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立足國內外的國防科技新創——專訪「創未來科技」創辦人王毓駒

立足國內外的國防科技新創——專訪「創未來科技」創辦人王毓駒

Jun 19, 2024

創未來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圖片來源:創未來提供)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國防市場,台灣新創公司創未來能夠脫穎而出,倚靠的是獨家開發輕量型雷達的核心技術,並應用在無人機反制系統與低軌衛星通訊系統。在台灣,創未來成績亮眼;在外銷國際市場方面,創未來也與多國建立合作關係。

現代戰爭中,無人機是攻防重點。在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等戰事現場,無人機作為攻擊武器,被用於尋找目標並發動精準攻擊;而作為防禦系統的一部分,無人機則能夠干擾與壓制敵方攻勢。

各國在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紛紛加強研發和部署無人機技術,尤其重視無人機反制系統。但傳統的旋轉式雷達,無法精準偵測小型無人機,且機動性不足,反制系統必須由人力啟動,於是各國的技術升級重點,是偵測範圍廣、能即時操作的雷達技術。

這是台灣國防科技新創「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備受矚目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跟近年低軌衛星技術火紅有關。不同於其他種類的人造衛星,低軌衛星距離地表僅有 500 到 2000 公里,主要為通訊用途。隨著衛星小型化,體積較小、重量較輕且造價較低,以及可重複使用火箭,發射衛星的成本大幅降低。

相較於傳統藉由基地台或海底電纜通訊,低軌衛星的優勢是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建立更即時的通訊傳輸。眾多企業看好通訊服務在網路時代勢必成為關鍵需求,爭相投入低軌衛星通訊的行列,搶食這波龐大商機。

那麼在無人機與低軌衛星技術領域,創未來為何能夠成為焦點?主要原因在於其產品技術核心——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雷達技術。

2018年底,創未來正式成立,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原為交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當初觀測到市場對於先進雷達技術的需求,決定嘗試創業,「感覺產業快要成熟了,可能有機會用在很多產品。」

在公司創立初期,王毓駒先多方了解雷達科技的產業應用,發現最主要的需求還是在航太與國防類,便就投入低軌衛星以及無人機防衛的相關產品開發。

後來的故事是,憑藉關鍵的雷達技術,創未來在成立短短 150 天內,就拿下國家太空中心訂單。2023 年,更以創新技術聞名,入選「NEXT BIG 新創明日之星」,成為台灣新創國家隊。

用雷達技術闖出名號

傳統常用的機械雷達,使用單一大型天線,需要藉由天線後方的機械控制,將雷達波束轉向,才能掃描到不同位置。但這種技術探測範圍有限,且單一天線的設計無法有效處理複雜的干擾環境。

為了更精確探測目標以及擴大掃描範圍,市場需要更先進的雷達觀測技術。創未來採用的雷達技術,便是在一面固定天線上,裝設多個小雷達單元,通過電子精準控制雷達波束方向,能夠直接經由電腦操作,且波束的形狀靈活,能夠即時、彈性改變,甚至可以同時掃描多點。

過去雷達多由數個模組拼成,但隨著市場需要越來越立即的通訊傳輸速度,模組多而厚重的雷達,不再符合需求。企業想要的,是體積輕薄又高效能的產品。

創未來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雷達市場中,之所以能短時間內就脫穎而出,秘訣就在於,把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做入系統單晶片(SoC),設計出輕量無人機雷達「超薄型陣列微型雷達」,不僅減少雷達厚度與減低功耗,偵測範圍也比過往還廣。

「我們的做法就是讓它(雷達)在成本、重量、功耗上都能控制住,想辦法讓終端客戶好用,基於這個基礎來開發。」王毓駒回想投入研發的初衷。

而最顯著的成果之一,是創未來推出的 T.Radar Pro 產品,大幅縮小了雷達體積,重量只有 14 公斤,可實現超過 4 公里的無人機探測範圍,偵測廣度則達 120 度。放眼全球市場,只有少數競爭對手能匹敵。2021 年,這項產品更擊敗全球各國參賽者,獲得當年的金點設計獎。

創未來推出的 T.Radar Pro 產品。(圖片來源:創未來提供)

在低軌衛星領域,創未來研發體積輕薄的雷達,也正符合實務應用上對於壓低發射成本的需求。至今,創未來持續支援國家太空中心的計畫,包含 B5G(Beyond 5G)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衛星計畫。前者旨在提升衛星通訊系統的傳輸速率和覆蓋範圍,以利未來數位社會發展;後者則是將合成孔徑雷達的遙感技術,部署在衛星平台上,增強衛星觀測地表的能力。

除了國家太空中心,創未來還接到其他國內公部門單位的訂單。作為民間新創公司,創未來的定位為何?又是如何看待公部門與民營公司的產業分工?

與官方單位相輔相成

在早期,台灣沒有大型的國防公司,大部分的國防工業由政府主導,並通過國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來實施,最具代表性的包含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半官方性質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以及台灣最大的造船企業中信造船廠。

王毓駒指出,這些傳統國防工業單位較偏向製造中大型的載台與裝備,創未來則專注於研發國防創新技術,「扣除在台灣大部分做國防類、軍工類的半官方公司,以及少部分艦艇類公司之外,創未來是極少數投入尖端國防科技領域的民營公司。」

有別於國防單位,創未來最大的好處在於資源配置。王毓駒解釋,官方單位在評估研發計畫時,需要一段討論期,再開始爭取預算、擬定較長期的規劃。至於創未來的研發流程,只要公司評估具有外銷潛力,就會盡快分配資源開始實行。

產品開發流程上的差異,讓創未來可以快速回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設計和開發方向,「這樣最立即的好處是,我們在半年到一年之內,針對問題就可能有新產品出現了,可是就官方單位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政府也看見了創未來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去年(2023) 3 月,經濟部公布無人機防禦系統標案遴選結果,共選出 4 家廠商,其中,創未來一舉拿下主動雷達與干擾系統這兩項資格。

此外,創未來的無人機反制系統也被政府用於長期防衛需求,目前已應用在國防軍事場域、水力發電廠與核電廠,以保護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預計今年(2024)第三季將進駐新竹科學園區。

軍方同樣需要國防科技新創的研發能量,今年 5 月,賴清德政府宣布上任後將推動設立國防科技創新單位,目的在於整合軍民科技,讓軍方經由與民間新創合作,能夠更立即採用最新技術。

對此,王毓駒十分肯定軍民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去中科院同時要負責規劃、爭取預算、執行等工作,加上擔憂研發過程出差錯,多半傾向做出保守的計畫。這樣的做法反而導致進度緩慢,等到產品量產,經常已經是過時的技術了。另一方面,未將規劃、執行與督導分開,而是將所有工作集中由同一單位負責,難以區隔預算分配與成果稽核,責任分工不清,不但不利於監督,也會使工作成效不彰。

一旦公部門做到妥善分工,並結合新創的研發步調,王毓駒預期,相較於過往研發週期大約介於 6 至10 年,「國防科技的取得和研發會變得非常有效率,週期將大幅縮短到一年以內。」

如今,在國內市場,創未來是國防科技方面的生力軍,好成績有目共睹;而在國際市場上,創未來也已然紮穩腳步,深獲眾多國外客戶信賴。

在國際市場立足

2022 年底,創未來首次海外產品出貨。在那之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大增,中東、東歐、印度、東南亞等地對無人機防禦系統的需求急速增長,這塊市場,創未來也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已與當地的軍工企業合作。

「就國際軍用電子市場而言,台灣有相當的優勢。」王毓駒對於台灣的電子代工與機械加工業十分有信心,認為這是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有完整供應鏈的優勢。

至於創未來打入各國市場的方式,王毓駒分享,主要是藉由接洽當地的系統整合商,因為這些廠商原本就與當地政府具備信賴合作關係。在接洽的過程中,由於每個國家的產業與政治動態都不同,必須根據當地實情去擬定合適的銷售做法。

在航太部分,創未來同樣以相似方式進入國外市場,面臨的挑戰則在於,衛星產業是相較封閉的市場,各國衛星產品的規格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客戶需求相應修改。

在拓展國際業務的同時,王毓駒也正規劃接下來的研發目標,將投入開發通訊衛星、遙測衛星的核心模組,以及提供整合衛星、星系部件的相關服務。

因此,創未來將繼續著重在先進的雷達感測技術、低軌衛星通訊技術,以及協調多顆衛星運行的群體控制技術。王毓駒有信心,這三項重點領域,會讓公司跟上未來的國防科技潮流。

國防科技潛力持續增長,創未來會跟上

國防科技在歷次大規模戰爭期間,如冷戰和波斯灣戰爭,經歷了顯著發展。這些時期的技術進步,如網路和衛星通訊,後來逐漸轉移到民用領域,帶動商業化發展。近年,由於地緣政治局勢變化,這些技術開始重新回到國防領域,以應對新的安全挑戰。

先端的軍民兩用科技,會導入國防現有或新研發的系統,這也是王毓駒認為非常重要的未來趨勢。他指出,無人機技術基於軍事需求增長,再次成為國防領域的焦點,「不管是小型到大型的無人機,最近這 5 到 10 年,都會有非常快速的發展。」

而無人機作為戰略型武器,主要會集中在高速、超音速、智能化以及群體控制等方面的應用。涉及的關鍵技術包含 AI 運算與通訊,特別是衛星通訊;以及感測技術,包括先進的雷達和微縮化雷達等。

這正是創未來的研發重點。

在國內外市場的經營上,王毓駒也如此描述產品開發願景:「公司將擴展無人機反制系統的產能,並持續研發新產品,以滿足台灣的長期防衛需求。」同時,創未來也將逐步增加無人機雷達和相關產品在各國的覆蓋度,深耕無人機防衛和監控的延伸領域。

今年 5 月,創未來剛完成 3,000 萬美元的 A 輪募資,由台杉投資、華威創投共同領投,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工研院子公司)、大亞創投以及合庫創投跟投。王毓駒說明資金用途,將用於大規模提升產品生產流程、產量與品質,並將核心技術用於研發更多新產品。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林莉庭

林莉庭 / 研究員

採訪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旭時報專訪 InsurTech 新創-OneDegree】未來的世界將不再有人「拉保險」?

【旭時報專訪 InsurTech 新創-OneDegree】未來的世界將不再有人「拉保險」?

講到保險,腦中會浮現層層申請程序,怕漏了一關就拿不到索賠的情景。來自香港的保險新創 OneDegree,要用「系統」幫台灣保險公司翻轉印象,顛覆保險業的傳統營運。

2021-08-10 10:06:00

【人物專訪】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美中科技戰下,台灣半導體能否持續領先?

【人物專訪】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美中科技戰下,台灣半導體能否持續領先?

就半導體產業來說,全球化真的已死?「護國神山」台積電在先進晶片製造的領先地位,是否會被英特爾和三星挑戰?台積電海外設廠是否會掏空台灣?今年 3 月,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接受《旭時報》專訪,面對這些重要問題,他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並再三保證最尖端的晶片製造技術,將繼續留在台灣。

2024-03-29 10:30:00

【人物專訪】美國頂尖智庫 ITIF 政策專家伊澤爾:晶片法案不會傷害台灣利益

【人物專訪】美國頂尖智庫 ITIF 政策專家伊澤爾:晶片法案不會傷害台灣利益

2030 年,美國可能缺少 70,000 位半導體工程師,面對龐大的勞動力缺口,美國政府做了什麼?今年 3 月,美國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政策專家伊澤爾接受《旭時報》專訪,他與我們分享了美國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逐步踏上軌道的《晶片法案》還有哪些不足,以及最重要的,美國、台灣及其他盟國該如何應對中國破壞市場機制的半導體補貼政策。

2024-04-02 09:53: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