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以機器人代替外科手術的手,為什麼福岡醫療新創 F.MED 選擇來台做 PoC?

以機器人代替外科手術的手,為什麼福岡醫療新創 F.MED 選擇來台做 PoC?

Jul 08, 2024

F.MED 共同創辦人下村景太(右)、小栗晉(左)。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日本雖醫學研究量能高,但願意創業的人不在多數。醫療新創 F.MED 共同創辦人暨 CEO 下村景太(Keita Shimomura),原在醫療經銷商工作,機緣下看到顯微手術的需求與商機,選擇出來創業。為什麼他願意捨下安穩的企業位置?在福岡政府的支持下,他們選擇來台灣做 PoC 的原因又是什麼?

醫療新創 F.MED 成立於 2021 年,設址於福岡市,為日本九州大學出身的研究團隊,主攻「顯微手術輔助機器人」,協助外科醫生精準完成顯微手術,資本額為 200 萬美元、剛結束 A 輪融資,投資者包含福岡銀行創投(FFG Venture Business Partners)、日本百年醫療批發商 ASTEM、獨立 VC、企業等,計畫在 2026 年初進行 B 輪融資。

今年 7 月,F.MED 將到台灣參加比翼加速器舉辦的 Demo Day,期待來台灣找合作夥伴做 PoC,最終產品預計在 2026 年正式推出。

F.MED 共同創辦人暨 CEO 下村景太(Keita Shimomura)現年 50 歲。通常這個年紀的日本人,除非有到海外讀書,不然口說英文不會太好,訪談也請了日文翻譯從旁協助,然而,下村景太整場都用流利的英文回應。而其外語的應用能力,也反映出他與一般日本人相當不同的人生思維。


F.MED 共同創辦人暨 CEO 下村景太(Keita Shimomura)

創業是為了在退休前「衝一波」

「我無法抗拒開始新事物的誘惑。」下村景太笑說,專業為醫療器材的行銷與業務開發的他,當時在日本領先綜合醫療經銷商 ASTEM 服務,累積 20 多年日本醫材市場經驗。

成功升到經理的他 48 歲,而公司的退休年齡是 58 歲。「我當時就在思考,若我在市場的時間只剩下 10 年,我應該抓緊機會做一些有趣的事,退休後能驕傲回顧的那種。」剛好,他被分派到九州大學研究計畫,以專案管理者角度提供市場回饋,認識到當時的研究人員、現在的合夥人,也就是 F.MED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小栗晉(Susumu Oguri)。

小栗晉是汽車生產設備的系統工程師,在 2013 年加入九州大學的醫療開放創新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Medical Open Innovation),專門研究顯微手術機器人,他跟下村景太在專案一拍即合,也逐漸看到顯微手術(microsurgery)極大的潛在市場。

「我發現有不少患者因為技術緣故,失去更好的治療機會。同時,我也認為此產品的商業化程度非常高。」在跟小栗晉討論後,兩人相信再多研究幾年,必能成功將產品推出、用於臨床手術。於是,這個單純為了論文而開始的學術計畫,轉往商業化角度移動,同於 1974 年出生的兩人走上創業之路。

壯年創業,不擔心失敗嗎?「身為有家庭的男人,當然會擔心創業的高風險,但我蠻樂觀的,希望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同時充實個人生命故事。」他也不諱言:「當然,我當時沒想那麼多,現在遇到很多沒想到的挑戰,但就算失敗了,我也相信能再找到下一份工作。」

言談間似乎能感受到,要讓不喜歡失敗、不喜歡改變的日本人,願意踏出舒適圈、接受挑戰的重點,在於工作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讓患者有更好的手術選擇:顯微手術

顯微手術(microsurgery),依其名,就是在手術時使用高倍率的手術顯微鏡,將視野放大到肉眼無法所見的高精細度,以利醫生執行細微組織的切割和縫合,如微血管、淋巴管、神經的接合,非常考驗醫療團隊的技術。

此種手術多用於身體器官重建,如頭頸部腫瘤切除後重建、乳房切除後重建、頸部食道重建等。下村景太舉例,經過癌症治療的患者,淋巴系統受損無法流動,堆積在身體某部位,導致該部位腫脹,雖可使用按摩、穿戴彈性衣的方式舒緩,但若要徹底根除問題,就需要做「超顯微淋巴靜脈吻合術」來治療。

此手術是將患者的淋巴管分離,並與鄰近的小靜脈接合,重新建立淋巴液回流的替代道路,改善肢體腫脹問題,優勢在於傷口小、不疼痛、術後恢復時間快。

說來容易,但淋巴管的直徑僅有 0.5 或 0.3 毫米,要做到導管的縫合、打結和連接不容易,並非所有外科醫生都有能力,「就像大家在穿針引線時手會稍微顫抖,這是正常的,人類有生理限制,外科醫生亦然,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練就手不抖的功夫,但並非所有醫生都能學成。」

人類無法的,就讓機器來幫忙。F.MED 開發顯微手術輔助機器人,讓外科醫生透過控制器操作機器人、機器人再將醫生的動作複製到實際病患身上,去除掉人類手抖問題,同時帶來顯微手術的優異成效。

簡單來說,手術還是醫生在執行,只是用機器人讓手術更穩定,可說是賦能外科醫生,人與機器共好的概念,下村景太相信,只要有更多醫生有能力做顯微手術,就能拯救更多病人,「很多病患連有顯微手術的選擇都不知道。」

跟市面上競品的差異?

大眾較廣為人知的「達文西手臂手術」系統,也是醫生透過操控台去控制機械手臂,以進行手術,可消弭醫生的手部顫抖、增加穩定度。F.MED 跟其差異為何?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海外醫療新創進入日本的指路人:Premo Partners、Japan Biodesign 專訪

海外醫療新創進入日本的指路人:Premo Partners、Japan Biodesign 專訪

日本的醫療圈子外人難以進入,連當地人也不好進去。Japan Biodesign Tokyo 計畫主任前田祐二郎(Yujiro Maeda)、Premo Partner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櫻井公美(Kumi Sakurai),意識到日本發展醫療創新的急迫,也看到日本醫療新創缺乏支持的困境,決意投入新創發展,讓日本培植更多醫療界創業家。

2024-07-03 09:30:00

從東大實驗室到國際市場:INOPASE 如何以台、日合作創新醫療新局

從東大實驗室到國際市場:INOPASE 如何以台、日合作創新醫療新局

醫療跟社會福祉息息相關,但該領域的創新,在起步就需大筆資金,也不保證有效,多數研究員多窩在學術高塔。王彥博參與史丹佛大學起源的 Japan Biodesign 計畫,開發日本第一件植入式醫療設備,取得頂尖創投 Incubate Funds 資金。他是如何做到的?海外新創落地日本該注意什麼?

2024-06-26 09:30:00

JR 東日本最大規模開發案,海外新創前進日本的最佳途徑

JR 東日本最大規模開發案,海外新創前進日本的最佳途徑

做創新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多方配合,但資源整合不易。日本最大鐵路公司 JR 東日本,似乎嗅到這麼一點商機,利用交通網絡優勢,在東京打造大規模新創實驗寶地,不僅鋪好鐵路,更直接鋪好海外新創進入日本的入門紅毯。

2024-06-19 16:48: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