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找不到更多資料訓練 AI 了!我們身處一場「AI 泡沫」中嗎?

找不到更多資料訓練 AI 了!我們身處一場「AI 泡沫」中嗎?

Jun 13, 2024

2024 年 6 月 2 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前夕發表演講。(圖片來源:Ann Wang/Reuters via 達志影像)

2022 年年底至今的 AI 浪潮,將以輝達(Nvidia)為首的半導體科技公司,推上股價巔峰,輝達市值一度破 3 兆美元。儘管風靡全球的 AI 熱帶來鉅額財富,包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專家,近期卻發出警告,指出 AI 產業存在開發成本高昂、缺乏營利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那怕是目前最能賺錢的 OpenAI,年營收和估值間也有 40 倍的差距。AI 浪潮,會不會變成 AI 泡沫?

6 月 6 日,AI 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市值突破 3 兆美元,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公司,僅次於微軟。雖然幾天後,根據 Companies Market Cap 的排名,輝達的市值就跌破 3 兆美元,蘋果快速拿回第二的寶座。但輝達今年 1 月至今的這波飆漲,讓「AI 熱潮」成為沒有人會否認的事實。

根據《金融時報》,今年 1 月時,輝達市值仍「只有」1.3 兆美元左右,卻在短短不到半年間翻了超過一倍。而如果把時間拉得更長,會發現輝達的股票從 2023 年 6 月至今,漲幅達到 200 %;和兩年前、ChatGPT 尚未問世時相比,漲幅更是高達 600 %。


作為 AI 浪潮中最亮眼的公司之一,輝達也帶動了美國股市的成長。根據彭博社報導輝達今年獨自貢獻了標準普爾 500 指數(S&P 500)超過三分之一的漲幅。今年 1 月以來,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上漲12.3 %。

而在輝達之外,哪怕沒有那麼瘋狂,許多 AI 概念股也都在大幅成長。根據《福布斯》最新投資分析,其他值得注意的 AI 類股還有超微半導體(AMD)、科技巨頭如 Meta、Amazon、網路安全公司 Palo Alto Networks、提供資料中心和雲端計算服務的 Arista Networks,以及幫助企業使用 AI 達成自動化的 ServiceNow。過去一年間,這些公司股價都成長至少 50 %。

AI 公司一飛衝天的股價、屢創新高的市值,甚至輝達執行長近期在台灣掀起的「黃仁勳旋風」,在在說明這波 AI 熱潮似乎勢不可擋。然而,包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專家,近期卻發出警告,認為熱潮不可能永遠持續,一如 AI 的成長不可能永無止盡。

究竟 AI 熱潮會不會變成 AI 泡沫?如果會的話,離泡沫破滅,還有多少時間?

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女股神的警告

5 月 29 日,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首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莫(Paul Romer)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警告當今圍繞 AI 的投機炒作,可能重演當年的加密貨幣泡沫。

羅莫認為,問題出在作為 AI 原材料的訓練數據。「我們從擴大計算規模和消化大量數據中受益,」羅莫說道:「擴大計算規模非常容易。它只是更多的機器,更多的晶片。但將要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將沒有足夠的數據。」缺乏足夠數據,AI 無法永遠進步下去。

《華爾街日報》也指出OpenAI 等 AI 公司已差不多用盡整個網際網路的資料,已經沒有額外的資料,可以訓練性能明顯提升的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了。AI 產業對高品質文本數據的需求,可能會在近兩年內超過供應,從而減緩 AI 發展。

而對於 AI 泡沫破裂的時間,羅莫給出的預測正是兩年之內。

儘管熱潮仍未減退,卻已經有人因這波 AI 狂熱受到打擊。方舟投資(Ark Invest)執行長、人稱「木頭姊」的知名投資人凱西 ‧ 伍德(Cathie Wood),近期因一連串錯誤決策而飽受批評與訕笑。

伍德管理的投資基金,自 2022 年第四季以來,陸續出售約 130 萬股的輝達股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 2022 年 11 月,也就是 ChatGPT 問世的那個月。可以說,這位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完全錯過這波 AI 浪潮帶來的晶片狂熱。根據《Business Insider》估計,過早出售輝達股票,讓伍德的公司錯失約 12 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為了替自己的決策辯護,伍德於今年 2 月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輝達的股票實在是「過度活躍」了。她指出,由於大量公司同時湧入 AI 領域,導致輝達的 GPU 被雙重甚至三重、四重訂購,當整個產業進入庫存修正階段,虛高的輝達股票將回到應有的水平。

然而,伍德仍表達對 AI 投資的看好。上週(6 月 7 日)於香港格林威治經濟論壇上,伍德表示,儘管她認為包含輝達在內的半導體廠商正迎來停滯,AI 公司將持續增長。她管理的方舟風險基金,最近便披露了 xAI、OpenAI 和 Anthropic 等第一線 AI 公司的股份。

無論伍德的判斷是否準確,她的觀點都提醒了我們一條思路:在這波 AI 浪潮中,第一批被推上浪尖的是像輝達這樣的運算晶片公司。然而,若花在 GPU 上的成本,無法取得相應的回報,那所謂的 AI 浪潮,很可能真的是一場泡沫。我們必須問這個問題:目前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真的靠 AI 賺到錢了嗎?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吳政霆

吳政霆 / 研究員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這場 AI 淘金熱中哪家公司獲利最多?盤點 21 世紀金礦潛力股

這場 AI 淘金熱中哪家公司獲利最多?盤點 21 世紀金礦潛力股

即便我們還處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時代的開端,AI 已經帶來巨大利潤,數百間新創公司爭相進入市場,不論是開發 AI 基礎模型,或是開發搭載 AI 功能的應用程式,在機運與技術實力下,幾乎每天都有因 AI 讓公司市值飆升的消息釋出。

April 11 2024

AI 強勢發展下的投資圈新寵:綠色能源新創

AI 強勢發展下的投資圈新寵:綠色能源新創

2050 年,是全球超過 140 個國家和地區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限,然而隨著 AI 技術迅速進步,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卻同時激增。在 ESG 法遵壓力下,科技公司的電力來源不能僅依賴化石燃料,——潔淨能源,包含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就變得重要;綠色科技新創,也因此成為科技巨頭和創投眼中的當紅炸子雞。

May 06 2024

收入微薄的豪賭:Open AI 之外,岌岌可危的其他 AI 新創

收入微薄的豪賭:Open AI 之外,岌岌可危的其他 AI 新創

新創募資能量低迷的 2023 年,Open AI 收入創新高,使得 AI 新創成為多數投資人的唯一目標,尤其是科技巨頭花費前所未有的巨額資金投資 AI 新創公司,以避免在生成式 AI 熱潮中落後。然而今年 3 月以來,幾家標誌性 AI 新創公司卻在商業模式未明下屢逢危機。這些收到大筆資金的 AI 新創公司,必須想辦法拉近支出與銷售之間的差距。

May 10 2024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