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據世界經濟論壇《2022全球風險報告》調查,未來十年全球前十大風險中,生物多樣性喪失(biodiversity loss)從 2021 年的第五名,躍升來到了第三名。而前兩名分別是:氣候行動失敗(Climate action failure)及極端氣候(Extreme weather),除了本就受高度關注的氣候議題外,生態衝擊所產生的風險正一步步逼近。(世界經濟論壇)
-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早在 1992 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就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同時被提出,但是各國對於減碳的關注度,遠遠高於生物多樣性。(UN)
- 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比碳議題來的更棘手,氣候變遷可以透過能源轉型、減碳等方式有效達到減緩,白話來講便是還有得救。但是,生態物種的滅絕將會是不可逆的影響,如何止損是唯一的解方。(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為什麼企業非做不可?
- 許多永續準則如 CDP、GRI 等,都將在 2022、2023 年把生物多樣性納入評分項目之中。當永續的「考試卷」發下來後,無形之中也約束了企業不得不跟進重視生物多樣性,這意味著揭露生物多樣性資訊的時代即將來臨。(ESG Today)
-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 GDP 都與自然相關,所有行業都直接或間接的依賴於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崩潰可能導致重大運營風險。(EY)
- 直接性的依賴:在生技、美妝等產業中,產品的原物料高度來自於生物材料及遺傳資源。(CBD)
- 間接性的影響:在製造、石油等產業中,建廠、擴廠等業務行為都需要森林、土壤、水源的支持。
執行上的困難點?
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步在於,必須盤點每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對生態的影響,識別優先保護的物種與棲息地,才能夠建立下一步具體行動。這將會是一大筆資源的投入,要說服董事會投入資源到「非組織鑑別出的重大風險議題」具有一定的難度。(IUCN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生態的維護是一場長期抗爭,並非一、二年就能開花結果,投資前難以衡量成效,也很難追蹤,包含太多的不確定性,也是讓許多企業主為之卻步的主因,更導致許多上市櫃公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政策仍以較為空泛的字眼來訂定,如:「盡可能的」做到、「適時地」採取行動等等。
- 生物多樣性目前與社會的共感仍不夠、無前例可循,現在的趨勢就好比十年前的減碳議題,對於企業來說較像是,「隱約知道發展生物多樣性很重要,但實際又不知道有多重要。」(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 生態不如氣候變遷好鎖定,就碳議題來說只要導入方法,每個產業都能進行碳盤查。但是生物多樣性會根據產業、地區等外部因素,而涉及不同的生態圈,針對每項物種的復育提出的因應方案也有差異,執行起來的難度甚高。(詳見文末 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邱忻榮訪談)
企業可以怎麼做?
- 從TNFD(自然風險財務揭露,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切入:
- TNFD 是關於自然風險的全球倡議,以幫助企業評估自身「自然相關」的風險管理和揭露方向。採用了與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極為相似的架構。TCFD 著重於氣候變遷,而 TNFD 著重的是自然議題。(TNFD)
- 會面臨到「該怎麼做生物多樣性」的組織,大部分以中大型企業為主,相對的對於 TCFD 的熟悉度也會較高,從框架雷同的 TNFD 作為起點,操作起來也較容易。
- 從「碳中和」切入:
- 若企業能一石二鳥,將生物多樣性結合其他社會議題併齊執行,也較容易說服公司投入資源。如:從重要性眾所皆知的「碳匯」切入,在種樹的同時規劃生態的復育,先讓企業主看的到短期的成果,才有利於延伸討論到長期目標的機會。(詳見文末 致德國際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訪談)
- 從「碳定價」切入:
- 企業可以透過碳定價來匯集資金,投資更多永續議題。微軟早在十年前便推動內部碳定價,利用碳費收益發展其他綠色項目,如:風能、新能源等。現今也得以更好的面對,因永續範疇不斷擴張,所帶來的資金需求。(詳見文末 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邱忻榮訪談)
- 微軟更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研發與追蹤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演算系統,除了供企業內部使用,也把這項產品向外販售,建立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做永續不能只單看現在,付出的資源,未來都有機會回到企業身上。
未來會如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後,全球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有了更具體的工作藍圖,期望在 2030 年前保護 30% 的陸地及海洋,達到「30x30」目標。但是對於擁有豐富物種的開發中國家,如:剛果、巴西等,資金的缺乏恐會是一大問題,對於有跨國營運據點的企業也須注意。(ESG 遠見)
怎麼樣的方式才是真正對生物多樣性有益的?其他相關企業的案例分享?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