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除了計算碳排,怎麼創新思考 ESG 之中的「E」?

除了計算碳排,怎麼創新思考 ESG 之中的「E」?

Aug 03, 2022

全球產業拚淨零之際,身為世界科技代工中心之一的台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E」– 環境,是目前企業實踐 ESG 的首要順位,但做好碳排管理就是實踐 E 嗎?企業還可以怎麼做?

# Environmental 不該只有碳排 # 從最核心的服務或產品發想 # 透過解決問題獲益創出新商模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客座總編輯 Guest Editor-in-Chief
曹榮軒

曹榮軒

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創辦人

此次與談人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張文馨

張文馨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

李介文

李介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

發生什麼事?

談到 ESG,企業對其優先順序的劃分總把 E—Environmental(環境) 列為首要討論的對象。

  • E是最能夠被量化、呈現具體成效,也是多數人在檢視一間企業是否做到 ESG 時的首要判定標準。
  •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指出, 2022 年全球最大的風險仍是氣候危機,無論是短期、中期或長期 ESG 推動計畫,依然以 E 為首要解決之項目。蘇黎世保險集團首席風險總監 Peter Giger 也表示了:「氣候變遷議題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最大的長期威脅。」
  • 造成氣候問題的主因在於「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各國在推動相關政策時,總把解決碳排放在首位,如:2050 淨零排放,但也造成了大眾過度將碳排與 E 做連結,甚至讓誤導了一些企業認為有顧好碳管理就是做到 E,實際上 E 涵蓋的項目非常多。


可以從哪裡著手?

在 E 之中,過去企業界的利害相關人主要是政府,法規遵循是基本條件,到了當今 ESG 已不再只是交給政府的作業,現行企業該怎麼擬定 E 方針?哪些可以作為最低限度檢視 E 的標準?

  • 利害關係人需求:
    • 隨著國際永續管理準則的出現,如:ISO14000系列,供應鏈之間開始要求彼此維持一定的永續水準,並看重是否取得相關的永續證書,企業必須關切的是,產業內的利害關係人究竟關注的是哪些議題,才能夠滿足國內外買主超過法規外的要求。
    • 例如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在 2016 年時,宣布加入 RE100 2050 年 100% 使用再生能源計畫,意味著若相關供應鏈沒有達標,便會失去蘋果這筆訂單,因此台積電、鴻海、宏碁等台廠紛紛跟隨,相繼宣布承諾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Yahoo新聞
  • 善用擅長的資源:
    • 有成本考量的企業可以從最核心的服務或產品延伸發想。假設一間賣電壓轉換器的公司,可以朝「提高轉換效率、為客戶省電」為主軸進行,用既有的資源著手,也有助於提高成效。(詳見文末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朱竹元訪談)
  • 獨立出永續部門:
    • 過去許多企業為了應付法規,將永續納入財務部門、人資部門兼辦,造成失去這部分的專業,久而久之便無法負擔下一階段來自供應鏈的壓力,看一間企業對永續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從「是否有專責單位/專責人員」以及「投入多少財務」兩個指標來觀察。(詳見文末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申永順訪談)
    • 企業應該更重視培育永續管理的專業人才,有非常多單位開始獨立企業永續辦公室,實現有效地發展永續項目,做出更好的資源配置和組織決策。(麥肯錫
  • 綠建築的重視:
    • 大部分的產業都有設置建築的需求,通常也會是企業最大量體的營運設施,如:辦公室、廠房等等,建築物綠化的程度可作為檢測企業重視 E 程度最直接的標準之一。(詳見文末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張文馨訪談)
  • 資料中心綠色運算
    • 隨著數位資料儲存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企業也開始尋求公司內部的資料中心,透過提升用電效率、調整散熱機制來確保PUE(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控制,亦有企業將資訊中心移轉至雲端。(詳見文末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副總經理李介文訪談)


企業遇到的挑戰?

  • 「大企業」接觸的是國際上的供應鏈,面對的是全球不斷更新標準的壓力,因應每個產品在不同的國家、供應鏈與產業,都有著各自的規約與倡議需符合。(Wolters Kluwer

    • 若是不知道風險是什麼,就無法管理風險。從子公司、分公司到母公司,管理的層面很廣、對象也很多,為了符合各項的國際要求,最大的痛點在於回頭檢視每一個細節,這是一個非常繁複且冗長的過程,要找到是適合的切入點不容易。
  • 「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在於人力、專業及資源不夠之餘,企業治理人通常對永續認知的也較缺乏。


未來會如何?

除了滿足各方要求而做出調整外,或許企業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用創新商業模式來迎戰 ESG,從本身的需求出發,達到「透過解決問題獲益」的永續精神,將劣勢在未來轉化為優勢。(詳見文末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申永順訪談)

  • 友達光電早期為了處理水污染的問題,積極發展水循環、水回收再利用的技術,隨著技術的成熟,至今已能達到極高的水回收率,更因此成立了一間專門提供廢水處理工程服務的新創公司—宇沛永續,將解決污染問題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友達宇沛
  • 台達電為實踐節能減碳,國內外新蓋廠房都以綠建築為主;為實現社會公益,捐建綠建築給學校。這些豐富的綠建築應用與推廣經驗,讓台達電獨立出專門處理相關事務的部門,成為全台灣企業單一最大的綠建築單位。(詳見文末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朱竹元訪談) 
  • 面對新興的永續市場,很適合同樣也帶有新穎精神的新創公司投入,其所提供的獨特服務將必定是 ESG 的重要推手。

面對ESG浪潮,什麼樣特質的新創公司可以扮演助力的關鍵角色?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不同的成效?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內容篩選

受邀會員 Salon Guests 0 位會員參與了此議題

question
question
依目前標準,企業最基本需要達成哪些要件才是做到 E? 4 則對談comments 2y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企業首先要先鑑別有哪些利害關係人會重視  ESG 議題,且不同的利害相關者重視的議題會有所不同。氣候變遷變成 E 中目前重視度及討論度最高的原因是因為,自 1992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降的《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有關全球氣候變遷的重大議題,影響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領袖、企業家、環保團體等利害相關者,制定國家與企業的淨零排放政策,重新定義產業未來走向。

在 E 之中,過去企業界的利害相關人主要是政府,遵守相關的環保法規是非常基本的,後來到了八零、九零年代推動許多環境管理的標準,例如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列標準(其中 ISO14001 尤為重要),從這些標準出來以後,供應鏈之間的買賣方都開始要求彼此都必須維持一定的永續水準,並看重企業是否取得這些標準的驗證證書。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關切的是,產業內的利害關係人究竟關注的是哪些議題,企業就必須往相關的要求去執行。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企業推行 ESG 永續發展,首先有個最重要的概念在於,必須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治理)三個要素,並且要協調發展,例如: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破壞環境的永續與忽略社會的公益;同樣的,也不能為了過度強調環保,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過去企業對環境責任只在意不違法,但現今企業對於所涉及的 ESG 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選項,而是該怎做才能做得更好的課題了,因此企業的觀念一定要改變,環境永續乃是最基本的要素,只要有營運活動,企業就必須善盡其環境責任。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介文

李介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

環境議題上涉及空污、水、廢棄物、毒化物、噪音、生物多樣性的確保等議題,而目前環境面最熱門的議題幾乎皆從碳排放衍生,涉及如何避免碳排行為發生、降低高碳排原燃物料的使用、調整能源來源與優化建物、設備、機具能效以控制碳排等。

若以企業營運上基本的環境(E)要求而言,原則上還是來自於當地主管機關對於環境相關的法規要求,包含空污管制、水污染防治、廢棄 物合法處理、排碳大戶有基本的盤查與申報要求、用電大戶有再生能 源的使用規範、全上市櫃公司於 2029 年前都要完成碳盤查與查證等。 但如果涉及企業未來商機拓展或控制未來風險的角度而言,碳管理的環境議題就會納入必須考慮的項目,包含品牌供應鏈會要求企業承諾減碳比例、一定比例用電需使用再生能源或直接響應國際淨零倡議;碳費開徵時,能否具備有效的碳排競爭力,以利控制成本。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文馨

張文馨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

其實每個產業切入的角度都不同,重視的方向也會有差異。不過因為碳排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大家談到E時會通常會連結到碳排。加上這幾年,各國都紛紛提出淨零排放的政策,我覺得溫室氣體盤查會是做 E 時非常基本的要件。

不過最核心的還是在於,企業要先了解與自己有關的議題為何,例如紡織業相對於傳統製造業可能是用電量較少的產業,但牽涉更多的可能是污水、員工權益等等的問題,因此比較難用一個標準去定義一個企業是否有做到E,主要還是得鑑別因產業不同所衍生的議題也會不一樣。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該從哪裡著手做 E?除了碳排,現行企業能怎麼做? 6 則對談comments 2y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還是必須回到利害相關者的觀念,在企業環境管理中最基本的利害相關者是執法單位,也就是環保署以及環保局,首先一定要做的是「確保所有污染排放符合環保法規」;第二、盡可能達到國內國外的買主,對於法規以外的要求。例如:台積電、 Apple 等大型企業都紛紛加入 RE100、承諾在 2030 年前 100% 轉用再生能源,因應這些世界大廠開始要求其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因此除了法規外也要滿足供應商的要求的特定永續環境的議題;第三、自發性看到未來可能與企業相關永續性的潛在要求。不論是來自政府法規或者是供應鏈潛在的影響,大多都只局限在大型企業,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雖尚無立即 ESG 的強制性,但是從大企業打先鋒的趨勢來看,國內中小企業現在也隱約感到風雨欲來的壓力,我認為...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我覺得企業對於 E,最重要的是要有環保愛地球的意識,並且優先從遵守環境法規要求的最低環保標準開始,其次,必須針對企業核心營動活動所產生對環境有負面衝擊的污染物、廢棄物⋯.妥切處理;再者,對於企業客户及供應鏈所要求的環境永續事項及標準,因應配合,做到達標因應;由於 E 所涵蓋範圍非常的大,近年來確實也因為 2050 淨零碳排的倡議,使大家將 E 過度單一化,好像 E 就只是碳議題的事項而已,也導致很多企業以為自己有顧好碳排放就是做到 E 了。因此,企業的E實踐,我覺得必須要在營運活動過程中,真正做到有效的減能、減碳、降污、減廢,以及降低,甚至防止營運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這應該是企業對E所最該去思考的事情。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介文

李介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

無論任何評級,目前環境面的關鍵重點就是「碳排放」的揭露與控制。若目前要在企業已經進行的環境工作以外,要再做環境層面的強化,則建議先從碳盤查開始,先了解自身排碳情況,再依據行業受法規、客戶要求情形,並評估可用的減量方法,全盤規劃後續執行的方向與重點。

環境面一定會指向空污、水、廢棄物等層面的議題。而在產業上,通常皆有環安衛、廠務、總務等相關部門在做管理,主要就空污、水污染、毒化物與廢棄物管理,避免危害為基礎,再往節約及減量的方向推展,例如持續減少原水耗用、提升回收水運用,以及廢棄物減量,或更進一步導入循環經濟的思考方式,將廢棄物提供給其他產業應用等措施。而更進階的層面則是...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文馨

張文馨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

首先如上述的,很重要的是鑑別自己的公司與哪些議題連結最深,甚至可能會影響到財務表現的。先把問題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而以我在不動產或建築產業的觀察來看,不管是什麼產業幾乎都有對建築物的需求,且也可能是企業最大量體的營運設施,如:辦公室、廠房、飯店等等,以建築物來幫助營運業務,健康綠建築設計可以算是最直接做E的第一步。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即便是中小企業也應該具備前瞻性的看法,要有預測未來永續風險的能力,否則只照著法規做一步是一步的話,未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目前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各自遇到的痛點為何? 5 則對談comments 2y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大企業的痛點在於要管理的範圍很大,尤其有一些企業以集團為模式經營,政策要落實從母公司到分公司、子公司並不容易,只要有部分做更動,千一髮動全身的是整條供應鏈的調整,因此好的管理機制非常重要,例如:績效考核、設計誘因等,雖然大公司的痛點在於大,但好處也在於資源多。

小企業最痛苦的除了人力、專業及資源不夠,還要面對來自不同供應鏈買主的不同要求。我會建議這些中小企業在成本以及資源的考量下,派現有的人參與不論民間或者政府的培訓,積極地爭取這些教育課程的機會。再者最重要的是,企業主的觀念也一定要改變,當一間企業的老闆了解永續知識的重要性時,才會有動機帶動整個組織去接觸相關的資源並做出改變,進而提升競爭力。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大企業接觸的經常是全球性的供應鏈或知名大企業客户,因此面對的是國際上的壓力、新的倡議與標準,以及各國之間不同的規約與機制的要求。相較於中小企業,較容易受到各國不同的法制以及標準所影響,例如:歐盟《CBAM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等等。且大企業必須關注國際上的其他利害關係者,正在關注或者在意的是什麼議題,例如 APPLE 宣布加入 RE100 ,未來要100% 使用再生能源時,台灣的鴻海、台積電也紛紛決定宣布加入,並且開始規劃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做法,如此才能符合 APPLE 對它的要求。

執行痛點在於,過去大企業或許只把永續當作可有可無的選擇,完全以研發、製造、銷售及財務績效為主,可是現今企業永續的環境、社會議題策略,強調的是,企業必須將其對環境、社會的關懷結合在自身的營運活動,暨其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過程當中,包含研發設計、原料採購、生產製造或提供服務、行銷交易等,層面很廣、對象也很多,所以企業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重新檢視自身的 E 關鍵事項及細節,從適合的切入點去推行。經檢視確定有多少問題必須改變後,也才能決定要投入多少成本,進而擬訂出真正要執行的方案。在組織策略上,也必須重新做思考,因此也可以看到不少大企業紛紛在董事會轄下設置永續發展委員會,並且將「永續」獨立設置為一個部門。

至於中小企業要面對的...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介文

李介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

大企業人力資源以及議題接觸的層面較廣,因此主要的痛點是如何在這個議題上能夠結合營運策略,訂定具有企圖心的減碳目標,除符合國際、法規趨勢外,亦可規劃彰顯品牌價值,並降低未來碳稅、碳費的影響,以及供應鏈減碳議題的衝擊。我們會鼓勵大企業可以訂定具野心的目標,包含使用根據科學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標準或國內淨零行動聯盟的目標來鑑別減量目標與設計路徑,並且透過建立內部碳定價機制將碳排放成本內部化,同時對供應鏈進行積極性的議合,規劃各級供應商的議合順序與重點,並定義低碳供應鏈目標、設計管理措施、教育訓練與提供工具、書面、實地訪查等。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比較多的是國內供應鏈與客户廠商的要求,而中小企業一般來講,比較沒有永續治理的概念,我們在輔導客戶尤其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面對 ESG 浪潮,什麼樣特質的新創公司可以扮演助力的關鍵角色?可以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不同的成效? 4 則對談comments 2y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我們確實很期待年輕人能夠主動積極地掌握國際企業永續發展的脈動,透過創新與創意開發新的產品(如數位化的永續報告書、永續投資評價工具的開發等),來滿足整個 ESG 市場的需求,期待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資源,幫助這些新創公司發展產品時能夠更順利。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在大家共同面對環境挑戰時,新創公司若是開發或提供永續轉型的産品、技術、設備、系統或服務,就會成為社會或企業邁向永續的重要幫助者,也會成為許多創投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等投資人重視的標的,尤其在甚為強調低碳經濟及浄零碳排的現今,只要能夠協助社會和市場有效减低或永續轉型的新創企業,就會是投資人青睞的寵兒。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介文

李介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

目前企業都一直在尋找能解決減碳痛點的相關對象,包含產品相關新材料的研發、新廢棄物處理的創新技術、能源節約的創新技術(包含監測、提高效率等)、新能源的設計。我們認為,「研發上能夠協助產業降低碳排放」、「有能力運用科技讓價值鏈減碳所需的相關資訊有效交換、管理與透通」、「能夠提供碳捕捉及固碳技術」,並且開創嶄新服務型態以促成循環經濟的新創公司,將能夠成為助力 ESG 中 E 部分的關鍵角色。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文馨

張文馨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

現在坊間有很多ESG的顧問公司,他們可以發揮的特色在於,提供更新穎的數位工具協助企業做永續管理,或者以輔導的形式幫助決策的過程可以更精準達到目標,這些都是支持永續市場發展很好的服務。

但目前的顧問業仍以執行法遵為主,缺乏了策略性的顧問整合,若是在這些服務裡,可以添加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將ESG融合到商業模式中或許有助於有自主意願發展永續的中小企業,不再只是追著法規跑。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除了滿足 ESG 市場需求而做出調整外,如何以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來迎戰 ESG ? 2 則對談comments 2y
申永順

申永順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 副教授兼學務長

舉例而言,友達光電早期為了處理水污染的問題,積極致力於發展水循環、水回收再利用技術,隨著時間的推進技術也更加成熟,至今已能達到極高的水回收率,更因此成立了一間專門提供廢水處理工程服務的新創公司—宇沛永續,將解決污染問題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不僅幫助其他公司做節水,更靠此技術達成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就是達成企業永續 ”Making benefits by solving problems” 的核心精神。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朱竹元

朱竹元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

企業若能將永續 ESG 作為核心經營策略,而開發出創新的產品、技術、服務或新的商業模式,則既可因應自身所面對環境或社會的問題和挑戰,更可因此增加企業的業務競争力,甚至也可能發展出新種的業務;比如說友達光電因為面臨了廢水處理的問題,因此設立新廠研究如何將廢水 100% 回收再利用,當技術成熟以後,公司也能將這個技術轉作服務同業或輔導其他產業廢水處理的解決方案。亦即企業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從本身的需求發展出新的事業,並提供其他企業達到一樣的效果。

又例如,台達電在過去十幾年為了節能減碳,陸續將國內外新蓋的廠房,都以綠建築為主,也為了實現社會公益,蓋了十幾座的綠建築給國內外的大、小學校,除了知名的成功大學魔法館,還有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後,台達基金會捐助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的民權國小重建,打造成中海拔的美麗綠建築校園,不但取得台灣綠建築最高等級「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也在颱風季時成為居民的避難中心。因為這些投入綠建築的設計營建,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專業經驗,更培養出 400 多位綠建築相關的人才及主管,因而成立綠建築的事業部門,以提供綠建築諮詢服務為營運模式,並且成為了全台灣單一最大綠建築業務的公司。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氣候變遷的議題在金融業已經變成熱門的議題,可否和我們分享一下在實務上的觀察,無論在組織結構、任務方向或是業內的茶餘飯後閒聊,有哪些充滿著”變遷”? 1 則對談comments 2y
黃之豪

黃之豪

理特顧問有限公司 金融服務業負責人

雖然近幾年 "氣候變遷" 對金融業而言是個全新的議題,但其實過去二三十年金融業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因為主管機關的重視之下,台灣金融業在氣候議題已經有了很多具體的管理政策,在氣候這個議題上如果與國際相比,台灣有什麼優勢或是劣勢? 1 則對談comments 2y
黃之豪

黃之豪

理特顧問有限公司 金融服務業負責人

以我目前的觀察,台灣在氣候相關議題上的優劣勢各有三點: 在優勢的部分,我認為 a) 主管機關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可否想像在未來的5~10年,金融界有哪些是消費者可以感受到的實質改變? 例如提供服務的模式? 金融產品的設計? 或是看待市場的角度? 1 則對談comments 2y
黃之豪

黃之豪

理特顧問有限公司 金融服務業負責人

這個問題實在需要十足的想像力,但我認為在 5-10 年內,人們將對於氣候相關議題習以為常 (並已經將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全球碳排最大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城市政策?

全球碳排最大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永續城市政策?

極端氣候頻繁出現,永續,已是鋪天蓋地的熱門議題,ESG 變成商業界最受歡迎關鍵字。然而,我們似乎都忽略全球碳排放、廢棄物大戶 ─ 「城市」的責任。2022 地方縣市長選舉年,《旭時報》陪您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永續政策?

July 06 2022

「做 ESG」到底是在做什麼?評分為什麼百百種?

「做 ESG」到底是在做什麼?評分為什麼百百種?

ESG 議題從年初開始,就在台灣快速延燒,不只跨國公司在做,中小企業為了接訂單,也在加緊腳步。《經濟學人》指,2021 平均一天就有兩支 ESG 基金誕生,儼如 ESG 戰國時代。但「做 ESG」到底是什麼意思?

December 01 2021

ESG 只是一場行銷軍備戰嗎?

ESG 只是一場行銷軍備戰嗎?

在疫情狂潮下,ESG 相關領域的市場資金,飆破 35 兆美元,但究竟拿到 ESG 資源的企業,真的有「拿去做永續」嗎?還是會以「買一片森林、種一千棵樹」等買廣告的手段來做?

February 08 2022

ESG 基金是不是「漂綠」產品?

ESG 基金是不是「漂綠」產品?

台灣 ESG 基金市場規模,在 2020 就飆近 30 億美元,年增率全亞洲第一;在 2021,全球平均一天,就有兩支 ESG 基金誕生。但國際評論認為,所謂「有道德的投資」看似⽐以往容易,但有沒有「真的在經營永續力」,似乎⽐過往更難得知了......

March 01 2022

新創如何擁抱 ESG,創出商機?

新創如何擁抱 ESG,創出商機?

當 ESG 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 DNA 時,新創如何擁抱ESG、創新商機?

May 06 2022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