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為因應氣候變遷,各國在國際氣候協議《巴黎協定》中承諾,控制地球氣溫升幅不超過攝氏 1.5 度,並且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在 2021 年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中,除了總體檢《巴黎協定》外,也高度重視能源轉型。
- 2023 年歐盟將直接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要求所有銷往歐洲的進口商都必需要為所進口貨物的碳排放量購買憑證。儘管 2023 年至 2026 年這段緩衝期,歐盟不會直接徵稅,但企業必需要揭露碳排放量。(經濟部技術處)
- 企業面對「碳成本」和國際綠色供應鏈的減碳要求,經濟部也宣示以「以大帶小」政策,透過輔導碳盤查、分析減碳熱點、導入技術減碳,協助產業鏈建構減碳能力。(工商時報)
企業面臨什麼挑戰?
企業面對 ESG 永續環境的風險控管,需要應用各種可視化的「數據」搜集,作為年度碳盤查之用。
- 金管會啟動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中規定,在 2023 年資本額 100 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必需在年報揭露碳盤查的結果,並於 2024 年完成查證。並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 2027 年需完成碳盤查,並在 2029 年取得第三方認證。(數位時代)
- 許多國際品牌業者陸續宣示達到淨零碳排的策略,這也影響了做為國際供應鏈重要一員的台灣企業,例如蘋果要在 2030 年達到 100% 的碳中和、亞馬遜則目標在 2025 年達到 100% 使用綠電再生能源、微軟也設定在 2030 年要達到負碳排,其他還包括 Google、IBM等。並要求供應鏈要提出達成碳中和的相關數據報告與第三方認證。若供應商無法符合要求,將直接淘汰。
企業如何因應?
企業裡的碳排放量有七成來自於電力,因此,如何做好「能源管理」讓能源可視、數據診斷、智慧調控,以及如何真正轉型成綠電,將是企業能源轉型的關鍵。
- 企業第一步要進行碳盤查,去計算出產品從無到有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以計算出溫室氣體排放量,其範疇有三種排放源:(今周刊)
- 直接排放:例如發電設備、加熱設備、天然氣使用、製程所造的排放來源、交通運輸排放量、冷凍、冷藏所產生的排放量等。
- 間接排放:例如電力、熱、蒸氣、其他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 其他間接溫室排放:例如員工通勤等也都需估算進去。
面對淨零碳排的挑戰,用電管理成為重要課題,再加上能源轉型,這一切都亟需電力智慧化,協助企業用更簡單、方便、快速的方式取得數據,達成用電情況分析與預測。透過以下《旭時報》與新創業者展綠科技的對談,一同了解展綠科技如何透過 IoT(物聯網)技術,啟動企業碳盤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