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不論是科技領域或體壇,台灣都有很好的專業人才。但是除了專業技術,更需要具備國際溝通能力。為了培育數位時代的國際人才,教育部更向下紮根,致力能在 2030 年達到全國近 1 / 3 國中小實施雙語教育。
- 截至 2022 年,全國 3,392 所公立國中小中,已有 949 所學校進行部分領域雙語教學,雖然距離 2030 年尚有八年,發展數量就已近乎總數的 1 / 3,顯見雙語概念已真正的在台灣落地實現。(關鍵評論)
- 現階段的雙語政策,確實為雙語教育體系奠定基礎,但若要建立完整的雙語網絡,仍須加強政策的統一性。例如目前是各校自訂課程,並無統一準則,易使老師在雙語課程認知不齊的狀況下,難取得學科與語文教學間的平衡,「師資」會是重大挑戰。(旭時報)
學校怎麼做?
雙語教育的宗旨並非用英文上課,而是以英文為媒介,透過操作過程與語文產生連結,跳脫過去讀寫式的教法,著重於「口語表達」。面對新的教學模式,以升學為導向台灣教育體制,該如何避免加重學生壓力,並兼顧政策有效落實?
- 從「藝能科目」做起:教育局建議各校可以先從體育、藝術、音樂等等,非升學考試的項目作為雙語教學的開端,雙語課反而能成為高壓環境下,相對放鬆的課程,也大大增進學生學習英文的意願。(詳見文末 臺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助理教授 Keith M. Graham 訪談)
- 「雙語創新學校」:除了實施部分領域課程雙語計畫的一般學校外,「雙語創新學校」每周 1 / 3 課程採全英語授課,如:桃園市快樂國小,在校內搭設了雙語村,模擬商店、機場,甚至有可實際播報的攝影棚,創造各種練習的情境,讓小朋友透過擔任雙語小主播,真正地運用所學語文。(桃園市快樂國小)
- 打造沈浸式的英語環境:從走廊標語、打招呼、廣播、聯絡單,生活周遭處處雙語化,建置整體校園情境,讓學生習慣有英語圍繞的環境,老師便可逐步提升課堂使用英語的比例,程度較好的小朋友可以直接用英語回答,帶動其他同學願意開口的意願。(詳見文末 高雄市鳳翔國小老師蕭凱元訪談)
- 中、外師共同備課:部分雙語課程採中、外師共同備課的模式,先從中文教材擷取知識及概念,再透過中師觀察現有教學架構的不足,讓外師協助補強,以彌補公立學校無法負擔國外教材的弱勢。(親子天下)
除了規劃豐富的課程,「師資」更是背後的幕後功臣。普遍來說,老師都願意接受培訓機會,但是雙語教學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及時間共同備課。若教育單位能提供誘因給願意支持的老師,必定能帶動更多教育者投入。
- 高雄市鳳翔國小參與的國教署部分領域雙語計畫,除了有後端專家團隊輔導外,對於有意願投入雙語教學的教師,在協同觀課及共備時,提供減授課、額外的鐘點費,以及給予考照補助。且課程規劃有高自由度,讓老師們更願意往雙語教學發展。(詳見文末 高雄市鳳翔國小老師蕭凱元訪談)
- 雙語教育正處於發展之際,必須有充足的師資來相互共備、發展課程。目前教育部為加強年輕師資實力,在大學師培或實習老師階段,就開始進行培訓。
台灣的環境適合發展雙語嗎?
- 硬實力:
- 在台灣學習是很自由的,不論是網路、補習,有各種管道可以去獲取知識,只要願意學,線上都有海量的免費資訊。(詳見文末 高雄鹽埕國中教務處主任喻鴻鈞訪談)
- 軟實力:
- 在國際上,台灣具備第一島鏈重要位置,疫情前不論貿易、旅遊、經商,地緣經濟的角色讓台灣彰顯了重要的國際地位。限縮到城市來看,位於高雄市中心的七賢國小,因臨近觀光區、火車站、捷運站,學生經常會遇到與外籍人士交流的機會,為了能夠迎戰地球村,這也是學校推動雙語課程的動力之一。(親子天下)
- 也因地理位置,台灣人口結構多元,社會風氣開放,接納並尊重多元文化思維,有助於促進國人學習英語,以及提升外語學習的價值。
未來會如何?
語言環境的學習不應侷限在學校,多數推動雙語政策成功的國家,都並不只有重視於課程,同時也加重在生活方面使用英語的比例。
-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表示:「雙語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創造使用英語的機會,而不是想著要提升能力,卻用不上。」推動是從「需求面」出發,因此不僅教育端要做改變,也需從公部門、企業,及與國家競爭力直接相關的產業做起。(TOEIC)
學生與家長的適應度及接受度高嗎?台灣發展雙語教學環境還有哪些挑戰?請看《旭時報》與第一線教育人員、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