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出國的林詹梃,其在澳洲從事農作工作的哥哥打算前往印尼開餐廳,意外發現當地養殖業有發展機會,又考量到台灣地理位置近,便返台與兄弟們一起創業,成立香草野園。
- 「我們的目的是讓園內充滿生物多樣性,創造生物、昆蟲、植物共存」林詹梃笑稱,香草二字,讓人誤以為是種香草的。但大家來到這裡,發現這是一個農、林、漁、牧共存之處。
- 由於食安問題嚴重,他們打算進入無毒水產、無毒養殖,與有農業經驗的大哥兵分二路,林詹梃與二哥在南部學習養殖。
- 次級品丟棄可惜,於是他們養雞、養豬來處理農業廢棄品,將次級品蔬菜作為雞飼料,以自然農法來解眼前的問題,達成友善循環,更自此跨足畜牧業。
設置合作社 團結共創友善環境
香草野園位於中寮島,大溪河階地形的土質適合種植韭菜,然而「種韭菜是否一定要用農藥?」三兄弟思考良久,決定蓋溫室,將自家農地區隔開來,方能繼續秉持有機的核心理念。
- 「我們要跟農民溝通,為什麼他們需要農藥?」林詹梃說,農夫為維持產能、讓作物美觀,堅持噴灑。於是他們做實驗,以階段式的噴灑方式,協助將農藥使用量減少近 80 % ,僅需 20 % 就能維持產能,對環境有很大幫助。
- 有了共同理念,就能號召同業,整合50個農場成立「野農生產合作社」,聯合供應蔬菜,供貨標準是天然「有機」。與在地農友達到共同運銷,節省運輸與包裝成本,一起做品牌。
- 後來,又因緣際會與米其林餐廳主廚交流,看見截然不同的角度。「農夫眼中的作物,是廚師眼中的食材,這可難倒了!」例如廚師為擺盤,要求特定公分數的葉子,甚至希望擺上螞蟻!雖然米其林餐廳雖然訂購菜量不多,卻是打開知名度的關鍵,他們因此參加媒合會,認識全聯、家樂福,以及藥膳空廚,進而有機會服務大眾蔬菜。
未來會如何?
一次米其林主廚與農夫的派對,主廚說:「用一個卡式爐跟一台家用烤箱,你想要我變什麼東西出來?」這樣的交流讓林詹梃延伸出新 idea ,規劃更多適合親子同樂的體驗活動,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生產型的農場如何生產農作物。
- 不過由於氣候變遷,天氣炎熱,團隊不得不往高海拔的地區移動,將基地從海拔 70 公尺,移動到約海拔 700 公尺,甚至 1000 公尺。
- 此外,人口老化更是致命傷,平均年齡70歲的農夫遇上傳承與耕作問題。目前團隊內的本國籍青年大概是 6 個左右,但是流動率高。林詹梃頭疼的說:「很多對農業有熱忱的青年,試做半天以後就不見了。」
- 未來,他們趨向於改變現在的消費模式,期盼大家能接受新鮮的農產品直接進到超市貨架上,減少環節,大幅減少農產品的浪費。 究竟他如何整合農、林、漁、牧,讓香草野園成為友善的生產型農場?讓我們透過「香草野園」共同創辦人林詹梃進一步分享他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