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俄戰爭膠著不下的時刻,白宮曾經希望緩和的一場衝突,已經從「過度」變成了失控。中東戰爭,美國作為以色列的堅定盟友,面對以色列以復仇為優先的戰爭選擇,是如何失去主導地位?
九月中旬,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官員齊聚紐約,參加一年一度的聯合國大會。 9 月 27 日,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演說的第二天登台闡述以色列的立場,內容強硬且充滿警告意味。
他警告伊朗不要攻擊以色列,因為以色列有能力「觸及中東的任何地方」。他批評聯合國過度針對以色列,讓國際組織變成「反猶主義的溫床」。儘管各國領導人呼籲停火,但只要哈馬斯不放下武器並釋放所有人質,以色列將繼續戰鬥,直到獲得「完全勝利」,其中包含真主黨必須從黎巴嫩的政治舞台消失,哈瑪斯必須從加薩的統治者角色下台,他最後以「我們會贏,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作為演講的結尾。
許多外交官在納坦雅胡上台時選擇集體離場,以抗議以色列在加薩和黎巴嫩的軍事行動。而自納坦雅胡發表演說的同時,以色列戰機升空轟炸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部郊區,超過 80 頓的炸藥深入地下建築,殺死真主黨長期領袖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這次的攻擊,納坦雅胡並沒有提前通知美國總統拜登。
不談判、不退讓,瘋狂且嗜血的復仇者
如今聯合國大會結束不到一週,伊朗已經對以色列發射 200 枚導彈,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已經進入黎巴嫩南部。國際社會正在密切注意,衝突可能會加劇多少,以及美國軍隊是否會更直接地介入。
拜登在 10 月 2 日表示,他不會支持以色列攻擊伊朗的核武設施,以報復飛彈襲擊,但是和 G7(包含法國、加拿大、日本、英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國家領導人都同意,以色列有權對伊朗的攻擊做出回應。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軍事分析家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很難對深埋在地下的伊朗核設施造成重大破壞。
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很尷尬的時刻。以色列長期獲得美國的援助,在中東情勢中作為美國的代理人,這次卻不太甩美國和西方國家,事實上,從今年 4 月開始,美國在控制戰事擴大的作為上,就顯的缺乏力量。4 月 1 日,拜登(Joe Biden)面臨關鍵時刻,因為以色列準備在加薩的拉法(Rafah)發動軍事行動。以色列對加薩北部哈馬斯武裝分子的攻勢,已經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如果再發生另一場高傷亡的行動,美國勢必會受到國際壓力。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回顧整理,那天早上,以色列駐美大使邁克爾·赫爾佐格(Michael Herzog)帶來一個令白宮震驚的消息:以色列戰機襲擊位於敘利亞大馬士革(Damascus)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an's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數小時後,赫爾佐格又報告了另一事件:以色列無人機誤擊了一個由世界中央廚房(World Central Kitchen, WCK)在加薩運營的車隊,導致多名在當地援助飢餓平民的工作者和司機喪生。
對於以色列屢次警告卻未能保護平民和援助工作者,拜登當時做出「憤怒」的表示,但是,在遵守保護平民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國際準則上,以色列表現出消極的態度。拜登多次表示想要避免戰事擴大,但卻無法對瘋狂的以色列鷹派政府作出有效的控制。
面對不斷升級的危機,拜登發現自己難以有效影響事態發展。中東專家瓦利·納斯爾(Vali Nasr)指出,儘管需要管理這個地區的惡勢力,美國卻無法實現其目標。外交努力似乎不足以增強美國作為一個能夠塑造事件的力量的全球形象。「儘管進行了各種外交活動,它是否真的帶來影響,增強了我們(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納斯爾說,「過去的一年的情況,顯示答案是否定的。」
花了多年推動的,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努力,以及其他戰略目標,如今全部受挫。
拜登政府是如何一路失去對以色列的掌控的?
- 2023 年 10 月 7 日大屠殺以前:
拜登積極推進中東穩定,深化美國與中東國家關係。在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在美國調解下簽署《亞伯拉罕協議》三年後,2023 年 9 月底,華盛頓正在瘋狂推動多方談判,以達成中東所有協議之母的協議能順利簽訂:實現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將建立外交關係。
對拜登政府來說,美國在中東的兩個主要盟友之間達成的協議將是一場勝利。如果中東軍事最強大的國家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之間建立友誼,將可以穩定這個數十年來一直是華盛頓戰略利益焦點的地區,並釋放美國吃緊的軍事資源,讓美軍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外交政策中的兩大開放戰線上:與中國的競爭亞太地區、以及烏克蘭的俄羅斯戰線。
推動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建交的同時,拜登同時正在推動一條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的波斯灣延伸到歐洲之間的貿易走廊計劃,最為促進中東經濟發展,並增強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的搭配性作法。這條由美國主導的貿易路線若能推動,也能同時抑制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影嚮力。
- 2023 年 10 月 7 日大屠殺以後:
原本如火如荼的談判和協議,因為哈瑪斯的突襲和真主黨的空襲,以色列 1,200 人的傷亡,讓反對和沙烏地阿拉伯建交的右派勢力抬頭,所有外交談判全部只剩一個議題:以色列需要冷靜並克制他們的報復性戰火,避免戰事擴大。
納坦雅胡等右派領袖,在這時已經從美國努力打造的談判桌上離開,換上以仇恨堆積的武裝姿態,他公開拒絕美國在加薩和現在的黎巴嫩停火的請求和建議,並指責拜登在武器運輸方面進展緩慢,沒有達成盟友義務。
熟悉加薩人質釋放談判的美國和外國官員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說,那坦雅胡和哈馬斯一再在人質釋放的談判最後一刻,提出新的要求來破壞協議。此外,在美國對國際社會保證安全下,沒有事先通知美國,對加薩、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朗發動了襲擊。
- 2023 年 10月 18 日以後:
在 10 月 8 日真主黨和以色列在黎巴嫩邊境互相發射飛彈後,美國當時的確成功的說服納坦雅胡不要在北部開闢第二戰線,同時開始在南部加薩地區處理人道危機問題。
以色列封鎖加薩 141 平方英里領土的所有出入境點,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發誓,在哈馬斯被消滅之前,「沒有電力、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燃料」。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和國務卿布林肯(Blinken)先後到特拉維夫,要求以色列開放人道主義進入。但一位官員說,當時納坦雅胡回覆,「我這裡的政治不允許我這樣做,他們連一顆阿斯匹靈都不希望放進加薩,他們想要復仇。」經過一夜的談判,最終以色列似乎妥協了,10 月 18 日,拜登的空軍一號降落在特拉維夫,納坦雅胡在停機坪等待,然後向前擁抱拜登。
兩人擁抱的照片,很快就成為拜登無論如何支持以色列的象徵。在回國後的橢圓形辦公室演講中,拜登將美國對以色列和烏克蘭的支持聯繫在一起,表示他將向國會提交針對兩國的一攬子大規模軍事援助。
但是,拜登訪問一週後,只有 20 輛援助卡車進入加薩,一名匿名的當地官員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壓力,以色列甚至不會允許最少量的人道援助流入加薩。」隨後,以色列發動地面攻擊,更多加薩地區的平民死傷。
- 2024 年 1 月以後:
拜登和納坦雅胡之間數週的頻繁通話,逐漸放緩。巴勒斯坦死亡人數飆升,援助組織警告可能發生飢荒;以色列面臨在加薩「狂轟亂炸」而失去國際支持。
在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否決了要求立即停火的決議,理由是這些決議忽略了對哈馬斯的譴責。同時,2 月 11 日拜登在和納坦雅胡通話後告訴記者,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超出了極限」,據報道當時死亡人數已達 28,000 人。
納坦雅胡同時拒絕美國提出的「暫停戰鬥六週以釋放人質和發放物資」建議,納坦雅胡誓言會一直繼續下去,直至「取得全面勝利」。他對加薩平民的困境表示不感興趣,他認為其中許多人即使不是哈馬斯成員,也與他們有勾結。
拜登後來命令美軍對加薩空投美國援助,並在地中海建造一個通往加薩的碼頭。部分空投援助物資落入海中,無人機捕捉到了絕望的人們在海灘上爭奪即食軍餐的情景。而碼頭則因波濤洶湧的大海而被拆除和重新安裝了數次,總共只運行了 20 天,就被永久拆除了。
美國的武器轉讓基本上並沒有減弱,一直到春天,拜登無預警停止運送 2,000 磅的炸彈武器,拜登沒有發表任何聲明,以此作為美國不會容忍在拉法使用這些炸彈的信號。
- 2024 年 4 月以後:
以色列對加薩的襲擊,拉法突然變得擁擠不堪,超過一百萬來自北方的難民,其中許多人被困在海灘和埃及邊境的骯髒營地裡,無處可去。以色列向美國表示,他們必須「完成摧毀哈馬斯的工作」,因此入侵拉法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但美國認為,全面的拉法攻勢不值得付出平民生命和國際譴責的潛在代價,而且,以色列不可能持續控制這個地方,最終只是留下更多憤怒和貧困的民眾。此外,哈馬斯在加薩的隧道網絡,比戰爭開始時估計的要廣泛和複雜得多,一位資深外交官稱其為「隧道中的巴黎地鐵」。
最困難的是,襲擊拉法同時不傷害難民,就需要完整的疏散計畫。以色列沒有這個計畫,在入侵拉法後,這些難民無處可去,有些在空襲中死亡,有些則流離失所、爭取每一天的存活。
在進攻拉法前,以色列和美國正在準備伊朗對 4 月 1 日大馬士革襲擊,造成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的死亡做出反應。4 月 13 日,拜登和他的團隊即時監控到有 300 多枚伊朗飛彈和無人機飛向以色列,幾乎全部在到達目標之前,就被以色列防空系統和美國飛機和艦艇擊落。這是伊朗打破 75 年的禁忌,第一次沒有透過代理人,直接攻擊以色列。
拜登打電話給納坦雅胡,希望以色列在伊朗的攻擊被阻擋後,能接受暫時停火的協議。但以色列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伊朗襲擊六天后,以色列國防軍襲擊了伊朗中部的軍事地點。然後,在 7 月的最後一天,以色列對貝魯特郊區的一次襲擊,殺死了真主黨特工、納斯魯拉的高級副手福阿德·舒克 (Fuad Shukr)。幾個小時後,哈馬斯政治領袖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eh)被安置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賓館的炸彈暗殺。
從去年 10 月至今,拜登的政策方向其實很明顯:如果以色列面臨可能壓倒其防禦的外部攻擊,美國將幫助擊退它。而以色列也完全掌握拜登政府的態度,對對手進行嚴厲打擊,因為他們知道美國作為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將在軍事和外交上支持它。
拜登退出大選後的跛腳鴨身份,可能也讓納坦雅胡和以色列鷹派認為,川普如果當選,那麼以色列只會得到來自美國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 2024 年 8 月以後:
美軍開始將船隻和飛機部署在距離以色列更近的地方,同時開始一輪外交戰。包含伊拉克、約旦、埃及等阿拉伯盟友都被要求跟伊朗接觸,提出美國可能會介入的警告。另一面則警告以色列,美國的支持不會延伸到不必要的攻擊行動。
同一時間,以色列正在規劃對真主黨的行動。在以色列愈來愈吃緊的財政窘境下,美國警告以色列不應該做負擔不起的不負責任行為,然而,所有的談判都陷入僵局。
8 月27 日,火箭襲擊導致戈蘭高地(以色列在1967 年戰爭期間佔領的敘利亞和黎巴嫩之間的一小片土地),導致足球場上踢球的 12 名年輕人喪生,納坦雅胡誓言真主黨將「付出沉重代價」。
9 月 17 日,真主黨使用的電子尋呼機同時爆炸,造成黎巴嫩各地十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這似乎是以色列前所未有的破壞性攻擊。第二天,數百台真主黨對講機爆炸,造成更多人死亡。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以色列在黎巴嫩各地發動了數百次空襲,目標是真主黨指揮官,但同時也殺死了許多黎巴嫩平民。當真主黨用自己的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時,包括向特拉維夫發射有史以來第一枚彈道飛彈,伊朗表示不會容忍以色列的攻擊。
接著,就是聯合國大會和之後的全面失控了。如今,以色列已經進入黎巴嫩南部,而伊朗也向以色列發動直接攻擊。
美國的國際地位,在中東地區的盟友關係,已經出現永久性的影響。美以關係惡化、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建交遙遙無期,即使拜登的中東貿易走廊還有機會成形,影響力也必然有限。更糟的是,美軍在全球輻射軍力的壓力,完全沒有獲得緩解,反而加劇。
對孤立主義勢力抬頭的美國社會而言,這樣的結果,不只對美國霸權持續愈來愈不利,對於美國領導的國際關係盟友圈而言,也是一個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