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發生了一場可以稱之為「對改革者習近平 (Xi Jinping) 的反抗行動」,這場行動雖沒有到公開進行的激烈程度,但還是給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他的派系帶來了挫折。
根據《日經亞洲》剛出爐的一篇分析,這場高度不尋常的政治戲碼,在 7 月 15 日至 18 日北京中國共產黨第 20 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演出。當國際社會正關注習近平的中長期經濟政策時,事實上中國國內的政治焦點卻集中在另一件事上:1980 年代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改革開放」政策,到底是誰推動的?
更具體地說,焦點在於習近平和他已經過世多年的父親、曾任中共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勳 (Xi Zhongxun),在鄧小平 (Deng Xiaoping) 的「改革開放」政策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事情從新華社 (Xinhua News Agency) 7 月 15 日一篇題為「改革者習近平」的長篇評論文章開始。新華社是中共對外宣布政策的主要官媒,每次三中全會開幕,新華社都會有搭配的評論文章,作為黨內、外了解當屆全會主政者思維的重要資料來源。
不出意外的,這篇文章稱讚習近平是一位傑出的改革者,以加強習近平在大會中的權威。然而,根據中共內部人士的消息,這篇文章發布後立即遭到中共內部非習派系的政治攻擊。黨內一些人認為,這篇文章奇怪且事實不正確,還有些人表示這不符合官方的黨史,並強烈質疑誰批准了它的發表。
經歷這一連串事件的人告訴《日經亞洲》的資深評論作家說,這種反彈就像意外的海嘯一樣爆發。退休的黨內老同志,以及「紅二代」革命時期黨領導人的子女,是最激烈的批評者。這場風波無法壓制,愈演愈烈,結果黨內許多人利用這個機會,宣洩對中國嚴峻經濟形勢的不滿。
改寫歷史,把鄧小平代換為習近平
根據了解,這篇文章集中在分析習近平統治下的「改革」歷史,刻意淡化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歷史和成果。文章還部分地將「改革」和「改革開放」這兩個術語交替使用,故意在讀者中造成混淆。
受到最激烈批判的,是文章中描述, 1970 年代的習家追求改革的做法是一個「家庭傳統」。新華社這篇文章說,1978 年當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被派往中國南方,在廣東省主導政治,並在深圳和其他地方建立了經濟特區。文章還提到,1978 年,還在清華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 念書的年輕習近平受父親委託,前往中國東部安徽省,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田野調查。文章說,年輕的習近平在安徽作了大量筆記,並保存了超過 40 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稱為合同責任制,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時,第一波農業改革的重要措施,透過激勵農民參與生產的半私有化制度。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國農村百廢待舉,合同責任制允許農戶在完成共產計畫生產配額後,可以自由出售剩餘的產品。新華社文章試圖表達一種歷史印象,即習仲勳和他的兒子,而不是鄧小平,領導了中國的改革運動,原因是父親在南方的工作和兒子在安徽的筆記。然而,實際上,推動安徽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是萬里 (Wan Li)。萬里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後來擔任副總理,然後成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在中國經濟嚴重衰退,地方政府瀕臨破產的嚴重壓力下,很多北京的政策精英對習近平當前的經濟政策非常不滿,認為習近平正在大開倒車,把鄧小平開始的經濟成就推向毀滅。在這樣的氣氛下,很多黨內老同志覺得,習近平正在將鄧小平的偉大成就歸功於自己。文章對習近平作為傑出「改革者」的描述,也成為這場對習近平不滿爆發的具體理由。雖然鄧小平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但新華社強調現在的這個角色已經是習近平,而不是鄧小平。
新華社直屬國務院管理,國務院屬於中國中央政府,由共產黨宣傳部監督。此外,任何像這篇評論這樣的重要文章,都不能在未獲得中辦批准的情況下發表,中辦在北京中南海地區負責處理文書工作,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的辦公室都在那裡。習近平的司馬昭之心,為原本應該討論經濟政策的三中全會,完全失了焦。
這場微政變,掩蓋更重要的長期經濟政策決策
政治分析師認為,當反彈出現時,習近平應該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別無選擇,只能有效地命令有關部門完全撤回這篇文章。它沒有在黨報《人民日報》的印刷版中刊登,並在第三次全會的最後一天之前完全從中國互聯網上消失了。簡單來說,「改革者習近平」的大內宣被推翻了。
可以想像,在「改革者習近平」下台之後,第三次全會的氣氛會是怎樣的。學者們認為,評論引發的嚴峻政治氣候,可能讓任何有意義的決策或人事變動變得困難。
《日經亞洲》的中國政治資深評論員中澤克二 (Katsuji Nakazawa) 認為,新華社文章的突然消失,在中共共產黨宣傳部的治理模式下,是非常反常的事件。這場災難,或許是習近平親信的判斷失誤,他們計算錯誤,忽略今年在中共黨史上的意義:今年是鄧小平誕辰 120 周年。鄧小平的生日是 8 月 22 日,正好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後的政治敏感時刻。北戴河會議每年在河北省同名的海濱度假勝地舉行,黨領導人和退休的元老,會齊聚在那裡非正式地討論重要問題。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成員裡,一篇試圖把鄧小平的偉大代換為習近平的官宣文章,變成炸開北京政治高層不滿的引信。
十年前,習近平剛接班沒多久,在那年的北戴河會議後不久,主持紀念鄧小平誕辰 110 周年的活動。2014 年,黨內耆老在北戴河會議上,集中討論習近平的激烈反腐運動。當時,他們就已經表達對習近平作法的強烈不滿,即使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 (Jiang Zemin) 也不例外,因為,這些耆老的前部下,和與他們親近的軍官,都是習近平反腐改革瞄準的對象。當時,習近平只是對他們的不滿視而不見,他依舊穩步鞏固自己的權力。最終,老人們別無選擇,只能宣誓與習近平團結一致。
那麼,今年北戴河會議的情緒如何呢?儘管 8 月即將結束,會議內容仍然是秘密。甚至謠傳,習近平根本沒到這個海濱度假勝地參加會議。北京政治圈的消息封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格。在會議缺乏準確資訊的情況下,加上習近平一直未在公眾面前出現,各種有關習近平的謠言,從 7 月底到 8 月中旬四處流傳。
在混亂之中,一個確定的事實浮現,那就是新華社評論文章的消失。中國的政治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局勢正在發展。較不確定的是,這一事件是否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引發另一場幕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