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面對難以捉摸的「數位原生代」,元宇宙該如何迎戰?

面對難以捉摸的「數位原生代」,元宇宙該如何迎戰?

Dec 14, 2022

身為首批數位原生代,Z 世代不論是消費習慣、價值觀、吸收資訊的模式都與 X 世代、Y 世代截然不同,習慣透過網路取得一切所需的他們,被喻為是最難捉摸的一群。元宇宙,該如何滿足 Z 世代的需求?

# BeReal讓年輕世代做自己 # 不同世代在虛擬世界的樣貌 # 把品牌故事變成實際互動體驗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張譽騰

張譽騰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發生什麼事?

科技的創新,除了帶來便利的生活,也伴隨著「後遺症」 - 社群使用者在放下手機後,產生了容貌焦慮、憂鬱等情緒,當負面影響愈趨嚴重,人們使用社群的需求也開始跟著改變。

  • 根據美國數據科學家 Haugen 研究顯示,Instagram 使 13.5% 的英國青少女加劇自殺念頭。在社群媒體上面臨的社會比較、壓力,已確實地影響了部分用戶的心理健康。(NPR
  • 除了 TikTok、SNAP,似乎出現了更多具有「自覺性」的選擇。如 BeReal 在歐美的年輕世代中吹起了一股風潮,雖然用戶少於 Instagram 和 TikTok,但是創新的功能,顯示出用戶想要「找回自己」的慾望。
    • BeReal 特別的是,規定用戶一天只能有一篇貼文、須限時內拍照及上傳等,有效地減少用戶使用社群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無濾鏡的呈現真實生活。(換日線
    • Instagram 的網紅趨勢使其更像是一個表演、行銷舞台,BeReal 的定位更多是用來和熟人分享日常。因此 BeReal 的出現並非為的是取代其他社群,但可以看見了人們對於「假」的厭倦,並且存在著追求真實性的需求。(詳見文末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迷瑞 meRui 訪談)


數位原生代的使用特徵?

做為和網路一起成長的一代,Z 世代(1996 – 2012 年出生的族群)從小就接觸網路,擅長快速涉略廣泛的資訊,且為社會中受教育程度最普及的一群,享受了更多民主化的資源,從而形成多元化價值觀,不僅反思能力高,也非常在乎以及懂得審視自己的需求。(旭時報

  • 創新的科技技術遍佈 Z 世代的每個生活角落,這使他們注意力的持續度僅為 8 秒,閱讀文字的接受度較低,更傾向於圖片、短影片等「短暫式」的呈現,比如電影懶人包、開箱影片等等。ONLINE OPTIMISM
  • 處於大學或者剛出社會年紀的 Z 世代,正處於建立自己的階段,較急於展現自我、樂於分享、在意新事物,也是所有世代之中傳播力最強的。(詳見文末 Accucrazy 肖準行銷創辦人吳威翰訪談)
  • Z 世代很擅長自我資訊的取得及辨識,習慣透過網路滿足一切所需,因此不容易用引誘的方式吸引他們。但是,一旦成功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對品牌的忠誠度更不容小覷。
  • 雖然 Z 世代相當依賴社群 ,同時卻也認為虛擬世界會影響身心健康,對社群的使用仍深思熟慮,更崇尚真實性,且只接受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若沒興趣,對任何的廣告推播都是排斥的。(麥肯錫


如何應用元宇宙?

面對「不好滿足」的數位原生代,區塊鏈或許會是解方,符合了 Z 世代嚮往的去中心化,把「知」的權利從演算法身上拿回來。如何應用在元宇宙呢?

  • 為了解決虛擬與現實之間,因社交落差而產生的孤獨感,許多元宇宙藍圖都建立在遊戲上,透過結合社群功能,創造直接交流互動。(LinkedIn
    • 美國很有名的槍戰遊戲《Fortnite(要塞英雄)》,主要營收部分來自販售虛擬寶物,吸引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如:Balenciaga、Supreme 等合作,推出遊戲裡的虛擬時尚單品,這意味著人們有意願花錢在建構元宇宙上的個人身分地位。(詳見文末 Accucrazy 肖準行銷創辦人吳威翰訪談)
    • 「GameFi」是 Web3.0 中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指 Game(遊戲)結合 Finance(金融),是一種邊玩邊賺錢的加密商業模式。遊戲裡的貨幣會結合區塊鏈運行,玩家可以透過解任務、打怪賺錢,並將虛擬貨幣真正的拿到交易所賣掉。(Crypto
  • 行銷的主軸正從販賣一個產品,移動至販賣一個背景故事,將品牌故事變成實際互動式的完整體驗,把自己設定的宇宙賣給別人,Phygital = physical + digital 虛實整合的概念,會是關鍵。(詳見文末 Accucrazy 肖準行銷創辦人吳威翰訪談)
    • 未來,會在實體產品植入對應的產品編號 NFC 晶片或者 QR Code,將實體商品與 NFT 的相連結。一旦技術架構完成後,虛擬及實體世界會變得更加靠近。(Binance
  • 元宇宙不再像傳統行銷,一直在打廣告、找代言人,重要的是依賴用戶的散播力,他們不僅是使用者,更是倡導者,藉由這些人自發性的去創作內容,進而做到宣傳。(詳見文末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陳岱旻訪談)


未來會如何?

各大國際品牌都已著手計劃屬於自己風格的元宇宙,但是元宇宙的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現正面臨什麼挑戰?

  • 目前建設元宇宙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夠好玩的 game,所以沒有什麼好 finance 的。當應用功能不夠有趣時,是留不住使用者的。(詳見文末 Accucrazy 肖準行銷創辦人吳威翰訪談)
  • 元宇宙與以往人們使用網路的習慣差異太大,轉換率不夠好,升級 UI / UX 產品體驗,也是必須解決的課題。

科技後遺症的責任,該由品牌方還是使用者負責?同為數位原生的 α 世代和 Z 世代,網路的使用習慣及需求會有差異嗎?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訪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同為數位原生的 Z 世代以及 α 世代,使用社群的習慣會有區別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01:56:31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α世代更在乎獨特與個人權利:我的觀察是 α 世代更在乎產品的獨特性以及個性,例如一些比較 niche (利基)市場,古著、獨立樂團、Y2K 等等,我覺得每個時代其實都是一個輪迴,某種程度來說一定都會認為,自己的世代比上一個世代好,使 α 世代更追求次文化,對主流文化有一點點抗拒。但是實際上就行銷角度來看,該怎麼吸引這個族群,大家都還沒有一定的做法,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消費力,等時間再久一點,就能看到品牌開始投入資源吸引 α 世代。

我自己的見解是,區塊鏈對 α 世代來說會是不一樣的機會,更嚮往的是去中心化,把「知」的權利從演算法身上拿回來。其實從 WEB 3.0 的發生也可以看到,它顛覆了大家對社群的想像,就像 Twitter 非常在意言論自由,而 Discord 則是沒有演算法的,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更偏向的社會主義的左派。

2022-12-13 18:04:1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我覺得 α 世代和 Z 世代沒有很明確的界線,他們從小所接觸到的資訊難以區隔,加上現在小孩生的少,儘管年紀輕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消費力,且他們的父母很有可能是現今很有經濟實力的 X 世代,因此不能小看 Z 世代及 α 世代的消費潛力,且 Z 世代前段班的人也已開始出去工作,部分崇尚躺平主義的 Z 世代,甚至可能願意花光全部的錢在喜歡的事物上。

2022-12-13 18:04: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BeReal 的風潮只是曇花一現?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02:11:12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我認為 BeReal 只是一個短暫的正面幫助,要讓 BeReal 真正的取代 IG 非常困難,不管使用社群與否,人的正常心態就是會想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就像出門的時候會把自己打扮得好看,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人的一個心理特質。且我發現嘗試 BeReal 的人,幾乎都還是有使用 IG ,因為他們的本意並非排斥社群,真正而反對社群軟體的人,並不會使用 Facebook、IG 甚至是 BeReal,不管何者對他們來說本質都是一樣的。

2022-12-13 02:11: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每個世代使用社群的習慣有何區別?年輕世代的使用者更在乎的、需要的是什麼? 6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02:18:40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品牌由「說故事給大家聽」轉變成「引導大家幫品牌說故事」:Y 世代與 Z 世代吸收資訊的形式很不一樣,Y 世代之間,美國很常用 Reddit、台灣是 PTT,屬於文字的呈現,但 Z 世代因為注意力的時間較短,經研究顯示僅有八秒,因此則是更喜好如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可以看出 Z 世代更傾向「短暫式」的使用習慣。在抖音出現後,跟進 Snapchat、Instagram 最著名的即時動態功能,也因限時動態的特性不必像以往製作影片那樣複雜、費時,只要套上濾鏡,分享內容似乎變成了很簡單的發送行為,帶動了更多用戶樂意創作。

以往品牌方看 Y 世代的 KPI 都以轉換率、點擊率、購買等等為主,但是到了 Z 世代則是 Content creation(內容創作),更在乎有多少內容由用戶創作出來。新一代的行銷方式中,會由品牌發想一個有趣的主題,再讓用戶去創作內容,這群 Z 世代用戶的角色不僅僅只是消費者,更是協助宣傳品牌的倡導者。怎麼去培養「品牌鐵粉」,是每個平台攻進市場重要的課題。

但為什麼這樣的方式不適用於 Gen X、Gen Y?正是因為...

2022-12-20 21:33: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Gen Z 處於大學或者剛出社會的年紀,面臨建立自己的階段,也比較急於展現自我、樂於分享、在意新事物,因此傳播力相對於所有世代來講是最強的。

Gen Z 一出生,就被科技環繞,消費習慣、價值觀其實都與 Gen X、Gen Y 有很大的不同。網路的使用、自我資訊的取得,對他們來說是很普及的一件事,也因此不容易用引誘的方式吸引他們,但是一旦能夠取得他們的信任,對品牌的忠誠度是非常瘋狂的。對於科技交界處的 Y 世代來說,雖然能夠接受新的事物,但不一定樣樣買單,而 Z 世代則是只接受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若沒興趣,對任何推播都會排斥。

2022-12-13 17:55:5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Y 世代及 X 世代為現階段的消費主力,因此在整個消費行為上,跟 Z 世代、α 世代相差甚多,Y 世代生長的歷程中體驗過網路普及前後的差異,一路從撥接寬頻到現在的 5G,較晚期才接觸社群,對於傳統的 Facebook 廣告、現場廣告、開箱文等等,文字類型的呈現接受度會比 Z、α 世代來得高,以 Facebook、Twitter 偏閱讀的社群軟體為主流。

反之,Z、α 世代因從小就非常習慣網路的使用,喜歡抖音、Instagram 等影音型的資訊。舉例來說,我的姪子現在大概 12、13 歲,他可能三歲時就已學會自己在家裡放 DVD Player 看巧虎、六、七歲開始用平板找影片,或去 App Store下載遊戲,對他來說,使用網路大概就像喝水一樣輕鬆,也因此看書對他來說,可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們的世代特徵,是很習慣在短時間攝取大量資訊,比如現在的電影懶人包、買東西前參考開箱影片等等,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好、最快吸收的方式。

但也因此易使 Z、α 世代有資訊焦慮症...

2022-12-13 17:59: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觀察我姪子常常在吃飯時,需要邊吃邊看 TikTok、YouTube,社群已不單單只為了聯絡感情,更多的是資訊取得的功能,我覺得他們的潛意識其實正反映著資訊變動的太快,深怕自己會跟不上。

我會把 Y 世代的人比喻成小狗,意思是很容易被取悅、被馴服,而現在新世代的族群比較像貓咪,重視自己的感受以及表達,他們選擇產品的依據大多是覺得東西新鮮有趣,舉例來說 Youtuber 能夠成功取得年輕世代吸引的關鍵也在於,提供的內容很生活化,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因此也會建議品牌方在設定產品角色時必須要更真實。

2022-12-13 18:00: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從 BeReal 的出現,我覺得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其他社群的內容不一定都是真的,BeReal 就是在填補,使用者想要真實的與家人朋友們分享近況的需求。但是我也發現,年輕世代嘗試使用 BeReal 原因在於,零修圖的創新功能很有趣,不是單純因為反濾鏡而不使用 TikTok 以及 IG。

其實年輕人把 IG、TikTok、BeReal 擺在不同定位,在 IG 上可以追蹤喜歡的明星以及網紅,即使心態會處在羨慕以及焦慮之中,但還是難以抗拒的使用;在 TikTok 上透過短視頻的呈現,提供的是一些好笑的,紓解生活壓力以及焦慮的感覺。藉此也可以看出,年輕世代在產品上的選擇,並非真的會特別去思考它的價值性才去嘗試,還是以功能的創新度、差異化為依據。

2022-12-13 18:01:4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譽騰

張譽騰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真實感的追求是 Z 世代很大的一個特質,比起文字更習慣有視覺(例如影片、圖片)的輔佐。有研究調查顯示,在台灣目前廣受 Z 世代歡迎的社群平台是 IG、YouTube 以及 Dcard,Y 世代則是 IG、Facebook、YouTube。或許可以看出 Y 世代與 Z 世代的社群平台偏好,使用者可能會基於功能的差異與社群用戶的影響,而選擇使用不同的平台。

2022-12-20 21:34: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元宇宙、社交媒體等虛擬世界中,行銷方式會有何改變?未來會如何迎戰?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18:09:19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用對於消費者有意義的 Web3.0 應用實現真正的虛實整合:現在在建設元宇宙的問題在於,到底該由誰來經營元宇宙?哪些品牌要來元宇宙耕耘?哪些互動會被移到元宇宙裡?我覺得 GameFi 是最近一個很有趣的相關議題,很多的遊戲公司都正想辦法透過「鏈改」,把遊戲變成一款「鏈遊」,意指遊戲裡的貨幣是結合區塊鏈運行的,例如玩家打死一隻小怪所掉的錢,會回到透明的經濟系統裡,玩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多少錢在央行裡、多少錢在玩家手上、目前該虛擬幣流通的狀態為何,這也是與以前遊戲最大的不同之處,以前遊戲裡開發商想要印多少鈔票就印,所有的相對數字都在黑盒子裡,當這個黑盒子被打開來成為白盒子,就被稱為是「區塊鏈遊」,玩家打怪所賺到的錢,可以真正拿到交易所賣掉。

但現在區塊鏈遊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沒有夠好玩的 game 所以沒有什麼好 finance 的,元宇宙也有一樣的問題,我們陸陸續續都有看到許多大明星 Paris Hilton、Snoop dogg 等,都在往元宇宙走,但是真正能吸引多少人進到元宇宙裡,甚至到置產?前陣子第二大元宇宙 Decentraland 的數據來看,最糟的情況日活躍用戶只有 5 個人,當元宇宙沒有更好玩的應用時,是留不住使用者的。且元宇宙與以往人們使用網路的習慣差異太大,轉換率不夠好,就好像有不會開虛擬錢包的人,因為過程太過複雜一樣不想花時間研究,UI / UX 在產品體驗端的升級也是必須去解決的課題。

從 Web 3.0 開始可以看到的是...

2022-12-13 18:12: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行銷的主軸從販賣一個產品,到現今是販賣一個背景故事,要把自己設定的這個宇宙賣給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很看重一個新的概念叫 Phygital (physical +digital),怎麼把虛實做整合會是關鍵,例如 Nike 也買下了一個元宇宙的品牌 RTFKT,未來會走向把 NFT 與實體產品綁定,甚至在衣服上會有一個小小的 NFC 晶片,可以掃描或者匹配。當這些事情的技術架構完成後,虛擬世界以及實體世界會變得更靠近一點,所有的行銷方式也會變得不一樣。或許未來每個品牌都會有結合自己風格的元宇宙,例如買一雙 Timberland 鞋子前,它可能會帶你到一間樹屋裡,解一個任務、帶領了解品牌故事,最後才是真正買它的產品,有很高機率的發展方向會是,「怎麼把你的品牌故事變成一個可以實際互動的完整體驗」

這也是為何我們肖準行銷 Accucrazy 正在籌備一個新的產品叫做 BYOM(Build Your Own Metaverse),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品牌可以更快速順利的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元宇宙,依據品牌需求增加不同的呈現方式,融入 GameFi、數位展間、社群互動、打造自己的世界觀等元素,建立屬於各品牌 Phygital 的元宇宙達到真正的產品虛實整合的銷售模式。

2022-12-13 18:15: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我覺得傳統的社交已無法滿足這群數位原生代,傳統的社交就像是品牌單方面根據演算法餵給你資訊,例如 Instagram、YouTube,但是 NFT 上的社群 Discord,就屬於更雙方的是一種互動式的平台,我覺得未來元宇宙走向亦會是如此,行銷脈絡不再像傳統行銷一直在打廣告、代言人,更關鍵的是把用戶當成股東一樣,藉由這些人自發性的去創作內容,進而做到宣傳,才是比較容易吸引新世代的行銷方式。我覺得人不可能一直活在線上的情況下,因為線上跟線下的結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 Z 世代與 α 世代屬於數位原生的起頭,但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回到現實生活,之後元宇宙的挑戰也不僅限於線上。

2022-12-13 18:15:5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在現在人人一台 iPad 的時代,未來的趨勢肯定會持續在網路上發展,也會有元宇宙的需求,但也可能使某些人可能足不出戶變成宅男,只是不斷的在自己的世界建造,不在乎現實世界的生活,這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但是大多數人也開始意識到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嘗試著拉回中線,往現實世界發展,雖然我不能確定之後真實的世界會長什麼樣子,但可以知道的是網路已經是人類沒辦法根除的東西,即使大家都明白社群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也都知道虛擬的世界真真假假無法分辨,但是羨慕或者焦慮的情緒,很常是無意識油然而生的

2022-12-13 02:14: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譽騰

張譽騰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對行銷是一定會有影響的,社交媒體對行銷的影響大概廠商都不陌生,元宇宙則是還在發展中,目前已經有一些廠商在探究元宇宙中可行的行銷模式。在虛擬世界中,如果行銷的對象還是真的人,那瞭解這些人的需求,還是行銷的重點。此外,平台上大概可以區分有兩種人,一種是想引領市場風向的人,他們可能會提出特別的想法;而另一種則是追隨的人。如果品牌方能將這兩種人區分出來,瞭解他們的需求,通常就是行銷的第一步。

2022-12-14 10:19: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東西文化有差異,BeReal 也能在亞洲引起年輕世代的使用熱潮嗎?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18:22:30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我覺得沒辦法在亞洲國家或是台灣盛行,主要還是歸咎於文化上的關係。亞洲國家傾向把自己準備到更好,不管是化妝或是社群軟體上的呈現,但是對於西方教育來說,學會肯定自己是很重要的,外表不管小眼睛、大眼睛,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好看。相較下,亞洲的審美觀要求眼睛大、皮膚白、鼻子挺,受限在更多的刻板框架底下。當自己不屬於這類型的長相時,便會產生懷疑、不自信,也因此以我自己的觀察來看,亞洲國家平均使用濾鏡的程度,比西方國家高出更多。

2022-12-13 18:23: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科技帶來的後遺症,該由品牌方還是使用者負責?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18:30:09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科技後遺症不能單一規責任何一方:就我過去曾協助 musical.ly(抖音前身)以及美圖秀秀的經驗來分享,因使用某項 App 而產生容貌焦慮,或者抑鬱的比例其實是很難真正被量化的。就品牌方的角度看,品牌當然也會為了剔除這些負面影響而做些出改變,如盡力去開發一些功能,避免問題繼續滋長,但是實際上品牌的角色,本身就不適合作為推動者來解決科技後遺症,能做的力度非常有限,因為問題的根本還是出自於產品身上。就好像美圖秀秀若是提倡降低容貌焦慮,聽起來就是一件極度沒有說服力的事情。因此我覺得平台外的教育以及內容,才是真正能夠幫助用戶界定,自己到底該花多少心力在社群上面。

2022-12-20 21:35: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它不單純是某個人的責任,而是大家共同的責任。當然平台方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的滋長,但是現代人接觸網路的年齡越來越小,對於那些年紀很小的人,會需要有人去教導他如何以健全的心態使用,因此甚至是使用者的爸媽也有其中的責任。我覺得事情得正確以及錯誤都是經過比較出來的,並沒有絕對,就像社交憂鬱症或者是容貌焦慮,就算不發生在社交媒體上,也有可能反映在其他事情上。

元宇宙這些科技媒體的使用終究來自於人性,如果正確的使用那對於真實人生還是有許多幫助,我曾經讀過一些案例是使用 VR 來治療了懼高症,或者是社交恐懼症,也就是讓病患帶著 VR 眼鏡,用虛擬的方式體驗爬山的過程,好處是當患者承受不了感受時,可以馬上停止,藉由與機器的練習,慢慢地走出去真實世界,所以,科技並不代表著負面,而是端看人類怎麼去使用它。

2022-12-13 01:58: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迷瑞 meRui

迷瑞 meRui

法國大學中文教師、
換日線《法生什麼事》專欄作家

隨著科技的推進,要我們再回到沒有網路的生活是很難的,況且科技的存在對於世界的進步來說,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這些東西會被開發出來,也代表著確實有這個需求,如果真正要擺脫成癮的現象,責任還是得歸咎回到人類本身,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建立正確的使用心態。

2022-12-13 02:1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譽騰

張譽騰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各式各樣的資訊都能在社群媒體裡看到,跟朋友互動也很容易,但是實際生活中要跟人互動,其實有時候不像按一個鍵那麼簡單,是需要注意禮儀,甚至是做好準備的,所以我個人覺得當一個人很習慣在網路上跟人互動,突然要切換到現實交流時,中間的轉換可能會使人感到不適應的。

至於要誰負責,我覺得當大家都熱切地使用一個平台時,通常有他的原因,不過再好的平台也不可能沒有任何缺點,過度依賴或使用錯誤,都可能導致負面的效應出現,因此這可能是雙方的責任,使用者要去了解與評估,平台或品牌方則必須去告知。

2022-12-14 10:17: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未來,社群怎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轉化為有充實感的社交互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3 18:31:37
吳威翰

吳威翰

Accucrazy 肖準行銷
創辦人暨執行長

打造自己的第二身分的需求:社群媒體以及遊戲的開發本質本來就是用來克服孤獨感,但是有些人使用了社群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因為與現實生活落差太大而更孤獨了。問題的核心比較在於是,當第一身分感到孤獨時,會不會用第二身分來逃離它,那麼第二個身分設定就會回到元宇宙的話題上。舉例來說,美國很有名的槍戰遊戲《Fortnite(要塞英雄)》,一部分主要的營收來自於虛擬寶物的販售,過去比較像是因為遊戲好玩,而玩家花很多錢在遊戲上面。但是現在更偏向於,玩家投入這些錢的目的變成要建立元宇宙裡的身分地位,因此很有多國際知名品牌如 Balenciaga、Supreme 都相繼與 Fortnite 合作,在遊戲裡面推出自己的虛擬時尚單品,這意味著人們有意願花錢在建立元宇宙上的個人身分地位。

村上隆也曾講過一句話,他從小孩的眼神看到,未來的人對於社交的需求來自於遊戲,所以我覺得未來遊戲一定會是滿足社交需求很重要的管道,以前 X 時代可能會說北漂打拼,但未來 α 時代是到元宇宙裡工作也不一定。

2022-12-13 18:06: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岱旻

陳岱旻

阿物科技行銷副總

雖然社交媒體大多伴隨著一定的負面情緒,但是我也有觀察到一些比較正面的例子,有很多小眾喜好的族群,在現實周圍可能比較難遇到有相同興趣的人,但是可以藉由社交媒體或者社團找到一些同好,進而也創造了真實社交的潛在機會。

我自己也曾體會過相關的正面經歷,幾年前我的貓咪因為生病急需要輸血,當時我就成功的透過了貓社團來找尋貓的血液配對,結果就真的有很多人打電話跟我約做血液的配對,由此可見社群軟體並不是單純的網上互動,也可以升級成真實的交流,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是這麼的孤單,原來別人也有這個問題。

2022-12-13 01:57: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為今天而活,而非明天。為何年輕世代崇尚「躺平」?

為今天而活,而非明天。為何年輕世代崇尚「躺平」?

「躺平族」、「爛草莓」多是社會對於 Gen Z 的形容,常被認為會影響社會風氣與經濟發展。但面對「物價高漲、薪水卻不漲」的現實,人生非得照著社會框架走嗎?躺平族的出現,或許提醒我們反思:為何當前社會讓年輕人缺乏動力、失去歸屬感?

2022-06-01 11:30:00

什麼是「線上線下整合」?為何在疫情下成為趨勢?

什麼是「線上線下整合」?為何在疫情下成為趨勢?

在網購蓬勃的 2022,想選購一支口紅時,很多人不僅靠櫃試色,還會回家看 YouTuber 分析、其他顧客評比,再一併把所有購物清單,在線上結清。這種新世代消費模式,讓零售商遠離消費者,但「OMO」策略,或許是一道拉近彼此距離的新出路。

2022-03-16 00:48:00

傷害與治療一線之隔,Deepfake 如何替未來醫療鋪路?

傷害與治療一線之隔,Deepfake 如何替未來醫療鋪路?

2021 年台灣出現了首例 deepfake 換臉犯罪,多位知名人士的頭像被深度偽裝於高度逼真的色情影片中,甚至總統人像也被移花接木,涉及國安及犯罪。影片是假的、但傷害是真的,deepfake 真的這麼壞嗎?其實,也有善的應用。

2022-04-13 10:00:00

化危機為轉機,光禾感知科技實現元宇宙經濟體

化危機為轉機,光禾感知科技實現元宇宙經濟體

因疫情受創的光禾感知科技,不僅轉型為開發線上活動平台,更超前布局成為「OSENSE SPACE 元宇宙製造所」,期望透過其影像科技專長整合區塊鏈服務,讓個人或企業都能夠輕鬆進入元宇宙世界,享受沉浸式虛實整合體驗。

2022-05-12 12:0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