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隨著氣候快速變遷,加上烏俄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問題,能源轉型迫在眉睫。各國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氫能」成為至關重要,且有利可圖的關鍵。
- 全球正積極投入氫能源相關研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和政治關注,其所牽涉的經濟價值更是難以估量。據《經濟學人》預估,2050 年氫技術有機會減少當今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十分之一。(經濟學人)
- 除了民生、企業、工業用電外,氫能對於運輸工具的發展很有機會,包括卡車、轎車、機車、船舶、軌道車、飛機等等。(WHA)
- 雖然目前各國氫能汽車的數量仍亞於電動車,但隨國際淨零目標,燃油車勢必會面臨淘汰,如:英國已宣布 2030 年起將禁售傳統油車,未來在電能車與氫能車之間,將是不得不面對的必選題。(BBC)
氫能車 v.s 電能車
但是面對在 2021 年全球售出率增長 109%、總銷量達 650 萬輛的電動車,「氫能車」有何優勢與之匹敵?(Canalys)
- 環境溫度:電能車怕冷是通病,在零下的環境中行駛,續航里程會比平常少 20%,且因使用車內暖氣,會增加更多電力需求,是許多使用者冬季的惡夢。豐田汽車在低溫條件下,對其品牌氫能車進行測試,在攝氏零下 30 度的極端氣候,仍照常行駛。(InsideHook、Green Car Reports)
- 續航力:根據 TOYOTA 表示,其旗下氫能車種 Mirai,加一次氫可行駛 600–700 公里,相較電能車續航力久,適合物流業、貨車、公車等,固定路線的長途運輸。(CSRF)
- 能源補充方式: 加氫氣的模式較類似於油車,採以一個地區設置一加氫站,而非處處安裝充電樁。至加氫站充一次氫氣時間約為短暫的 3–5 分鐘,而電動車充電至 60–80% 至少要 20-30 分鐘,氫能車快速充能的特性,可消除電動車的里程焦慮,以及長時間充電的等待。(詳見文末 台師大車輛與能源學程特聘教授兼主任洪翊軒訪談)
- 重量:過去電動車所使用的鋰電池太重,難以取代大型載具所使用的柴油引擎。氫燃料電池「輕」的特性,有機會終結高污染的柴油引擎。(詳見文末 鐙鋒綠能科技創辦人/副總經理周哲平訪談)
台灣氫能車在哪?
國際市場上,TOYOTA 在 2015 年就已推出氫能源車型 Mirai,且氫能車於歐美多國、韓國及日本也已商品化。為何在台灣,仍不見氫能車上市?
- 產業面:
- 以產業經驗來看,破壞式創新並不會發生在既得利益者身上,他們沒有理由破壞原本已穩定創建好的油車供應鏈,鐙鋒綠能科技創辦人/副總經理 周哲平也表示:「我相信其實多數的車廠早就有一定程度的氫能技術,只是時機還未到,不需要真正拿出這項武器而已。」當如電動車巨頭特斯拉一般的領頭羊出現時,各品牌才會紛紛推出氫能車。
- 特斯拉之所以能帶動熱潮,除了搭上能源轉型順風車外,載具的來源建基在既有的電力環境之下,基礎建設發展的進程也相對較快速,且台灣結合電子製造,及汽車代工能力的優勢,成為了電動車很好的切入點。(詳見文末 鐙鋒綠能科技營運總監莊皓鈞訪談)
- 氫能車最大的缺點在於,目前量少、市場不夠大,因此不論在能源還是車體本身,價格都普遍較高。在日本購買一台定價 700 萬日圓的 TOYOTA Mirai,得靠政府補助,否則難以與電動車競爭。(詳見文末 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理事長曾重仁訪談)
- 政策面:
- 台灣的氫能政策相較其他國家,起步較晚,目前仍屬初期。2022 年政府首度表達,將配合氫能發展需要,訂定《氫能管理專法》。隨著政府開始重視氫能法規,將帶動產業發展。(鏡週刊)
- 使用面:
- 在氫能方面基礎建設的普及仍須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據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理事長曾重仁表示,全世界約有 500–600 座加氫站,而台灣目前加氫站數量近乎是 0 。必須優化基礎建設才能讓消費者有下一步的選擇可能。
- 民眾對於氫能的不熟悉、對易燃氣體的害怕其實舉世皆然。從當前儲氫技術進步,及各國使用經驗來看,氫能車事實上比油車還安全。要建立民眾的安全使用認知及情境,會是社會面上的挑戰。(詳見文末 立法委員趙天麟訪問)
未來會如何?
基礎設施問題和成本,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當越來越多的人購買氫燃料汽車,成本會下降,加氫站的設置也會因使用需求而增加。
- 電車及氫能車不同的優勢及特性,未來可能擁握的是不同的市場,氫能車以長距離為主,電動車則適合短距離行駛,端看消費者的需求而做選擇,兩者並不會相互取代,甚至「氫電複合動力」也將是指日可待的發展方向。
- 以台灣來說充電樁的設置已遍佈各城市,初期來講電動車市場還是會比較大。未來若氫氣的供應設施完備,來源足夠且穩定的話,願意選擇氫能車的消費者相對也會變多。(詳見文末 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執行長林若蓁訪談)
氫能汽車生命週期大約幾年?「氫電複合動力」或「油氫混合車」有機會嗎?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