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47
旭沙龍 跳出舒適圈,阿物科技領頭以 AI 全球布局 Jun 02, 2022 / 46:52
圖片來源 Image credit - awoo 阿物科技提供
在變動更迭的世代,求「穩」已不易。阿物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林思吾逆勢而為,跨出舒適圈跳入 SaaS,背後懷抱著的夢想為何?看似不相關的社會運動是如何影響他?
# 跳出舒適圈
#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 軟體業也能走出台灣新路線
此次與談人
收起列表 Collapse 展開列表 Collapse 發生什麼事?在 SEO 領域深耕多年的林思吾,在 2015 年創立了阿物科技(awoo) ,進入 SEO 與軟體結合的 SaaS 經營模式。他在創業過程中,曾幾乎燒光先前在 SEO 領域賺得錢,也因這低潮,讓他放手一搏尋求海外資金,2017 年起成功獲得矽谷投資者投資 。
阿物科技推出以 AI 驅動的 MarTech,首創以「產品」為中心 ,藉由商品標籤推薦適合消費者的商品,這讓企業在消費者重視隱私的Cookieless 時代也能吸引消費者,提高訪客停留率與轉換率。 阿物科技從創立之初,就有著打破傳統經營框架的決心。例如以嘉義為創業據點,同時在台北、東京有辦公室;在獲得矽谷投資者挹注前,已經與矽谷 AI 科學家合作,並把日本作為突圍市場 。(Inside ) 為了站穩日本市場,阿物科技除了在東京設據點,更攜手日本腦科學權威茂木健一郎 ,從拆解消費者旅程的細節中 ,深化提供以 AI 為基礎的 MarTech。目前阿物科技在日本已有近 50 家企業客戶,包括知名零售業者思夢樂 等。 作為一位軟體創業家,林思吾把自己在做的事情 ─ 推動 AI 的民主化與商業化 ,與堅持國家追求自由民主的信念,放在同一個脈絡下實踐。一同來透過以下深度專訪,了解林思吾如何從軟體產業角度,推動多元且平等的社會。
00:00 Intro
02:21 從手機問世前便開始投入 MarTech 服務
06:30 為什麼在 2015 年決定跳出舒適圈?
11:43 盼為創業者畫出一條「非美即中」的新航線
20:55 進入 Cookielsee 時代,awoo怎麼提供最個人化的推薦標籤?
32:18 鎖定日本、韓國和印尼, 認為「市場不用多,但要打得又深又響亮」
41:32 從社會運動獲得啟發,林思吾對 awoo 科技的未來願景
深度對談 智慧手機尚未普及之前就鎖定 SEO 領域 驅動 awoo 不斷跳出舒適圈的原因是?
今天的來賓是 awoo 科技(阿物科技)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林思吾 Mike。如果聽我節目的朋友們,有人是在網路圈或是工作比較偏網路行銷的,或是你本身就是創業者,那我相信你應該滿有機會聽過 awoo 這個品牌,可能也有滿高的機會在某一些場合看過 Mike 的分享或是演講。
今天跟 Mike 的錄音是用遠距的方式,不是因為疫情,是因為 Mike 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嘉義。雖然滿多人認識 Mike,也知道 awoo 科技在做的事情,那其實過去從 2017、2018 年開始,阿物也開始有比較大的動作往國際市場發展,在這個過程中 Mike 也滿常上媒體跟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今天為什麼我要再請 MIke 來到我們的節目現場,第一個原因是其實我們現在還在疫情當中,台灣算是比較後來才跟上,我說「跟上」的意思是我們比較晚才開始進入比較緊密的封城階段,所以大家是比較晚才感受到。
事實上疫情在全球造成一個滿巨大的推力是對於各個公司的線上化跟數位轉型,這我相信對 awoo 科技來說,應該是一個滿大的機會和挑戰,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成長的機會。我想要請 Mike 來我們的節目跟我們分享,過去這一兩年來 awoo 觀察到的現象,當然也想要請 Mike 來跟我們分享拓展國際市場的一些經驗,這是我覺得很多的創業者都非常有興趣的。
首先我先請 Mike 簡單跟我們介紹一下 awoo 現在的規模,跟您們現在在市場上的定位大概是走到什麼樣的一個位置好嗎?
awoo 目前的規模在東京、嘉義、台北都設有公司,大概在 150 個人左右的規模。那我們大概已經完成了 4 次的募資了,目前主要鎖定在行銷科技的領域。那什麼樣的地位呢?我們是台灣行銷科技領域大概數一數二的領頭羊,也是大概台灣 MarTech 中可以在國際市場站穩的,數一數二的公司。
其實在 SEO 這個領域上, awoo 應該算是最早吧?很早就在台灣的這個領域上面投入,最早是在 2002 年嗎?
我們從 2002 年開始研究,真正開始把它變成服務化的話,大概是 2006 年。
大家知道嗎?手機問世也是在 2007 到 2008 左右,所以您會不會做得有點太早?
我真的有點太早了。一直在扮演教育市場的倡議者角色,其實做起來是很過癮也很辛苦。
共 43 則對談 comments 更多會員限定內容 Go deeper
看「現在」還是「未來」? 創投的眼光差異讓企業前進的方向大不相同!
我其實滿好奇的是,您們這樣子的服務在當時的市場有類似的競爭者嗎?為什麼到矽谷?您在其他的採訪裡面其實有提到,您很快就得到矽谷投資人的青睞,他們也都滿驚奇或是讚賞的,當時沒有其他的公司做類似的事情嗎?
當時來講的話,國際上其實有幾家很強的公司有在做,可是在台灣和日本的話,其實比較沒有很強的 Player 出現。
為什麼那時候會去矽谷?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那時候在台灣要募資嘛,原本要成功了,後來反正結果就被耍了這樣。我就很生氣,因為那時候已經快破產了,我那時候就覺得說,如果我今天要破產,我也要去全世界最領先的地方,被最厲害人告訴你:「你根本就不行」,至少要這樣被拒絕,我才甘願破產。沒想到去了之後,就成功了。
那您在台灣遇到的創投問的問題,跟在矽谷遇到的創投或天使投資人問的問題,您覺得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我認為,那個差異主要是對於「看現在」還是「看未來」,這應該是一個最大的差異,再來是「相不相信國際市場
共 22 則對談 comments 更多會員限定內容 Go deeper
Cookieless 時代帶動了隱私趨勢 awoo 的「AI 標籤化」卻能替顧客做出最個人化的推薦?
可是您們在這樣子的一個行銷過程裡面,要如何讓這些電商業者買單,讓他們相信這真的是有效的?這個技術的本質做法可能是什麼?原理上是怎麼做到的?
以電商來講,他為什麼會用我們的這個產品?很簡單的原因是他會知道他的搜尋很爛。他會知道他的商品頁的商品
共 36 則對談 comments 更多會員限定內容 Go deeper
日本市場以信任為基礎 要成功進入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深耕與佈局?
這樣子在客戶的分類上面,也會看到不同類型的客戶出現嗎?您剛剛提到正在考慮是不是把訂閱費從五萬塊降到三萬塊。意思就是說,其實您們也在思考,對於那些營收相對比較低的企業,是不是要納入市場的服務範疇,您可以分享一下這個部分嗎?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客戶大概在未來的 8 到 12 月就會被我們打完了。
沒有,就是速度比較快一點。所以就得要往下一個階段打了。
所以以市場來說,因為台灣大家都會覺得是淺碟市場。這有點回應到前面我們在聊的,當您在台灣尋找投資資源的時候,投資人會比較不敢看 Global,那只要他不敢看 Global,在台灣這樣的一個有限市場的規模底下,他自然而然能夠看到的可能性就會比較低。
所以如果我們從市場佈局回頭來看 2016 年,您們開始推這樣子的一個產品,也開始募資,現在也提出這種相對成熟的自動化 AI 產品,看起來市場的推展速度也是相對成功的。
在國際市場的佈局上面,您們目前的規劃是什麼?您剛剛有提到把台灣放橫的,我們的右手邊是日韓,西南方就會變成是東南亞市場,您目前怎麼看這個市場的佈局跟拓展?
我覺得不同的 SaaS 都有不同的方向,像我們這種做 B2B 所謂的 mid-market 中型企業
共 32 則對談 comments 更多會員限定內容 Go deeper
從社會運動中獲得啟發 期待軟體產業帶領台灣走出「非美即中」的新航線
您剛剛有提到您們現在 awoo 科技的總公司,其實現在是設立在日本,接下來的上市計畫大概是怎麼樣規劃的呢?
我有上市計畫,那時間點都不能講,你知道嗎?(笑)。
我就講一個更實際的,我先稍微再 Recap 一下 awoo 的近況,我們在日本已經合作將近 50 家
共 27 則對談 comments 更多會員限定內容 Go deeper
延伸閱讀 Read more Google 將在 2023 年逐步淘汰 Chrome 瀏覽器支援第三方 Cookie 的功能,宣告 Cookieless 時代來臨。企業該如何利用 MarTech 掌握使用者網路足跡?有哪些應對方式去了解客戶線上線下破碎化消費行為?
2022-03-10 10:38:00
Nike 佈局多年的 DTC 策略,疫情期間大爆發,一年內新增 7 千萬名會員,成功打造規模 2.5 億會員的自建「數據石油庫」。然而,不只大型品牌商要從 Amazon 這類平台手中上奪回數據主導權,中小型品牌業者如今也磨刀霍霍。
2021-09-07 18:45:00
企業從 O2O(線上線下模式)邁入 OMO(虛實整合模式)須面對不斷優化客戶經驗的挑戰,該如何重整戰力面對全通路(Omnichannel)時代來臨?
2022-03-29 14:03:00
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格,品牌該如何做出差異化?「服務是否到位」或許是問題的解答,產品並不是賣出去就好,傳遞品牌理念才是鞏固在消費者心中地位的核心。為何數位時代下的消費者,如此看重服務體驗的價值呢?
2022-03-23 16:37:00
在網購蓬勃的 2022,想選購一支口紅時,很多人不僅靠櫃試色,還會回家看 YouTuber 分析、其他顧客評比,再一併把所有購物清單,在線上結清。這種新世代消費模式,讓零售商遠離消費者,但「OMO」策略,或許是一道拉近彼此距離的新出路。
2022-03-16 00: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