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經濟飽受衝擊,使踏入斜槓的趨勢更熱門,據 2021 年 10 月 yes123 求職網「疫情年斜槓族與抗漲脫貧」調查顯示,有 9 成勞工想當斜槓族,已創 4 年來的新高。
- 斜槓多流行於 Z 世代,此世代生於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的環境,生活資源豐富、教育水準較高,能接受多元觀念。不像其父母輩認為「工作只是為了生計」,反而敢於嘗試傳統職場以外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職志。「崇尚工作自由、不願生活受制於工作」是這世代特質。(香港浸大)
- 這群數位原生代受惠於資訊科技的普及,學習成本降低、獲取知識的管道輕易且多元,促成了更多能將知識變現或者複利的可能。即使不透過公司,在網上自行接案、找客戶的機會相較過去高出許多。(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變現」正是斜槓與兼職最大的不同點,將知識技能變成實質的收入金流,同時因網際網路的蓬勃伴隨著各種新興行業產出,以提供知識型產品或服務為主,例如:講師銷售課程把「知識變現」、YouTuber 透過平台分享把「流量變現」、網紅用個人品牌把「粉絲變現」等。(斜槓青年)
- 且斜槓大多是基於本身的「興趣」或「專業」來賺取報酬;兼職能夠選擇的不見得會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比較像是單純為了多一份收入而投入。(詳見文末 聯聖集團總經理唐美娟訪談)
斜槓族的特質
一份工作做一輩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一人擁有多職幾乎成為常態。科技帶來新的工作型態,改變了現代人的就業思維,更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職業為生活帶來的成就感和意義。(Forbes)
- 斜槓族擁有跨域、多樣化的技能,以及真正採取行動的執行力,這些都是提升自我競爭力重要的關鍵。對於企業來說,應該要多雇用斜槓族,將創新力帶進企業。(Forbes)
- 在投身斜槓前必須釐清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假設一個人可以同時當老師、開咖啡廳、當業務,看起來雖然毫無相關,但背後的核心競爭力代表著擅長溝通的技巧,同一核心價值可以指向不同的職業。(詳見文末 輔大職治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訪談)
- 斜槓單靠天份或者努力都不夠,要清楚自己的能耐,發展這麼多職業的目的是什麼,為了發展而發展並不能長久,了解個人的興趣及專長,以及產業的發展性為何,會是發展多職最基本的依據。(詳見文末 言信展業顧問公司資深顧問陳永儀訪談)
對勞動市場會有影響嗎?
根據聯聖企管顧問集團總經理唐美娟對產業的觀察表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確實大多的老闆基於資源有限,對員工斜槓都存有疑慮,不過還是得看產業別,對於科技、設計等偏向責任制的工作,只要能夠順利把專案產出,相對較不受影響。」普遍來看台灣企業似乎對於斜槓的接受度仍偏低,長遠下來這股斜槓熱有可能影響就業文化。
- 跳脫公司品牌,未來將是個人品牌的時代,許多人想投身到大公司工作,有部分原因也是想藉由大公司的資歷,提升自我品牌的公信力,在整個社會的團體戰裡的,個人分工以及獨立性會慢慢地跳脫出來。(詳見文末 輔大職治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訪談)
- 在部分產業個人工作室、外包絕對是趨勢,以接案的方式不隸屬於任何單位,加上疫情的衝擊,市場上越來越多委外或者短期的客製化服務,如有許多新創公司減少了專職的聘請,其他職位便以外包的方式營運,例如:美編、編輯等。
- 這也可能造成「能力與收入的 M 型化」,例如:企業可能會想把案子外包給一個很厲害的設計師,但在過去,即便在領域裡非最頂尖的那一群,仍舊有機會被中小企業聘為專員。如今一旦大家都獨立,形成了自由市場的機制,相對而言強的人容易存活,上、下層的市場將會混成一塊大餅。
- 斜槓有助於整體經濟的發展更彈性。每一個產業都會有飽和的時候,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為求長久經營,能否尋找出第二成長曲線是非常重要的,當人力資源能做到更好的運用時,同時也能帶來更多新穎的產品與服務。(詳見文末 DTA 數位媒體總監林欣曄訪談)
- 隨著斜槓日趨普及,人才供應更多元,中小企業能以外包或者派遣方式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也讓斜槓族有更多工作機會。但同時,斜槓族面臨「削價競爭」、「勞工福利不完善」等問題,需要從法制面上跟進,保障勞工相關就業福利。
未來會如何?
身為斜槓一族的輔大職治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也分享:「比起用『斜線/』來區分每個身份,在心態上來說,用『乘號 X 』來形容會更為貼切,斜槓不應該是切割你人生的各種身份,而是將彼此的特質加成,把個人的能力疊加更大化。」
什麼產業適合作為斜槓的起始點?用斜槓跨領域,創造新商模的成功案例?請看《旭時報》與斜槓族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