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回顧 2022 年,疫情來到了尾聲,通膨、地緣政治、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等大事件陸續發生,引發了糧食危機、人力成本持續高漲、遠端採購等問題,凸顯了創新科技對「食農供應鏈」的重要性。近兩年全球的食農趨勢有何變化?(詳見文末 扶田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瑞弦訪談)
- 疫情前:鑑於食農並非爆發性成長的議題,較不受投資市場的青睞。(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訪談)
- 食農的每一項投資都必須經過幾個季節或者年度的耕種、養殖時間,若失敗了就得再進入研究、修正、並重新投入的循環。要享受最後的果實,又是另一段漫長的等待,無法在短時間快速的獲利。
- 疫情後:因封城、禁止內用等隔離政策,人力的缺乏,以及尋求「零接觸」方式來解決採購和餐飲的需求激增。(FINDIT)
- 節省人力的智慧農場、外送到府的餐點宅配、雲端廚房、生鮮蔬果物流等類型的新創,受惠於疫情相當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不過鑑於疫情的減緩,今年的生活趨近回到實體模式後,留客數也備受考驗。
- 2021 年全球農業食品科技募資總額及交易量突破高峰,資金主要流入「生鮮雜貨電商」,該領域獲投金額較前一年成長 1.88 倍,占所有食農科技獲投金額的 1/3 以上。
- 此外,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低碳的訴求逐漸被社會關注,加上對人畜共通疾病的擔憂等因素下,全球興起「肉類替代性食品」潮流,讓 AI、生醫等非主流領域的食農科技,在 2021 年備受矚目。(FINDIT)
投資特色為何?
回望地狹人稠的台灣,糧食自給率僅有 31.7%,高度仰賴國外進口。且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島國依賴海、空運輸方式,也容易陷入限制及隔離的風險。因此,台灣在食農投資方面有什麼特色?(農委會)
- 投資方向以解決農民長期以來面臨的三大挑戰為主—「人力不足、氣候變遷、環保議題」。(旭時報)
- 多數的創投及策略性投資人的標的,偏好結合台灣的優勢 -「科技」,其佔比為最大宗,如:AI、大數據、資通硬體等,與電子業相關的應用都頗受歡迎。(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訪談)
- ESG 議題的發酵,許多投資人為了在永續上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傾向投資於具前瞻性,同時又符合 ESG 題材的新創。屬於「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目標」(SDGs)大本營的食農,漸被看重。(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訪談)
食農投資趨勢與走向為何?
- 以大帶小:
- 今年(2022 年)熱門的項目包含自動科技、智慧農漁解決方案、替代性食品。雖然這些議題並非新興標的,但相較於前幾年,最主要的差異在於「進入市場的創新策略」。(詳見文末 扶田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瑞弦訪談)
- 在市場上愈多具有影響力的大企業,積極投入與新創合作,期待能藉由新創的創新特質,找到下一個驅動產業的關鍵技術。由大企業提供資源、新創從中成長,創造雙贏。
- 尤其在供應鏈及養殖的領域內,可以看見智慧供應鏈的新創透過募資,橫向整合傳統業者帶來科技升級;智慧養殖業者,結合資本直接投入案場快速擴展。
- 永續熱:
- 新創公司發想的方向將會以 SDGs 宣言為核心脈絡,延伸出大數據及智慧物聯網的應用,如蒐集氣候資訊,協助農民預判農作物的收成狀況。(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訪談)
- 響應減碳趨勢,能夠幫助「淨零碳排」達成的項目也是主要範疇,如:魚電共生、植物的碳捕捉以及自然碳匯。(詳見文末 大亞創投協理韓沛霖訪談)
未來會如何?
在投資領域,各國每年都會出現新的關鍵字,但是「話題的熱度」及「實質的產業發展意義」,其實不一定是相對的,最重要的是觀察其發展力,地區的不同其實相互競爭的意義不大。(詳見文末 大亞創投協理韓沛霖)
- 在同一個題目底下,會根據地緣資源、法規限制、政治立場的差異,而出現針對自己國家所屬的發展特色,每個國家、地區的強項及弱項都不一樣。但是綜觀來看「健康科技」會是全人類共同的議題。(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訪談)
- 歐洲身為全球綠色典範,對於 ESG、循環經濟關注密切,以及今年地緣政治帶來的糧食安全議題,歐洲長期在替代性食品的投入位居領先。(詳見文末 扶田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瑞弦訪談)
- 東南亞則因為市場碎片化,導入數據化的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其機會點會較其他區域來得大。
創投會關注新創哪些特質與條件?今年較特別的議題是什麼?請看《旭時報》與創投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