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旭時報》文章《醫療新創在日本怎麼找錢、找人?東大生創立 INOPASE 解決癲癇、尿失禁問題》中,INOPASE 共同創辦人暨 CTO 王彥博的創業之路,就是從 Japan Biodesign 計畫開始,遇到有熱忱的企業家、醫療業界重要前輩,為其醫療創業之路奠定良好基礎。
Japan Biodesign 的厲害之處在哪?先從歷史起源開始說。
史丹佛大學從 2000 年開始 Biodesign Innovation Fellowship(醫療科技創新創業計畫),成效顯著,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 2015 年 4 月到史丹佛大學演講,看到 Biodesign 的成功經驗,同時有人警示日本的醫療大廠越來越落後,建議安倍一定要發展醫療領域。
很快的,安倍在 2015 年 6 月跟史丹佛大學簽署 MOU,利用中央政府文部科學省的經費補助,選定 3 間日本醫療重點大學 — 大阪大學、東京大學、東北大學,在日本推動 Japan Biodesign 計畫,每年篩選 12 人進到醫院尋找臨床需求,加速日本醫療技術的創新。
在安倍的直接支持下,參與度熱烈。王彥博說:「在日本,只要政府成立計畫,都會叫大企業派人參與,展現支持。對大企業來說,只要政府來敲門了,基本上都會接受。」產、官、學一條線在政府的行動下串連起來,對日本醫療產業參與創新創業風潮的作用深遠。
《旭時報》實際到了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專訪 Japan Biodesign Tokyo 計畫主任、也是史丹佛 Biodesign 計畫的國際導師前田祐二郎(Yujiro Maeda),聊聊他對於日本的醫療新創圈有何想法、觀察及關鍵挑戰。
嚴重弱點:日本醫療新創生態圈不成熟
前田祐二郎有著東京大學醫學系的博士學位,身為牙醫的他身著白袍,人高馬大、氣質穩重,他直言:「東京的生態圈很弱、不成熟,尤其在醫療設備或健康科技上,生態圈相當缺乏。」
這邊說的缺乏,是跟美國矽谷相比。
史丹佛大學位於矽谷中心,矽谷有很多醫療導向的孵化器,生態圈的資源多、連結強,不管是技術人員、工程師、顧問等角色,能把醫療新創支撐起來,「Biodesign 學員在計畫結束後,就能移動到 Triple Ring 這種生醫孵化器,把公司繼續做下去。」
對醫療新創來說,在日本找錢是一大挑戰。前田祐二郎說明:「日本沒有太多專門注重醫療健康產業的創投,無法識別出哪個是好的投資案。」再加上日本企業不太願意花錢在高價的新技術,就算新創想推精良的儀器跟服務,很難找到錢去研發,以致於美國的醫療費用比日本高,但因其有強大的支持系統,醫療新創在美國有更高的成功機會。
這個問題,也符合到王彥博所分享的,因為開發醫療儀器的費用高、不保證研究效果,多數創投止步不敢投,最後是透過醫療資深前輩櫻井公美(Kumi Sakurai)引薦,由她作為讓投資人心安的角色,才順利獲得所需資金。
櫻井公美在醫療第一線的觀察,她同意:「VC 對醫療器材開發並不了解」,醫療器材開發時間很長,包含市場調查、製造 prototype、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申請認證,總共會花費 5-10 年,「當開發時間很長、期間內也不會有收入時,VC 就很難認定是否要做醫療器材的投資。」
相對來說,在美國,新創從一開始提出概念、到最後的產品開發,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孵化器在協助,大企業可協助品牌力、行銷力,跟新創是平等、互補的存在,她也嘆道:「在 5 年前,日本完全沒有這樣的角色,所以我們才想跳出來補這個位置。」
就算美國系統完善,前田祐二郎也直言,多數日本創業家都不太說英文,很難在美國市場找到合適夥伴,「而這也是我希望投身其中,改變日本系統的原因。」前田祐二郎跟櫻井公美最後決定洗手作羹湯,為日本醫療創新貢獻力量。
日本醫療關鍵門戶:Japan Biodesign、Premo Partners
前田祐二郎擔任 Japan Biodesign Tokyo 計畫主任,同時與櫻井公美聯合成立醫療孵化器 Premo Partners,聚集醫療領域的關鍵人脈,模仿矽谷成功經驗,作為鏈結醫療資源的橋樑。前田祐二郎還推出創投單位,由日本大型 VC 出資,專注於種子期新創。
Japan Biodesign Tokyo 旗下有 4 項計畫:
- 跟史丹佛 Biodesign 計畫雷同,讓學員到醫院找需求、在 10 個月內發想出新技術。
- 跟國家合作,由中央政府選拔研究員,他們再協助將其點子化為現實。
- 自己本身選拔研究員,再將其想法商業化。
- 協助日本公司進入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的海外拓展計畫。
因 Japan Biodesign Tokyo 跟史丹佛有合作關係,在矽谷、波士頓有醫療界的專家人脈,對於想走美國市場的新創,他們也能直接引薦給學員。
Premo Partners 為新創孵化器,2019 年創立,專注於醫療器材、健康、衛生保健產業,提供金錢外的支援,包含諮詢、人脈鏈結、市場調查等,櫻井公美指出:「醫療研究員對商業較不熟悉,蠻需要行銷能量及市場觀點。」旗下還有加速器 MedTech Angels,給予種子期新創 6 個月的支援,日本大企業的新事業部門也參與其中。
除外,他們也協助新創的海外交流,在 TJIC(台日產業推動中心)擔任日方協助角色,媒合台、日醫療企業,也協助各國醫療團隊成功落地日本,像協助申請日本醫療證明、擔任其在日本的代理銷售商等。
這邊要特別提到,櫻井公美已經當到美敦力(Medtronic)的主管階級,以職業路線保守的日本人來說,應該會選擇窩在大企業高位、享受打拼成果,為什麼願意自己跳出來擔任孵化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