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為了永續,願意開始計算每日「碳足跡」攝取量嗎?

為了永續,願意開始計算每日「碳足跡」攝取量嗎?

Aug 17, 2022

為了健康,人們習慣進食時有意識地計算熱量攝取量,但為了永續,「碳足跡」的攝取量應該為多少呢?假如你今天很想來一碗牛肉麵,會因為碳足跡超標,而捨棄牛肉麵,改選擇其他低碳食物嗎?

#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也牽動氣候變遷 # 你願意餐餐計算碳足跡嗎? # 用植物的自然循環來解決溫室問題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郭彥伶

郭彥伶

永吉昌報關有限公司的文件人員

發生什麼事?

氣候變化的主因來自於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是造成暖化效應的並非只有二氧化碳,要拉近與淨零碳排的距離,減排「甲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 甲烷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近1/5,相比二氧化碳,其實甲烷鎖著更多的熱能,在大氣中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以上,具有相當的破壞力。(EPA
  • 但是甲烷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約 10 年,二氧化碳卻長達 100 多年,這也是為何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甲烷多 200 倍,各國將減排焦點轉移至甲烷上,不僅可達成的速度較快、效果也更顯著。UNEP
  • 根據全球甲烷評估報告表示,在這十年中,人為造成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可減少 45%,到了 2045 年將可避免全球變暖近 0.3°C,符合了《巴黎氣候協定》中,期望全球氣溫上升限制能控制在 1.5°C 內的目標。


怎麼計算吃下多少碳足跡?

甲烷的人為排放很大部分來自畜牧業,從生物本身的消化氣體外,到屠宰、加工、運送的過程,我們吃的食物佔了全球溫室氣體約 14.5 - 16.5%,約與全球交通造成的溫室氣體不相上下。一頓晚餐到底耗費了多少能量?也許該好好計算碳足跡。(國際人道協會

  •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需要將每餐的碳足跡降至 0.5 公斤或更少,才能將升溫限制在 1.5°C 以內。全球低碳飲食風潮下,提倡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但你有注意過食品包裝上面的「碳標籤」嗎?碳標籤的呈現方式可分為以下兩種:
    • 食品的每單位碳排量:由於計算食品碳足跡必須分析整個產業鏈,例如:每個農場圈養的方式、使用的能源、選擇的運輸及包裝材質都不同,許多外部因素影響造成計算不易。因此多數國家仍以標示食品的每單位碳排量為主,如:一個 35 克的鳳梨酥、一瓶 160 克的麥香奶茶 ,台灣目前也是如此的做法。(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 除了顯示碳排數字外,也可以以是否合於當地碳標準的方式做認證。如:瑞典食品食品製造商 Felix 不僅在官網列出旗下所有食品的碳排量,若產品的排放量不超過其他瑞典食品平均的一半,便可獲得「低氣候足跡」標籤。(CNN
  • 雖然碳標籤有助於消費者計算碳足跡,但若要紀錄每道菜餚裡中各種食材的碳足跡,非常複雜、耗時,多數人不願這麼做。
    • 為了更落實的計算碳足跡,瑞典新創公司 Klimato 與餐廳 Levy UK+Ireland 合作,提供 COP26 氣候大會中的菜單上,標示每道菜的碳足跡。後續也在蘇格蘭會展會議中心(Scottish Event Campus)延伸此服務,消費者可以透過碳標籤菜單,強烈的感受食物與氣候變遷的關係。(KilmatoLevy菜單


從生產面,台灣怎麼做?

在台灣「食物碳足跡的計算」仍屬初期規劃階段,還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目前農業的重心會放在,透過生產端植物的自然循環達到「碳中和」。

  • 第一步必須先釐清食農系統的各種釋放,如:「農藥化肥的製作會產生二氧化碳、氧化氮、甲烷」、「水稻的生產會產生甲烷」等等,了解問題所在之處,才能分別找出對應的減碳、匯碳方式。(詳見文末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仁華訪談)
  • 減少農產品產生碳足跡的方式主要有「減碳、固碳、土壤碳匯」。(詳見文末 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訪談)
    • 減碳:要減少施用高碳足跡的化學肥料及農藥,及設施及機械採用綠能。
    • 固碳: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不僅能製造氧氣,還能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為有機化合物,若提高土壤肥沃度,便可增加作物生產量的固碳。(科技大觀園
    • 土壤碳匯:土壤具有碳吸納能力,如同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可增加施用有機質肥料、多採用免耕、最低耕犁、豆科輪作栽培等耕作方式,以增加土壤中的碳儲存功能。(農傳媒


未來會如何?

大家都知道搭捷運可以減少廢氣排放,少吃肉可以減少甲烷產生,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會挑選有碳標籤認證過的商品呢?要讓一般大眾對於「氣候危機的意識」與「飲食習慣」產生連結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 根據英國數據分析公司 Kantar 調查顯示,儘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氣候變化已經嚴重的對地球以及生活構成威脅,但只有 18% 的受訪者願意減少購買肉類,原因在於這些碳數字離我們太遙遠,從價格、心情、飢餓程度,甚至是與你一起吃飯的人,都有可能影響人們選擇食物的決策。(TIME
  • 提高飲食素養需要透過食農教育法進行全民教育,說明重視碳足跡的重要性,並倡導「淨零新生活」,才能達成食農系統的轉型,進而將減碳的觀念擴充到食、衣、住、行、育、樂。(詳見文末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仁華訪談)

對碳中和的期待會影響農民原本的作物模式嗎?台灣在推動時,最大難題為何?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食物碳足跡的計算方式為何?是根據什麼標準?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彥伶

郭彥伶

永吉昌報關有限公司的文件人員

「碳足跡」計算某項產品從生產、製造到消費者手上諸多過程中,每單獨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總和。各國政府、機構的計算標準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我國環保署者可參考其「碳足跡盤查表」。就食物而言,理論上包括某項初級產品種植、採收過程農業資材(包括灌溉)、農業機械的各項投入,採收後的調製、包裝分裝、運輸、到上櫃前的儲藏等。若是加工食品,則需要針對各項成分原料從生產到工廠的碳足跡進行加權,然後加上加工過程的碳足跡。且其實上櫃方式、時間,以及消費者購買後消費前也有足跡,不過這個不會呈現在消費者購買時後的資訊內。

網路上可以找到各種食物生產的排放量,這只是一般的情況,同一種產品因所採用的生產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一般圈養式養牛,其排放量相當高,然而若採用再生放牧的方式,據說反而可以有碳吸存的可能。有機農法的碳排放一般是比慣行者低。遠距進口者比本地生產者高很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碳足跡」計算某項產品從生產、製造到消費者手上諸多過程中,每單獨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總和。各國政府、機構的計算標準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我國環保署者可參考其碳足跡盤查表。就食物而言,理論上包括某項初級產品種植、採收過程農業資材(包括灌溉)、農業機械的各項投入,採收後的調製、包裝分裝、運輸、到上櫃前的儲藏等。若是加工食品...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則需要針對各項成分原料從生產到工廠的碳足跡進行加權,然後加上加工過程的碳足跡。且其實上櫃方式、時間,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減碳與飲食的距離很遠,有什麼方法可以更深入我們的日常或導正觀念嗎?至關重要的決勝點為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這需要過食農教育法進行全民教育,說明重視碳足跡的重要性,想辦法倡導「淨零新生活」,期能提高飲食素養,達成食農系統的轉型,擴充到食衣住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要達到食物碳中和的決勝點,是要讓多數消費者認知及有信心,達成多數民眾大量購買有碳中和的食物。若只有少數消費者有認知及信心,就達不到食物碳中和的目標。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對碳中和的期待會影響農民原本的作物模式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農民要改變耕作習慣來減碳,受到兩個因素影響,首先是消費者願意買。消費者的意願除了飲食素養的提高外,還會受到價格的影響,這有賴政府逐漸採納「真實成本會計」,將碳足跡的社會成本納入售價。 其次是政府農業政策需要將現行各種獎勵、補助方式的條件都納入碳足跡,這會讓農家採用較低碳足跡的農法。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會影響農民原本的作物模式,農民要減少種植會產生高量溫室氣體的作物,如水稻及水生作物。農民要增加「豆科輪作」栽培及施用根瘤菌與有機質肥料。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台灣在推動作食物碳中和的過程,會面臨到最大的難題為何?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在我的拙文中可參考列出的八大難題,不過基本上是現有食農系統的盤根錯節,單就幾點提出改進方法,常會受到牽制而難以有好的成績,需要進行全盤的革新。可是民主國家因為選舉制度,讓政黨遷就現行系統,難以作出大幅度的政策改變。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存菁

楊存菁

推動作食物碳中和的過程的種植/養殖、收獲、處理/加工、銷售(分銷、零售)儲存、剩食/廚餘處理等各個環節,會面臨到最大的難題是要改變現有銷售系統。現今的銷售系統有固定食物來源、運送集中、處理及再分配來控制品質,若要改變來縮小碳足跡,就需要從新規劃處理及改變銷售系統。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推動食物碳中和的過程中,種植/養殖、收穫、處理/加工、銷售(分銷、零售)儲存、剩食/廚餘處理等各個環節,會面臨到最大的難題是要改變現有銷售系統。現今的銷售系統有固定食物來源、運送集中、處理及再分配來控制品質,若要改變來縮小碳足跡,就需要從新規劃處理及改變銷售系統。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農業的生產端上,有什麼方式是能夠減少農產品產生碳足跡的嗎?未來會著重的方向為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須先了解食農系統的各種釋放,才能分別找出對應的減碳/匯碳方式,如:「農藥化肥的製作會產生二氧化碳、氧化氮、甲烷」、「水稻的生產會產生甲烷」等等。簡而言之,不用或少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少耕犁。(更多食農系統的釋放可參考此圖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在農業的生產端上要減少農產品產生碳足跡的方式主要有減碳、固碳及土壤碳匯。減碳:如要減少施用高碳足跡的化學肥料及農藥,及設施及機械採用綠能;固碳:如要增加土壤地力,以增加作物生產量的固碳;土壤碳匯:增加施用有機質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多採用如免耕/最低耕犁、表土殘草敷蓋、種植覆蓋作物、豆科輪作栽培等耕作的方式,以提高土壤碳匯,並要增加採用形成農場的循環經濟系統及減少食物浪費。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一般台灣大眾對於低碳飲食的意識以及執行率如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目前講求有機/友善環境食物的風氣有起步,越來越多,但似乎仍停留在小眾。這是過去推動有機農業的成績,不過講求低碳食物是近一、兩年比較重視,重點在於減少進口食物的數量。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目前一般大眾對於低碳飲食的意識及認知甚為不足,執行率尚在起步而已。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目前將「食物碳足跡的計算」落實在真正一般消費者的生活中都還屬規劃階段,台灣在這方面的推動有可能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郭華仁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這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因為 2050 年淨零轉型已成為國家政策方針,國發會已提出淨零路徑及策略,其中就有「零浪費低碳飲食」。已經有了政策方針,現在需要的是詳細的實施策略,這需要透過食農教育以及高強度宣傳來推動。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楊秋忠

楊秋忠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

目前將「食物碳足跡的計算」落實在真正一般消費者的生活中都還屬規劃階段,萬事起頭難,但一定要做,以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及各地農業單位輔導,一步一步讓台灣民眾的認知能力提高,努力在這方面的推動應為可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台灣農業經貿該如何走?

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台灣農業經貿該如何走?

台灣以盛產各樣水果為傲,有「水果王國」之稱。但近年來台灣農產品受到中國以檢疫出害蟲、COVID-19 病毒為由,禁止進口,造成農民減少一大外銷管道。當兩岸貿易風險再現,台灣農民該如何自處?政府在農業政策規劃上,該如何長遠佈局?《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能帶來機會嗎?

2022-07-26 11:30:00

今晚...我想來點香煎牛小排!加「科技」、不加「碳排放」

今晚...我想來點香煎牛小排!加「科技」、不加「碳排放」

植物肉旋風趁著畜牧業供應斷鏈之際興起,成為 2020 來最潮的「美國西岸食尚」。究竟一株海鮮市場的病毒,會不會一舉改變農、牧、餐飲業?

Sunrise Medium

下個世代最熱門的「減碳生物」&mdash;&mdash;微藻

下個世代最熱門的「減碳生物」——微藻

過往在聽到「微藻」一詞時,可能會直覺想到抹在臉上的保養品、家中的保健食品。但在全球倡導「減碳」之下,微藻又多了個新身份——固碳高手!而且在相同面積下,「種微藻」甚至能比「種樹」更有效減碳。

2022-01-11 17:1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