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談到 ESG,企業對其優先順序的劃分總把 E—Environmental(環境) 列為首要討論的對象。
- E是最能夠被量化、呈現具體成效,也是多數人在檢視一間企業是否做到 ESG 時的首要判定標準。
-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指出, 2022 年全球最大的風險仍是氣候危機,無論是短期、中期或長期 ESG 推動計畫,依然以 E 為首要解決之項目。蘇黎世保險集團首席風險總監 Peter Giger 也表示了:「氣候變遷議題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最大的長期威脅。」
- 造成氣候問題的主因在於「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各國在推動相關政策時,總把解決碳排放在首位,如:2050 淨零排放,但也造成了大眾過度將碳排與 E 做連結,甚至讓誤導了一些企業認為有顧好碳管理就是做到 E,實際上 E 涵蓋的項目非常多。
可以從哪裡著手?
在 E 之中,過去企業界的利害相關人主要是政府,法規遵循是基本條件,到了當今 ESG 已不再只是交給政府的作業,現行企業該怎麼擬定 E 方針?哪些可以作為最低限度檢視 E 的標準?
- 利害關係人需求:
- 隨著國際永續管理準則的出現,如:ISO14000系列,供應鏈之間開始要求彼此維持一定的永續水準,並看重是否取得相關的永續證書,企業必須關切的是,產業內的利害關係人究竟關注的是哪些議題,才能夠滿足國內外買主超過法規外的要求。
- 例如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在 2016 年時,宣布加入 RE100 2050 年 100% 使用再生能源計畫,意味著若相關供應鏈沒有達標,便會失去蘋果這筆訂單,因此台積電、鴻海、宏碁等台廠紛紛跟隨,相繼宣布承諾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Yahoo新聞)
- 善用擅長的資源:
- 有成本考量的企業可以從最核心的服務或產品延伸發想。假設一間賣電壓轉換器的公司,可以朝「提高轉換效率、為客戶省電」為主軸進行,用既有的資源著手,也有助於提高成效。(詳見文末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朱竹元訪談)
- 獨立出永續部門:
- 過去許多企業為了應付法規,將永續納入財務部門、人資部門兼辦,造成失去這部分的專業,久而久之便無法負擔下一階段來自供應鏈的壓力,看一間企業對永續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從「是否有專責單位/專責人員」以及「投入多少財務」兩個指標來觀察。(詳見文末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申永順訪談)
- 企業應該更重視培育永續管理的專業人才,有非常多單位開始獨立企業永續辦公室,實現有效地發展永續項目,做出更好的資源配置和組織決策。(麥肯錫)
- 綠建築的重視:
- 大部分的產業都有設置建築的需求,通常也會是企業最大量體的營運設施,如:辦公室、廠房等等,建築物綠化的程度可作為檢測企業重視 E 程度最直接的標準之一。(詳見文末 易境永續設計顧問ESG總監張文馨訪談)
- 資料中心綠色運算:
- 隨著數位資料儲存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企業也開始尋求公司內部的資料中心,透過提升用電效率、調整散熱機制來確保PUE(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控制,亦有企業將資訊中心移轉至雲端。(詳見文末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副總經理李介文訪談)
企業遇到的挑戰?
- 「大企業」接觸的是國際上的供應鏈,面對的是全球不斷更新標準的壓力,因應每個產品在不同的國家、供應鏈與產業,都有著各自的規約與倡議需符合。(Wolters Kluwer)
- 若是不知道風險是什麼,就無法管理風險。從子公司、分公司到母公司,管理的層面很廣、對象也很多,為了符合各項的國際要求,最大的痛點在於回頭檢視每一個細節,這是一個非常繁複且冗長的過程,要找到是適合的切入點不容易。
- 「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在於人力、專業及資源不夠之餘,企業治理人通常對永續認知的也較缺乏。
未來會如何?
除了滿足各方要求而做出調整外,或許企業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用創新商業模式來迎戰 ESG,從本身的需求出發,達到「透過解決問題獲益」的永續精神,將劣勢在未來轉化為優勢。(詳見文末 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申永順訪談)
- 友達光電早期為了處理水污染的問題,積極發展水循環、水回收再利用的技術,隨著技術的成熟,至今已能達到極高的水回收率,更因此成立了一間專門提供廢水處理工程服務的新創公司—宇沛永續,將解決污染問題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友達宇沛)
- 台達電為實踐節能減碳,國內外新蓋廠房都以綠建築為主;為實現社會公益,捐建綠建築給學校。這些豐富的綠建築應用與推廣經驗,讓台達電獨立出專門處理相關事務的部門,成為全台灣企業單一最大的綠建築單位。(詳見文末 優樂地永續服務董事長朱竹元訪談)
- 面對新興的永續市場,很適合同樣也帶有新穎精神的新創公司投入,其所提供的獨特服務將必定是 ESG 的重要推手。
面對ESG浪潮,什麼樣特質的新創公司可以扮演助力的關鍵角色?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不同的成效?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