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ESG,已成為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以網路關鍵字搜索量為例,自 2019 年以來,ESG 一詞的搜索量增長了五倍,相較之下,過往常用的企業社會責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指標熱門度已經大幅滑落。CSR 和 ESG 的此消彼長,代表在社會快速變遷下,企業的社會責任策略上也有大幅轉型。
- CSR 與 ESG 都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差別在於 CSR 多半是基於企業對於社會的承諾、實踐與自我檢視,但不見得皆能被具體衡量。ESG 則是更進一步的定義出衡量或量化此類社會努力,外部投資者更能評估一家公司的社會影響力。(Forbes)
- 從永續的角度來看,因為氣候變遷議題受到各界重視,E 環境層面的討論度與具體衡量指標遠高於 S 社會層面。然而,根據 Gibson, Dunn & Crutcher LLP 的一項分析發現,2021 年與 2020 年相較,與社會相關的股東提案增加了 37%,高於與環境相關的提案 13% 的增加幅度。
- 上述情況,也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 2021 年 11 月推翻用來駁回股東提案的機制後,讓股東更有機會針對社會重要性問題,向企業施壓。(Wall Street Journal)
社會急速轉型,企業跟上了嗎?
ESG 所關注的社會議題涵蓋層面廣,從員工健康與安全管理、資訊安全,到產品責任、風險利益、隱私權維護等。企業為了 ESG 揭露,多採取符合勞工或社會議題基本規定的策略。但社會變遷快速,除了合規,企業面臨的挑戰為何?
- 企業無法同時兼顧 E、S、G 三面向,甚至出現彼此間相互衝突的狀況。《經濟學人》直指,環境與社會兩面向常會出現衝突,例如為了減碳關閉煤礦公司,但可能因此使員工失去生計。
- 企業是要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但是考量到多個利益相關者,要達到實現 ESG 平衡並不容易,企業要提供客戶低價的產品、同時兼顧勞工福利、保護環境,該如何權衡取捨的最佳選擇?即使有選擇,也不確定是否會得到股東的明確授權。(McKinsey)
- 歐盟的「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原則重視「永續」、「財務」兩個面向,企業應該要兩者都考慮。CSR 和 ESG 行為上都是回應社會的需求,但 ESG 更關注財務議題:回應社會需求有無適當降低企業繼續經營的風險?如果只是滿足社區需求,但是沒有降低經營風險,代表企業有做 CSR,但是 ESG 沒做好。但反過來說,若 ESG 沒有做好,也代表 CSR 沒做好。(詳見文末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服務與 ESG 諮詢服務負責人曾于哲訪談)
企業如何創造社會價值?
有別於消極地以符合法規實踐 ESG,現在更強調企業具有「積極性創新」的 ESG 實踐,稱之為「社會創新策略」(Social Innovation)。
- KPMG Canada 指出「社會創新」是翻轉社會既有運作模式,以追求公平與韌性的行動、產品或服務變革。企業採取的「社會創新」策略,透過商業運作模式轉型來達成社會、環境與經濟價值三贏的局面。(KPMG)
- 企業想要做到社會創新,除了從內部資源做起,亦可透過與社會企業的合作達到社會影響力。(World Economic Forum)
- 公益創投基金 Acumen 與大型企業 IKEA 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Corporate Ready》指出,有約 7 成企業認為,與過往合作過的社會創新組織具備共同價值。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與影響力,是促成雙方合作的關鍵因素。
企業下一步如何實踐?
- 企業要創造社會價值,策略上需要盡可能與本業結合,才能有續航力。再者,S 要做得深、做得好,一定要與該領域的深耕組織合作,讓該領域的系統效益創作企業的 ESG 價值。(詳見文末 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訪談)
- 面對未來經濟,企業在建構現今 ESG 框架時,同時也要思考未來性。例如零售業在員工多元組成表現良好,但現實情況是,很大一部分勞動力是技能較低的工人,最容易因自動化和數位化程度提高而失去工作。公司有責任採取積極措施,來重新培訓現有員工,讓他們也有機會進入技術導向的工作崗位。(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台灣企業如何實踐社會創新?對於企業來說,在資源、人力有限下,該如何從廣泛、多元的社會議題面向中,找到合適的路徑?透過以下《旭時報》與各界專家的訪談,一同來了解企業可以如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