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面對氣候危機,各國都在尋找減少碳排的有效方法,「碳定價」、「碳交易」、「碳稅」等各種與「淨零」相關的措施紛紛出籠,到底這些措施彼此間的關係是什麼?與歐盟最新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又有何連結?
- 碳定價(Carbon Pricing)指的是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制定價格,也被認為是幫助各國限制碳排量最有力的經濟手段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兩種機制:碳稅(CT, carbon tax)與碳交易系統(ET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目前已有 68 個國家正在實施碳定價制度。(世界銀行)
- CBAM 將會在 2023 年試行、2026 年正式上路,並預計 2036 年納管所有進口至歐洲的產品,意味著不減碳就得出局。初期適用於碳洩漏風險最大的五個產業: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歐洲議會)
- 歐盟更鼓勵產品在生產國就進行減碳,若該商品在其他國家已有繳交排碳費用,即可扣減其所需購買的 CBAM 額度,但各國的碳訂價機制不同,出口國的碳費要如何被採納,細節尚未公布。(環境資訊中心)
對台灣有何影響?
2021 年台灣對外出口總額為 4,463 億 9 千萬美元,其中歐盟占整體比重 7.1%,為第四大出口市場。仰賴出口甚重的科技代工國台灣該如何面對 CBAM?(行政院)
- 歐洲議會在 2020 年 6 月提出的 CBAM 2.0 強化版中,「將電力使用的間接碳排放」納入 CBAM 規範這一項,對台灣的影響最大,企業對這點近乎是無能為力的。(詳見文末 零航者創辦人廖卿惠訪談)
- 台灣電力使用的間接碳排放量,幾乎都是由台電決定,對於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小企業,不管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透過自己的力量去降低間接碳排放。
- 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非常高,主因來自地理上的先天弱勢,毫無天然礦產資源可支持發電,因此決大部分都以進口為主,比例高達了 98%。儘管近年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開始有些成果,電力排放係數有下降的趨勢,但問題出在下降的不夠多。
- 針對碳洩漏的揭露,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盟來推行,相對的力道非常足夠,CBAM 的精神不僅是為了符合歐盟的法規,也成為了全球有跡可循的典範、促使它國跟進,往後即使是未直接性出口至歐洲的企業,也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台灣因應 CBAM 的現況?
據 CBAM 規範,在生產國已繳交碳費者即可獲得抵免,對於尚未實行碳定價的台灣,訂定相關制度的需求是迫在眉睫。未來碳費的去留,只有留在國內,或是上繳歐盟兩個選項。政府以及企業如何做出準備?
- 政府端
- 台灣市場規模太小,碳交易市場發展不易,將會以阻力較小的課徵碳費方式,來進行碳排定價,收取的碳費將專款專用。(詳見文末 零航者創辦人廖卿惠訪談)
- 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全球未有一致性、具標準的「碳底價」出現。若沒有具體的基準線,定價若太高易使企業無法負荷、反彈至民生物價;若太低,不僅減碳約束力不夠,最後仍只是把碳價的差額繳給歐盟。(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 企業端
未來會如何?
- CBAM 草案於公布後已引起各國關注,同時更包含了諸國對其的疑慮以及爭議。
- CBAM 的推動勢必會為企業帶來許多挑戰,但轉個念來看,或許也能成為新商機。
- 越是符合綠色意識的產品,若有助於幫助供應商達到低碳轉型的目的,越能迎來大訂單,勢必會是未來的趨勢。
- 國際政策的訂定,同時也督促了潔淨能源的開發,當高碳排產業在第一線遇到問題時,可以把這些經驗變成技術、技術變成公司、公司變成解決方案,進而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 羊毛出在羊身上,碳定價使得生產成本增加,最終肯定會反映到終端消費者的民生物價上,綠色通貨膨脹(Greenflation)難以避免。(詳見文末 零航者創辦人廖卿惠訪談)
綠色通膨的現象有解決方案嗎?對企業而言,面對 CBAM 該如何做出短期與長期的準備?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