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2015 年牛津經濟研究院一份全球人才流動研究預測,讓台灣社會,尤其是跟人才政策有關的政府部門單位,相當困窘。這份研究說, 「 2021 年台灣將會是全球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來到 2022 年的現在,2021 年的台灣人才市場,受到兩起預料之外的歷史性事件影響,反而對國內外人才都出現短期吸引力。
- 2018 年由前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第一波中美貿易大戰,翻轉了這個預言;躲避中美斷鏈衝擊,台商陸續將資金、產線與人才遷回台灣。根據國發會統計,為協助台商返台行政院所推出的「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截至110年12月底止,總計吸引254家台商投資約新臺幣10,384億元。
- 2020 年從中國武漢開始的世紀全球大流行病 COVID-19, 促成了第二波翻轉預言的力量。首先,國人出國工作明顯減少,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疫情開始後,2020 年赴海外工作的國人數較 2019 年減少了 32.2 %,同時,內政部移民署的資料也顯示,2020 年約有近 26 萬的國人回台工作。
- 其次,不少國際人才想到疫情相對和緩的台灣避難。國發會為招攬海外人才在 2018 年上路的「就業金卡」政策,成了這些國際「避疫人才」轉戰台灣的重要管道;「就業金卡」在疫情爆發後申請和核發數量暴增,統計至 2021 年 12 月底已累計發放近 4000 張,較 2019 年高出四倍,吸引許多矽谷人回流,如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等。(國發會)
但是,對台灣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波短期吸引力,要如何翻轉為長期留才引擎?
台灣能「留住人才」嗎?
各國吸引國際人才的重要原因,不外乎薪資待遇較佳,例如 2019 前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型國家,雖然疫情促使了一波海歸潮,但多數回台的人們都只是為了「短期避疫」,「向錢看」依舊是疫後時代的去留關鍵。
- 人才流失的類型,打破以往都集中於科技業的印象,以台灣目前世界級的科技實力,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人才回流」確實正在發生,科技業不再是低薪主要威脅的對象,那些比不上他國的產業,才是我們該擔心的,若不解決低薪問題,人一旦出走了,要回來的可能可說是微乎其微。(詳見文末國家政策基金會 林祖嘉訪談)
- 教師是人才缺口的其中一環,廣設大學造成的「學歷貶值」,加上「少子化」雪上加霜,教師資源供過於求,其中以赴無語言隔閡的中國為主。
- 金融是另一個台灣極具前瞻性,卻也面臨人才嚴重流失的產業。台灣的金融行業仍比不上香港、新加玻等金融中心,高薪挖角的案例層出不窮。
在全球飽受疫情肆虐的 2021 年,台灣 GDP 成長率卻超過 6 %,是近十年來的最高峰,經濟成長亮眼,為何低薪依舊?
- 台灣從 1997 年至 2007 年從未調整過薪資漲幅,即使政府現今每年都在上修最低薪資,但這 9 年的空窗期,使「低薪」問題變得難以解決,追也追不上國際。(焦點事件)
- 過去30 年來,經濟上的效益多落入股東及企業主的口袋,勞工並沒有雨露均霑,「財富差距」越來越大,累積至今有錢人持續炒股、炒房,藍灰領階級的勞工仍舊靠低薪過生活。(詳見文末 104 資深副總經理 鍾文雄訪談)
- 即使履歷、經驗豐富,但企業請得起嗎?台商西進造成台灣中產階級空洞化、薪資凍漲,部分回流的人才得面臨,「高成低就、缺乏發揮的舞台」以及「薪資跟不上實力」的窘境。
- 要快速解決低薪問題,產業必須提升競爭力,創新創業是各國維持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台灣的創新創業卻遭遇後天失調的窘境。
未來會如何?
全球局勢順水推舟的給予了台灣一個「留才」助攻,國內各產業人力需求激增,科技、金融、教育等行業,都獲得了人才回流再生的機會。
- 因台灣防疫有成,在出口以及生產的指數升高,也因為行政院推動的「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使傳產的需求激增。甚至在勞動部 2022 年一月底的人力需求調查指出,製造業的需求量較於 2021 年 10 月高出了 3.3 萬人,其中又以電子業、金屬製品製造、機械設備為主。(詳見文末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呂正華訪談)
- 疫情之下,經濟靠電商市場求得一線生機,許多中小企業也迫於現況紛紛轉戰,不論貿易、拓銷都有賴數位轉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長王錫福表示:「未來5年內,對於電商人才的缺口大約是15萬到20萬人。」(ETtoday財經雲)然而,人才市場的發展仍有很多挑戰。
人才外流最應該先著手解決的是什麼部分?為何台灣起薪低,房價高?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