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人口量將於 2050 年突破 97 億,且多數已開發國家少子化、老年化愈趨嚴重,使全球農業產量需求將在 2010 年至 2050 年期間增長 69%。人力短缺與農產產量不足,再加上極端氣候,預告著糧食危機無可避免。「智慧農業」勢必是解決困境的關鍵之一。(Insider)
- 智慧農業是將農業結合前瞻科技,如: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用數據演算了解作物狀態及所需,再透過物聯網無線通訊技術,立即做遠端操控,智慧監控產銷過程。(屏東科技大學)
- 數據也可以轉換為農業經營有用的資訊,如:分析消費市場、商情資料蒐集,提供管理者在產銷規劃、生產管理及顧客服務等經營決策上的判斷依據。(智慧農業)
全球農業面臨什麼挑戰?
農民長期以來面臨的挑戰環繞在「人力不足、氣候變遷、環保議題」三大類型,有哪些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呢?
- 高溫、缺水會帶給植物最大的生存危機,氣候變遷引發熱浪、乾旱、降雨模式等變化,會影響植物生長週期的長短,造成產量與健康的損害。如何在種植區域降溫,減少灌溉用水將是重點。(詳見文末 甫田科技技術長涂勝博訪談)
- 禽畜近年因疫情與通貨膨脹,加上民眾在動物福祉意識的逐漸提升,使得飼養成本增加。「飼養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善動物疾病的發生與育成率,包括硬體設施的升級、飼養與繁殖策略、健康防疫計劃等等。(詳見文末 東海大學畜產系助理教授陳怡蓁訪談)
該怎麼解決?
面對糧食危機,智能的農業設備迎來的是更節能並高產量的時代。
- 農間管理 — 增加產量、降低生產成本、解決人力不足:
- 甫田科技研發出垂直站立的「氣耕種植農法」,不受場域限制,四坪的土地就能種出 2300 株生菜,搭配環境動態控制系統,精密計算植物的一日所需,將營養液透直接噴灑在植物的根部,產量是土耕的 5-10 倍,成本更只有水耕的 1/10。(KO–IN)
- 農委會與臺大生機系教授江昭皚合作,開發了基徵草蛉智慧化生產技術,以量產天敵來控制害蟲影響作物,可節省 50% 飼料量、降低 80% 人力投入及 70% 的生產成本。(農委會)
- 無人機搭載 AI 學習,飛行當中能自動偵測病株,針對病株去施藥,能避免健康的作物受到不必要的干擾,也可以降低傳統人工噴灑吸入農藥的風險,效率甚至高於傳統約 60 倍。(農傳媒、奇摩新聞)
- 味全牧場導入圓盤榨乳機,縮短傳統一半以上的時間,也減少了牛隻站立的時間。並運用智慧環控,打造舒服的溫度、乾淨的飼養環境;搭配電子耳標系統,觀測採食量的增減以及健康曲線,即時與營養師調整飼糧配方,監控牛隻健康。(東森新聞)
- 產銷管理—提升蔬果的新鮮度:
- 恰口貿易研發出天然的碳晶球製劑,應用在種植階段的水果,可避免水果感染病蟲害、提升良率至 9 成,採收後噴灑則能延長水果 3 倍的保鮮期。解決以往運送過程影響蔬果品質的痛點。(數位時代)
未來會如何?
對於具科技優勢的台灣來說,技術研發似乎都不是難題,那麼發展智慧農業的困難在哪呢?
- 台灣的農業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對於新創公司來說,相對可以應用服務的範圍有限,市場的限縮亦可能使新創公司營收不穩定,成長的空間也會受限。(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
- 有很多的創新技術放在農間管理的開發,但是經過運送、上架的過程,最後到消費者手上時,品質往往都已大打折扣,要如何在離開田地後,提高運送端的新鮮度是目前比較缺乏的。(詳見文末 好食好事新創發展經理林薇真)
- 智慧化的養育模式,牽涉到管理者的經營思維是否能夠順利轉換,設備的導入一定會牽動原本的管理策略,老一輩的農民要推動比較困難,但是對於已由二代、三代接手的青農,轉型意願是高的。(詳見文末 東海大學畜產系助理教授陳怡蓁訪談)
- 智慧農業以數位觀測的方式,告知農民該做甚麼樣的調整,雖然更為精確,但也可能使農民喪失創造在地智識的機會,無法培養厚實的務農能力,一旦遇到預料之外的問題時,會難以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詳見文末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仁華訪談)
未來智慧農業市場會以怎麼樣的趨勢向前行?當前發展的挑戰為何?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