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data.title%>

專題Features <%:data.title%>

<%:~nl2br(data.summary)%>

<%:data.subtitle%>

<%:data.subtitle%>

#<%:prop.issu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prop.title%>
<%props prop.kols%>
<%:prop.realname%>
<%/props%>
<%if prop.column_id != 0 %> <%/if%> <%if prop.topic_id != 0 %> <%/if%>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新創如何在數位轉型浪潮下,注入活水?

ISSUE #046

新創如何在數位轉型浪潮下,注入活水?

May 27, 2022

新創企業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對市場敏銳的觀察,走在產業趨勢的最前端。多數的新創營運,以數位思維出發,甚至以提供數位工具為服務。如此一來,新創仍有數位轉型的需求嗎?還是其實新創就是數位轉型本身?

#面對數位轉型浪潮,新創扮演什麼角色?#不僅是供給方也是需求方#可能用低成本數位化嗎?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 Pexel

questionquestion

新創企業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對市場敏銳的觀察,走在產業趨勢的最前端。多數的新創營運,以數位思維出發,甚至以提供數位工具為服務。如此一來,新創仍有數位轉型的需求嗎?還是其實新創就是數位轉型本身?

此次與談人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發生什麼事?

隨著數位化的普及,產業迎來了更多發展的空間,再加上疫情的推波助瀾,許多實體通路被迫線上化。在後疫時代,「數位」儼然已成為驅動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 根據勤業眾信研究指出,企業的數位化程度每提高 1%,其生產力就可增加 0.7%。可見,數位轉型不再只是一種商業「選擇」,而是大、中、小企業都「必然」面對的課題。


新創有數位轉型的需求嗎?

新創對市場敏銳高、能彈性應變、思維新穎,並為產業提供跨領域的創新服務,如:人工智慧應用、智慧健康醫療、金融科技、電商、區塊鏈等等。也因應能快速掌握趨勢變化,新創使用數位工具的比例較高。那麼新創公司還有數位轉型的需求嗎?

  • 時代變遷的速度,總趕不上科技進化的腳步,即便是提供數位工具、輔導企業轉型的資訊服務業者,也有數位轉型的需求。因應市場需求不斷的變動,以及服務的產業非常多元,資訊服務業者必須能做出敏捷的調整,讓數位轉型結合最新的「產業知識」。(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很多新創所提供的數位服務是與時俱進的,其中定期訓練員工對數位技能的掌握度,以及提升對數位資訊的了解,也是數位轉型必經的部份。
    • 雖然相對高資本的企業,新創亦屬小而美,但利用數位轉型搭配新創的新穎創意,有機會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降低成本、讓流程更有效率,最終達到提高與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力。
  • 新創企業是一個不斷摸索與嘗試的過程,因此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轉型,如台灣軟體新創獨角獸《玩美移動》,為解決母公司《訊連》所推出的圖像編輯軟體,難以在手機、平板上找到機會,便透過 AR 擴增實境、AI 人工智慧的照相技術等,打造全新的商業領域,成功聚焦在美妝和時尚領域。(詳見文末 TA台灣創速執行合夥人顧及然訪談)


數位轉型只能高成本投入嗎?

新創有著無限的創意,但資金不足往往是共同難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 比起高成本投入,對於中小企業及新創公司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更是成功的關鍵,如原本利用 AI 分析影音內容廣告的《Viscovery》,在發現影像市場的成本過高後,將合作對象改鎖定為中小型零售業,以相同的技術背景,轉為提供 AI 影像辨識結帳,以量取勝、頻繁接案,最終成功切入零售業,協助提升結帳效率與購物體驗。(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數位轉型包含了許多面向,培養數位人才的及改變為數位 mindset ,才是最耗時耗力的。相對而言,數位工具的使用較於簡單,可做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詳見文末 勤業新創事業服務團隊負責人張鼎聲訪談)
  • 市場上有成千上萬種工具,但絕不是所有工具都能解決問題。企業對「數據技術」的投資,可視為是踏入數位化的起點,幫助領導者更了解市場趨勢、分析客戶期望,明確知道公司方向後,才能選擇對的工具,進而從小的痛點改善起。(Forbes


未來會如何?

新創不見得是產業的巨頭,但絕對是創新的先鋒。有許多創新產品及產業顧問服務多來自新創公司,因此新創公司不僅是數位轉型的需求方,更兼具著供給方的角色,其本身也可能是帶動數位轉型的領頭羊。

  • 對於新創來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與其改善自己的弱點,不如強化自己的優點,而弱點則尋求合作對象來補足,未來會以「打群架」為趨勢,由大企業提供「資源」給予機會、小企業提供「技術」帶動轉型,以互助的方式發揮 1+1>2 的力量。
  • 研華近年積極啟動轉型並與新創合作,策略投資處投資代表—劉蔚廷表示:「與共創夥伴的合作上,不僅由研華協助提供資源,新創企業雖然規模較小,但在營運調整彈性,及市場第一線變化敏感度,都相對更高。」雙方各司其職,互補專長放大各自的優勢,共同開拓產業新道路。(中時
  • 數位轉型也是促使台灣企業搭建與國際之間的交流管道。在 5 月 24-27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舉辦的亞洲指標新創平台 InnoVEX,吸引全球新創團隊來台尋找商機。同時間舉辦的「InnoVEX 2022  論壇」,邀集海內外產業與學術界專家,現場發表 5G、AI、電動車及運動科技等最新趨勢。
  • 在 InnoVEX 2022 系列論壇中,由《旭時報》承辦的「串連 ESG 與數位轉型」論壇,深入探討如何重新定位台灣,成為全球創新產業供應鏈的關鍵樞紐,加速 ESG 轉型Anchor Taiwan 創辦人邱懷萱在《旭時報》分享,遠東新世紀與美國新創 LanzaTech 合作研發「碳廢氣布」,導入碳捕捉技術抓住廢氣,並回收再製,結合數位化,推動碳排僅次於石化業的紡織業擁抱 ESG,不僅讓美國新創成功與亞洲市場接軌, 也使台灣企業有機會與 Zara、Lululemon 等等國際服飾品牌合作。(Greenbiz
  • 數位轉型不僅是帶動產業升級,更進一步實現智慧城市。在論壇中,威摩科技(WeMo Scooter)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昕霈分享,WeMo 不僅提供共享機車服務,更進階提供「WeMo Nexus 交通解決方案」,以物聯網應用科技,將企業、交通運輸公司等整合在以 ESG 為核心的生態系統,有效增加企業利潤與效能。同時透過蒐集城市的龐大環境數據與智慧分析,打造如移動式空氣品質預測平台等應用,實現智慧城市。

新創怎麼帶著有別於傳統企業的創新精神,讓做出更獨樹一幟的數位轉型?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

深度對談

question
新創的特質為創新思維、彈性,那麼還有數位轉型的必要性嗎?通常是哪個產業的新創會有此需求?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數位轉型的需求是永不間斷且與時俱進的。首先,數位轉型是全球趨勢,再加上疫情的衝擊,以出口為主的台灣近乎任何產業都有這樣的需求。第二、對「小而美」的新創來說,盡量降低成本是很重要的,雖然無法用高資本與大企業做競爭,但可透過對市場敏銳的觀察,用數位轉型來改變商業模式以降低成本,並配合市場的需求作敏捷的調整。

舉例來說,製造業的新創會希望透過數位工具,優化客戶開發系統、加速內部流程管理的效率等,這些技術上需要持續精進之處,對於技術型新創是一個投入的機會點。且即使是本來就提供數位技術的資服新創,都仍一直在面臨轉型的需求,他們的挑戰不在於熟悉數位工具的使用,而是了解服務對象的 domain know-how(產業知識),利用數位工具結合 domain know-how,正是資服新創數位轉型的重點,由此也可說明並不是只要引進數位工具做到數位化就是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產業的特性,且數位工具推陳出新的速度極快,員工訓練和組織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轉型部分。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我認為新創需要轉型的需求及可能性較小,新創的定義大多是立足在提供新類型的服務或技術,以台灣目前來說我們稱之的新創企業大部分都於近 10 年內成立,最久也不會超過 15 年,也因此數位化的程度相較於傳統公司高出許多。

當然面對市場趨勢的快速變動,新創在數位組織及數位營運上,是一直不斷的在與時俱進的,比傳統企業更具彈性,在數位管理上的決策也相對快速,舉例來說許多新創早在疫情前就已使用多樣數位工具,如:Slack、雲端、Teams、Google Workspace 等等,甚至有很多早已是遠距作業的模式,因此在面對疫情時的陣痛期相對較不受影響,也能維持營運不中斷。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在探討這個問題時,要先確定何謂新創?現在很多人會以 Bytedance、Stripe、OpenSea 等獨角獸作為代表,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是比較典型的「數位新創」企業,但新創並不侷限在「數位」這件事上,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先入為主的認為新創企業就是天生數位化的企業,否則就沒有探討這個題目的必要了。此外,新創企業相較於一般企業的優勢就是靈活、彈性、沒有既定包袱與框架,所以無論是否一開始就是以數位工具作為發展基礎,都能夠快速的根據實際需求採取較符合市場需求的運作方式,只不過在資金、人才等資源上會比較拮据,沒辦法採取豪華的手段來進行數位化工作。

普遍而言,台灣的新創企業主要以...

question
數位轉型一定得高成本投入嗎?對於資金較於不足的新創,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不可否認某種程度來說,數位轉型確實需要相當成本的投入,但是並不代表高資金就一定會成功,最重要還是在於「找到成功的方法」,對新創來說如何用較低的成本,連結到成功的途徑,比起資源,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更為關鍵,如:研發AI辨識結帳系統的 Viscovery,在初期原本是瞄準用 AI 分析影音內容的關聯廣告,並以騰訊、搜狐這樣的大型中國影音平台為客群,但發現中國投入這方面資金相當多,影相市場近乎是產業巨頭才有發展的機會,因此 Viscovery 在不放棄原本技術的前提下,嘗試調轉方向,服務對象從大型企業轉為與中小型企業合作,從頻繁接案開始練兵,慢慢找到自己的優勢,於是最後成功切入零售產業,協助他們採用AI辨識結帳系統。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數位轉型涵蓋很大的面向,除了大家都聽過的數位工具,最重要的層面其實是「數位人才的培養」,以及「數位 mindset 的建立」,也是數位轉型過程中最花時間也最難溝通的項目,若要以低成本、少量性的投入,可以從簡單的「數位工具」進行著手,如:數據技術, 建立資料庫等等,藉由使用數位工具為轉型的切入點,慢慢的企業也能從中累積數位 mindset。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同樣以《完美移動》為例,早在專案孵化階段,《訊連》就已經陸續投入了 3000 萬美元(約 9 億台幣)的資金來發展,這已經遠超出一般台灣新創企業在早期階段可以拿到的資金。美國矽谷新創企業在種子期(Seed Stage)可以獲得的平均募資金額為 470 萬美元(約 1.4 億台幣),歐盟則為 179 萬美元(約 5370 萬台幣),相較之下,台灣新創在早期階段很少能夠獲得如此鉅資,僅有少數新創像是《Appier 沛星》首輪獲得 600 萬美元資金、《gogoro》早期就獲得王雪紅和尹衍樑約 1000 萬美元的注資,資金不足的確是台灣新創的共同難題。

有鑑於此,《TA台灣創速》自 2016 年成立起,就專注於早期階段的新創企業投資與輔導,並成功讓這些新創企業的估值成長了十倍...

question
通常新創的規模都不大,若單打獨鬥的成效有限,以共創、合作的方式是否能有助於提升成效?該如何擬定方針加速轉型腳步?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台灣過去在市場上很常出現減法競爭的情況,也就是公司為了訂單而自砍利潤、削價競爭,這並不利於產業的發展,但現在在業界我們形容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新創的規模通常較小、資源較少,與其要改善弱點不如強化優點,若以站在巨人肩膀的方式,不足的部分尋求合適的合作對象來補足,對雙方都有益處,截長補短、資源共享。

例如 Frontier 臺灣通用紡織透過「Frontier 數位紡織雲平台」,以及舉辦「數位紡織高峰會」等年度活動,邀集海內外知名的數位紡織技術與電商龍頭,來推動紡織業數位生態系的建立。DTA 研究認為「生態系」的建立是很重要的,新創可藉此提高自己的產業地位,同時協助整體產業的發展。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數位化並非一夕之間,要從上面佈達轉型到下層執行指令,這是一個漸進式且漫長的過程,因此若組織內有一群人帶著數位的 mindset,漸進式的影響其他人,會讓轉型比較有機會。如:國泰金控積極投入金融科技創新應用領域,成立了數位數據技科暨發展中心「數數發中心」,以各 Business Unit 或事業群需求出發,由數數發中心尋找集團數位轉型的外在合作夥伴,這就是一個很好透過外部創新而進行數位轉型例子。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新創企業是一個不斷摸索與嘗試的過程,所以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轉型,不僅僅侷限在數位轉型,除了少數得天獨厚的新創企業像是 gogoro、APPIER、玩美移動.... 之外,大部分新創企業都是缺人、缺錢、缺資源,所以,我還是比較鼓勵新創企業要善加利用加速器這類機構,一方面能獲得初期啟動資金,一方面能獲得各行各業創業導師的輔導,能夠更安全有效的走過早期階段,並進入成熟期的資金募集階段。

此外...

question
新創該如何怎麼找出轉型重點,可先著墨的方向為何?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可從小處、較於緊急的痛點著手,尤其以越小越好,越容易解決的問題為優先,能夠比較有效且快速的看到成果,也會加強業主對數位轉型的信心,且應先了解自己的問題為何,再搭配適合的數位工具找出解方,若是一律盲從數位工具分析的結果來下決策,反而會影響公司運作的靈活度、被工具限制住。例如有些 AI 公司在做完一個題目後,緊接著到另一領域去做嘗試,導致眾人對於新創公司往往有「一直在試錯」的刻板印象;相對的若採取的策略是透過選定題目、深入投資,再針對用戶需求做產品深化、技術優化,來建立使用案例,協助一兩個大企業建立實際應用案例、營運案例後,自然會產生口碑效應。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對新創企業而言,每一步都是在驗證構想是否可行,都是在嘗試如何讓自己生存下來,所以在面對市場的變動及競爭,都要比一般成熟企業更加敏捷。廣泛而言,數位轉型是一個結合數位科技與既存營運模式的過程,從營運流程、價值主張、顧客體驗、數位文化,到徹底轉型成為一個極為靈敏,以顧客的價值與體驗為核心,且不斷更新、持續轉型的組織。

這幾年因為中美貿易戰、COVID-19 疫情、通貨膨脹等多重因素的交錯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動與挑戰,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數位成熟度對於組織來說的重要性,如果新創企業沒有掌握這個大趨勢,就很難在這波大環境的變動下存活。

所謂掌握大趨勢又區分為兩個面向...

question
新創做轉型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為何?如何打破這樣的僵局?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新創雖然有技術,但服務的對象是否具備轉型的思維、動機,並願意投入資金,會是新創需要突破的困難點,讓企業決策者的觀念從 Why 為何要做,轉變到想知道 How怎麼做,讓企業理解數位轉型的重要,會是多數新創面臨的第一項難題。再者,尤其是資服的新創,當服務的產業相當多元時,必須了解每個市場以及企業本身會遇到的痛點,需要根據合作對象的需求來新增產業知識,因此有些資服業者會先以選擇鎖定某個領域為策略,除了積極參與政府計畫,更好的方式是透過供需媒合 SIG,來找到著手的方向。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所謂轉型困難就在於充滿不確定性,以及需要一批勇敢嘗試失敗的人,無論是對傳統企業還是新創企業都是一樣的,其實,新創就是一個不斷摸索與嘗試的過程,所以,比較難以一般企業的「轉型」角度來看,這也是為什麼新創企業要不斷反覆執行 PMF(Product Market Fit)以及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驗證,目的就是為了找出具體可行的 Value Proposition (商業模式畫布的價值主張)。

換個角度來看,在確認商業模式之前,新創其實是一直在做轉型,以近期剛誕生的台灣軟體新創獨角獸《玩美移動》來看...

question
面對數位浪潮,什麼樣特質的新創公司可以扮演助力的關鍵角色?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資服業者在數位轉型上是很重要的供給方,確實是很適合當領頭羊,當他們提供好的工具使用、好的顧問服務時,可讓產業理解數位轉型是有其道理存在,進而去帶動整個產業更了解轉型的方向。

除了資服業者外,新創公司的優勢在於創意及彈性,所謂「能轉身」的新創,代表不因襲於固有做法,而且願意去擁抱各種可能性,數位轉型其實就是在提供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建議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與其改善缺點、不如強化優點,其他可透過合作夥伴來補足。只要有一個成功轉型的案例出現,也會順勢激發該領域內其他企業想跟進的念頭。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有一部份的新創公司以,提供新穎的數位工具為主要服務,雖然許多科技大廠也有相關的研發,但相較之下新創公司因為初期開發成本較低,因此有機會在定價策略也會比大公司更有優勢,也更有彈性。對於較大型的企業來說在一開始做數位轉型時,若有機會使用新創公司的產品,可以先少量的試用並取得較高的應用彈性及成本優勢。例如:智慧製造相關的新創公司— Smart Tag 智慧貼紙、偲倢科技等,他們利用 AIoT 的裝置搭配 AI 模組,監控機台狀況或是提升檢測效率及減少人工成本,這些由新創開發的數位工具都有助於工業、製造業等傳產,踏入數位化的第一步。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有太多領域可以提供新創企業發展成為數位轉型的領頭羊,大部分新創企業對於數位科技並不陌生,甚至具備豐富的技術與經驗,尤其在面對疫情挑戰下,更能夠充分發揮新創優勢,以去年 2021 X-PITCH 大賽為例,冠軍隊伍就是一位旅居美國台灣人創辦的《IronYun 鐵雲》AI 視頻監控軟體平台,透過肢體動作的影像辨識與分析,能夠預先針對肢體行為進行安全判斷,已經成功被美國國防部、Amazon、迪士尼 ESPN、福士汽車、NVIDIA、Acer、台達電等導入使用。

第二名的《Dayta AI》智慧零售新創,提供雲端視頻分析解決方案予購物中心、零售店和餐廳,客戶包括新世界發展、太古地產、新鴻基地產、華懋集團、時代廣場、LVMH、Prada等。

另一個例子是新加坡的《X0PA AI》人才招聘 SaaS 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企業聘雇效率、降低人員流動率,主要服務企業、政府及教育機構,客戶包括微軟、NVIDIA、英特爾、甲骨文、SAP 等,被 IDC 公認為亞太區人工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四家創新公司之一。

question
新創如何發揮現有優勢,帶動市場產業轉型?帶著新穎精神,做出更獨樹一幟的數位轉型?
林欣曄

林欣曄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 數位媒體總監

新創很大的優勢在於「敏銳的嗅覺」,許多新創創辦人都會利用其本身經驗所具備的產業背景知識、對市場現況與問題的了解,並能夠掌握全球經濟環境新的趨勢,結合數位工具的應用,在適當的時機做機敏的調整,並觀察到其他條可以發展的道路。

例如: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公司,運用其原本對於生物環境工程的專業知識,搭上了許多大企業都正在關注的 ESG 永續發展議題,用數位工具替企業做碳盤查,提供減碳的諮詢顧問服務等,即為一個有成功潛力的案例。

張鼎聲

張鼎聲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新創的優點在於有很多很好的新技術以及新應用,但缺點在於對產業的知識較不足,因此必須透過企業做實際的驗證。但對於規模及資源都較小的新創來說,自己做驗證是具有相當困難度的,若可以由客戶,或是系統廠商(SI公司)與大企業一同相輔相成的做協作,由新創提供服務,幫助企業數位轉型;企業也給予新創機會,驗證技術在市場的機制如何,如此一來會是很好的互助模式。

顧及然

顧及然

XCEL NEXT創投&TA台灣創速 執行合夥人

據 CB Insight 2021 年的統計,全球有 1066 支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企業)遍佈 38 個國家,顯示全球新創生態圈已從美國為核心,逐步擴散至中國、印度、英國、以色列等,成為各國產業創新的動力來源之一。舉例,美國太空總署(NASA)旗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所開發的火星好奇號(Curiosity)探測器,就運用了新創企業 Beyond Limits 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協助好奇號在火星進行了 3000 多個日子的分析與判斷工作。不但如此,該公司的 AI 技術系統更跨足到能源產業,協助 BP 石油集團優化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決策方案,開發出石油配方建議系統、石油製程操作檢引系統等 SaaS 產品,成功改變美國、日本、台灣等地石油公司的研發工作。

此外,台灣新創企業...

延伸閱讀 Read more

InnoVEX 2022 獎千萬,選拔全球頂尖 ICT 新創團隊

InnoVEX 2022 獎千萬,選拔全球頂尖 ICT 新創團隊

延續去年全球創投的豐收,做為亞洲指標性的 ICT 新創交流平台 InnoVEX,即將在 2022 年五月重新回歸,線上與實體同步舉辦競賽活動與論壇,為台灣、國際的新創團隊與創投,提供接軌國際市場的機會。

2022-04-20 17:59:00

新創如何擁抱 ESG,創出商機?

新創如何擁抱 ESG,創出商機?

當 ESG 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 DNA 時,新創如何擁抱ESG、創新商機?

2022-05-06 17:23:00

Anchor Taiwan 邱懷萱:新創站上巨人肩膀的絕佳時刻

Anchor Taiwan 邱懷萱:新創站上巨人肩膀的絕佳時刻

由世界前 30 大超級玩家主導的新世界,台灣的機會在哪裡?新創可以不管優勢,從零開始打掉重練,也可以選擇衡量台灣優勢,站上巨人肩膀,靈活應用後,一起跟上全球經濟創新加速引擎。

2021-10-07 11:00:00

數據洞察驅動在地旅遊聚落數位轉型,疫情下創新生機

數據洞察驅動在地旅遊聚落數位轉型,疫情下創新生機

疫情海嘯席捲而來,旅行業者苦思生存之際,以國外旅遊為主力的雄獅旅遊集團早在 17 年前布局數位平台欣傳媒,利用平台數據洞察的行銷力即刻轉型、發展國內精緻旅遊,帶動在地文化聚落數位化,創出生機。

2021-11-05 10:38: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