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儘管全球都已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但暖化的節奏仍舊快速。在未來五年內,氣候風險超過 1.5°C 的可能性將達五成。我們迫切的需要快速、大幅度的減碳行動。(世界經濟論壇)
-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 1/3 來自運輸業。交通對石油燃料的高依賴度,是造成氣候變化最大的單一因素。改革「交通工具」,是當今棘手的課題。(Greenly)
- 台灣在 2022 年正式公布的「2050 淨零排放路徑」中,計畫到 2030 年電動機車新市售占比要達到 35%,2035 年則是 70%。更期望在 2040 年可以達到 100%,目標是將不再販售燃油車。(國發會)
- 機車是不少台灣人必備的交通工具,總人口數約 2,300 萬人的台灣,機車數已超過 1400 萬輛,是世界密度第一高的國家。全台 2.6 萬的傳統機車行,做為產業第一線,該如何進行轉型?
如何轉型?
政府推動電動機車補助方案刺激買氣,使最具指標性的電動車品牌 Gogoro 在 2022 年 1−2 月市場成長率高達 132.2%,燃油機車則是較去年同期衰退10.4%。政策走向加上油車市場衰退,傳統機車行開始力拚轉型,關鍵在於「人才培育、店面數位化」。(聯合新聞網)
- 人才培育:
- 機車行以師徒制為主,因工時長、待遇不受保障,缺工問題愈趨嚴重。人才要到位,制度、薪資、環境優化都不可忽視,若能打破以往機車店老舊的形象,除了能避免人才斷層,也是擴展客源的方式之一。(詳見文末 宏嘉機車事業集團總經理陳慶全訪談)
- 傳統的手工技術逐漸被數位系統給取代,過去汽機車維修技師必須訓練 3 年,透過經驗才能掌握訣竅。但現在只要懂電腦,晶片一掃描檢查,任何的問題都能一覽無遺,技術學習的門檻相對降低。
- 店面數位化:
商家轉型的意願?
對於業者來說,現在距離 2040 年似乎還有幾年的時間,這會影響轉型的意願嗎?
- 無立即性必要:雖然電動機車的銷量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市面上近九成仍以油車為主,當前依舊得靠它來維持生計,因此多數的機車店雖然願意參與培育課程,但只將其視為「為未來準備的工具」。
- 市場不穩定:經濟部長王美花提及要注意「公正轉型」,在沒有意願轉型的傳統機車行中,有 23.9% 是因為「電動機車販售與維修的市場量能尚未充足」,這顯示「擴大電動機車市占率,才能帶動傳統機車行公正轉型」。(工商時報)
- 耗時、耗資源:現今大多的機車店師傅多以中年族群為主,電腦操作是一大難題。且支援電車維修服務的商家,還需支付原廠軟體使用費,再加上人才培育、數位行銷,每一項都深深重擊商家轉型的意願。未來的主力將會放在第二代、第三代接手時進行。(詳見文末 旭順輪業行老闆蔡博全訪談)
- 少了油車維修利潤:油車市場主要營收來自於「後續的維修以及保養」,而電車少了換機油等等需求,額外產生的費用較少。對車行來說,賣掉一台電動機車意味少賣一台燃油機車,以及後續利潤。(詳見文末 旭順輪業行老闆蔡博全訪談)
未來會如何?
雖然電車的碳足跡比油車來的少,但是電池回收並不便宜,且生產電力還是會產生一定量的污染,要靠電車達到完全的淨零碳排,仍有一定的限制。
- 機車師傅們對於轉型的質疑關鍵,在於在科技時代,完全無法預估技術被淘汰的速度。若現在投入電車轉型,在 5 年、10 年後,是否可能因其他再生能源崛起,又得被迫面臨另一波衝擊?大家對於「未來就是電動車的世代」這件事情的信任感還不夠。(詳見文末 旭順輪業行老闆蔡博全訪談)
- 原廠綁住很多權限,一般車行沒辦法解鎖,有上課也做不到生意。例如:有時就算師傅依賴經驗,從里程數判斷冷卻液該換了,但換了之後,車主還是得再跑一趟原廠去消除警示燈號,因此多數車主仍偏好回到原廠維修。這需要政府以及原廠更多的溝通。(遠見)
油車與電車市場的運作模式為何不同?在教育端,如:高中、大學汽修科,是否有做出相關的改變呢?《旭時報》邀請到已有成績的典範商家,以及正在面臨陣痛的業者,分享更多的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