規劃、營造輔導工作,都是由上而下的指導。」2018 年她受邀到馬祖輔導當地社區,初期施佩吟用工作者姿態出發,偏偏,馬祖跳島型的特殊地理,讓她過往的訓練模組徹底失靈,卻又不想輕易放棄,反而激起都會女孩「如果有機會,我想嘗試在一個地方深耕」念頭。
受到馬祖人「有本事就做給我看」的態度刺激,施佩吟標下連江縣政府的老屋活化計畫,此處是昔日海上梟雄林義和的老家,縣政府希望有創新團隊進駐做示範,導入導覽服務,述說林義和的人生故事,加上芙蓉澳是馬祖最大的淡菜養殖場域,也盼推廣當地淡菜養殖特色,交換條件是每月老宅場域平價實惠的租金。
從「生活者」角度逆向思考,用咖喱飯打進在地人心坎
施佩吟決定從物產店做起,將台灣高品質的有機選品帶到馬祖販售,但馬祖人明顯不買單,「對他們來說醬油就是醬油,很難想像還有分非基改、無農藥、國產大豆等食材,當然也無法接受較昂貴的食材,導致販賣成效不彰。」為了生存,轉而販賣馬祖本地物產,包含島上烘豆製成的小柒咖啡、在地釀造地酒,從無到有成為在地特產選物店,「哪些產品能上架,我們的篩選標準其實蠻嚴格的,不能光找台灣工廠大量代工,外袋貼上馬祖標籤就算,而是內容物必須跟馬祖有切身相關。」
過程中,施佩吟觀察到,馬祖有不少在當地工作、長期生活人口,但當地餐廳多販賣以觀光客為取向的風味餐,如紅槽炒飯、老酒麵線,選擇性有限。「我自己不太喝酒,每次吃完老酒麵線都會頭暈。我們在台灣本島有很多不同的食物選項,但在馬祖只能選風味餐,我想把食物平權概念帶進馬祖,創造跟台灣本島一樣便利、有選擇,可舒服慢下來的空間,用生活者的角度去思考。」施佩吟最後決定從咖喱飯這道家常料理做起。
草創期為了尋找夥伴,施佩吟在朋友圈問了一輪,大家雖有意願,但多只能停留一個月,她開啟每月輪流「客座主廚」,只要會做咖喱飯,就能來芙蓉澳享受「海景第一排」美景,站在廚房做菜不需出門,望出即是湛藍海面波光粼粼,吸引到嚮往自然美景的法國、澳洲主廚前來。施佩吟從穩定供應餐點開始,再依每位客座主廚專長研發菜色,法國主廚設計法式淡菜,團隊也開發用橄欖油醃漬的油漬淡菜、糯米傳統點心,多數產品都不忘馬祖在地元素,就連咖喱飯的配角也放上老酒溏心蛋。
西尾半島所在位置是南竿島西邊尾端,對馬祖人來說已是邊陲地帶,早期是魚寮作業處,方圓百里並無鄰居,「我們剛開始是低調的把店開好,每週固定的營業時間,確保一定會開門,認真公告當週餐點,讓島民看到我們是真心想經營,想長期深耕的。」初期只有在旁邊敲淡菜的大哥們作伴,施佩吟也因此幸運的認識到淡菜養殖漁民池小哥,教導團隊如何挑選、烹調淡菜。
好好開店、持續深耕,當地人從看好戲到一起做生意
「開店 2 個月後,那天池小哥照慣例去海邊採螺,一個不注意失足跌入海中,人就沒了。」池小哥的驟逝給施佩吟帶來極大衝擊,畢竟這是她在馬祖結交的第一位在地朋友。悲痛中,池小哥的家人為了家祭主動與她聯繫,希望能多找些池小哥的照片,而剛好相處的這段時間,為了紀錄團隊成長過程,施佩吟拍了不少照片,才有機會跟池家人分享小哥在西尾半島的情感記憶,進而和原本對團隊較淡漠的池大哥,建立起情誼。
施佩吟說:「池小哥雖然離開我們,但冥冥之中感覺是他暗中協助,幫我們搭建友誼橋樑。」相處後,池大哥願意按照弟弟生前的承諾,持續提供高品質淡菜,成為幫助西尾半島拓展地方人脈、鏈結資源的重要關係人,也讓當地人從看好戲的心情,到樂見西尾半島走入島民的生活中。池大哥分享:「馬祖人雖然排外,但因為他們不是去搶競爭區域的生意,營業項目也不同,沒踩到別人的線。以前我跟弟弟在這邊敲淡菜,真的是跟鬼作伴,一整排黑漆漆很冷清,直到西尾半島進駐才讓這邊熱鬧起來。」說著說著池大哥忍不住豎起拇指。
「馬祖南竿相較其他島,比較沒有那麼排外。其他島有聽聞只要不是當地女婿或親戚,想在那邊做生意很可能會被各種方式趕出去。」池大哥透露,之前有南竿本島人到其他離島開 7-11,因為生意太好,影響到當地柑仔店生意,柑仔店老闆也身兼船股東,乾脆讓船不載你的貨,貨進不來,你只能乖乖投降,最後被迫把店轉給當地人經營。
探索島上不同可能,讓島民成為鎂光燈焦點
「我們一直在挖掘,可能連馬祖人都覺得不是那麼重要的故事。」施佩吟說。
受到疫情鎖國影響,帶動離島國旅大爆發,不少遊客因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意外對芙蓉澳感到好奇,沒想到登島後卻被熱心的司機大哥「勸退」。施佩吟笑說:「我在店裡面看到前面有一群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後面跟著一位老人家,一問下才發現是司機大哥想親自確認這邊有店,怕年輕人白跑一趟。」這樣的有趣互動,對西尾半島來說也算是種反向溝通,「讓在地人意識到我們在這裡是玩真的,客人還絡繹不絕的進來,建立對我們的信任感。」
為了讓小漁村有更多的活化空間,施佩吟想挑戰在當地舉辦大規模地域慶典。此話一出,所有人皆面面相覷,畢竟一個小漁村,財力、人力不及大都市的資源,眾人對於能否成功舉辦抱有疑慮。以往島上辦活動,都是請台灣廠商開卡車搭船過來,但施佩吟很清楚這並無助於當地經濟發展,反而回頭細數當地的資源,思考如何將效益最大化。
第一屆「島西澳祭」在 2022 年舉辦,邀請 4 位島民在沈浸式劇場擔綱主角,包含池大哥、露露雜貨行老闆娘、當地青年們,演練非常多遍,鋪陳出馬祖返鄉青年的心境故事。第二屆「書海趕集」在夜間的澳口海邊,有特色市集、手作攤位,邀請當地樂團來音樂表演,利用隨處可見的漁船、章魚籠、浮球等漁具作為裝飾品,就地取材打造出質感活動,讓島上居民享受發光發熱的精心時刻。
鍾京燁從西尾半島啟動時擔任店長至今,陪著團隊成長壯大,身為新竹人的她,當初因打工換宿愛上馬祖,「相較其他離島,很多人認為馬祖的發展比較侷限、發展慢,但我覺得馬祖有極大的探索性,就像一張 98% 都尚未被開發的地圖。」透過市集、劇場、手作 DIY 活動的舉辦,雖然耗工費力,但因此讓馬祖人看到「原來可以這樣做」,帶來示範性效果。
施佩吟不諱言:「能撐過第一個 3 年我其實有點意外,後面隨著越來越多夥伴加入,不管是客座主廚、返鄉青年,讓我開始相信,即便未來我們離開了,這段期間成功打出的口碑,留下的穩固經營模式,也能幫助西尾半島邁向永續運作。」從旁觀指導到捲起袖子踏進戰場,施佩吟把不被看好、位處邊陲的西尾半島做出示範性品牌,賦能當地夥伴一展長才的機會,讓在地人能對自己的產業與文化特色有認同,也在 2023 年榮獲綠色餐飲年度評鑑「最友善社區獎」肯定,持續將社會影響力轉換成有感營收,把馬祖的無常揮灑成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